词条 | 如烟往事 |
释义 | 书籍简介书名:如烟往事作者:李秀珍 王浚国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时代文献出版社、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作者简介李秀珍,女,出生于1931年12月23日; 1944年—1947年,北京师大女附中; 1947年—1949年,北京女四中; 1949年2月—1987年,在朝阳区女四中、119中、和平街一中、光华路中学、中国旅游学院附中,先后担任团总支书记、党支部副书记、教导主任、副校长、教师、校长等职务; 1984年应朝阳区教科所聘请,任兼职教育科学研究员; 1987年退休。 王浚国,男,生于1927年,北京市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45年—194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1946年9月—1949年2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其间,1948年内,前后参加了民主青年联盟和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当时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1949年3月由党组织调出,参加接管北京第五中学的工作,担任教导员、政治教员。1949年8月,调至北京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党委常委等职,并同时兼任政治课、数学课的讲授。1979年5月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作,讲授高等数学。1980年起先后担任教务处长、教学副院长、党委常委、院长等职务,1989年离休至今。 本书序文我们俩都是从教40年以上的老教育工作者。老李原来是一所中学的校长,退下来之后,她又应朝阳区原人大副主任刘铭同志的邀请,和几位离退休的老同志一起,搞起了家庭教育工作。每次课后常常有家长围着她们倾诉自己的感受。在看到家长所写的学习总结中,陈述了他们由于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的转变,而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巨大变化时,她总忍不住回家向老伴唠叨一番。光她推荐给老伴看的家长总结,就有几百份之多。另外的议论、讨论就更不计其数了。老王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地接受了家庭教育的再教育。同时也常常在这种情况下分享着老李所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也不全是享受,有时也有一些令人痛心的家教悲剧。老王原来是一所大学的院长,离休之后,先是接受本校的聘请,教了一年多的课。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老伴的熏染,他也异常关心起家教来。在教课之余,也常常主动看看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有关的原始材料等。有些报纸杂志向老李约稿,他有时帮助抄抄稿、改改稿,而逐步发展成为也替她写写稿。就这样,他也逐步卷入了研究家庭教育的行列。以后他索性谢绝了各方面的延聘,课也不再教了,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家庭教育的研究。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 首先,在我们研究家庭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看到了有些家长由于教育思想对头,方法也得当,在教育子女上非常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但是更多的家长,却因为教育观点走入了误区。人才观上的偏颇,教育又不甚得法等原因,或者影响了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或者由于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来了一个包办代替。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常常是:只会被人爱,不知爱别人,被别人关心似乎像是理所当然,却从不知道关心别人。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他们服务都是应该的,却不明白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于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集体主义精神,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劳动人民的感情等等,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是今天的少年儿童,却正是21世纪的建设者啊!像这种精神状态,他们能够接好建设社会主义的班吗?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还有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他们信奉高压政策,间或辅以棍棒拳脚。似乎只有这样做,才是教子的良方。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孩子们的思想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活跃。他们的独立意识也比我们小的时候更强。所以高压之下,时常迫使孩子走向反面,甚至酿成一些很难挽回的家庭悲剧。 看到一幕幕这样的场景,我们既感到痛心,一种不可名状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真如骨鲠在喉,要求一吐为快。这就成为我们要写这本书最根本最直接的内在动力。 其次,老李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年代都在主管思想教育工作。本来就不断地在和家长打交道,在和孩子打交道,所以她对于要写的对象是熟悉的。老王虽然在大学工作,但大学新生的面貌却是中学教育的结果。何况由于曲折坎坷的经历,他曾经在中专、中学、中师都工作过相当一个时期,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是有直接感受的,所以写起来并无隔靴搔痒之感。 正是在这些动力与自身条件的组成下,也由于朝阳家庭教育中心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我们写出了这一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家庭教育中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和广大家长接触过程中,他(她)们最关心并曾不断提出过的一些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家长阅读后,既能够从理论上、从认识上有所提高,又能够在实例的启发下,较方便地联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们在写作时的一点希望,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且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研究工作也还很不深入,所以书中很可能还有一些不确切,甚至有错误的地方。欢迎读者给我们批评指正,我们谨表示衷心地感谢。 原文摘录………… 我们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统一父母和老一代之间的认识,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年轻的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老人在爱孩子上和自己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两代人之间的共同点。其次,要知道老人带孩子是很辛苦的,因之也一定要孝敬老人,体贴老人,并在和老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耐心地做老人的工作。如果认识一时统一不起来,那就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请老人一起看有关家庭教育的电视,听有关家庭教育的广播,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报纸杂志等等,使两代人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逐渐靠近。 在对第三代教育存在矛盾的家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祖辈比较开明,而父辈反而娇惯孩子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与方法,应该与上述的情况没有两样,还是要以统一认识为主,其途径也大体相似。 其实,同样是隔辈人,也不都是溺爱。有这样一个例子: 然然小的时候,主要是在外婆家生活。外公几乎整天抱着他,他的手指向什么,外公就认为他是要那个东西,就马上拿过来给他玩,甚至把抽屉这样的大家伙都端过来放在床上让他玩,把抽屉里的东西,整个倒在床上,任他翻弄。只要然然在家,屋里就是一片凌乱。而且,凡是他要的东西,如果没有给他,甚至于只是拿慢了一点,他都会大哭大嚷,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打”、“打外公”、“打外婆”等等。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