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昊苏 |
释义 | 陈昊苏,男,汉族,1942年5月生,四川内江人,196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开国元帅陈毅之子。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红军之歌》、《走向新世纪》,文集《我心中的太阳》、《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等。2011年9月,卸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中文名:陈昊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内江 出生日期:1942年5月 职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作家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父亲:陈毅 简介陈昊苏,陈毅元帅的儿子,1942年生,四川乐至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历任七机部第二十三所技术员、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丰台区委副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全国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常务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俄友协会长,中欧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等职。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为陈毅元帅长子,他被父母寄予厚望。漫长的人生之路,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追随着父亲的步履。 从2009年回望1949年乃至更早,他舒缓的语速里传递着时代变迁的跌宕起伏。他的记忆里,不只是有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传奇,还有着一个家族与一个国家的紧密相连,家国、命运、民族、外交交织其中。 作为一名诗人,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表诗作,但一直谦称“写得不好”。诗言志,诗交友,诗传情,在父母指导下写诗,到赵朴老(赵朴初)的深情点拨,他还在继续向前走。 他就是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会长,中国民间外交的践行者。 人物简历1960.09——1965.08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学系学习。 1965.09——1972.03 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实习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农场劳动锻炼、政工组副组长。 1972.03——1973.08 借调军委办公厅任秘书。 1973.08——1981.08 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人员,其间曾借调社科院任现代史研究室组长。 1981.08——1983.03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3.08——1984.07 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务副书记。 1984.07——1987.08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87.08——1990.01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90.01——2000.09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组成员。 2000.09——2007.04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 2007.04——2011.8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成员。 社会职位兼任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中俄友协会长,中欧协会会长,北京市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等。 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屇、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著作著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时空的跨越》,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春天的事业》等。 主要作品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走向新世纪》,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交朋友》等。 七十年代,一批年轻人的梦想就是在他的诗歌下被激起了。唤起了千万人读书的梦想。 “一份承诺,一份爱情,一枚公章,一份复习资料,一场命运的狂奔,感天动地”的电影《高考1977》描述的就是那一代人的生活。陈昊苏的诗歌在他们一部分人中传诵,“我们跨过维也纳的河岸,列队进入米兰”曾激励一批人产生了出国梦。 把陈昊苏引进诗歌殿堂的是佛学大师赵朴初,(赵朴初受张茜的邀请,曾参与《陈毅诗词》的编辑工作)陈昊苏著有诗集《时空的跨越》。 家庭成员父亲:陈毅 二弟:陈丹淮 三弟:陈晓鲁 妹妹:陈珊珊 妹夫:王光亚 子承父业在陈毅兼任外交部长期间,曾陪同周总理多次出国访问。他倡导的“围棋外交”一直被传为美谈,为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而陈昊苏自从1990年进入对外友协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外交。他并不特别介意被人称为“子承父业”。他说:“子承父业,也可以这样说,年轻一代接着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们是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后来人。” 陈昊苏在诗歌创作上也受到父亲的影响。 当年陈毅转战南北,曾留下许多首诗词作品表现当时浴血奋斗的艰苦岁月和意气风发的战斗激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而陈昊苏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对诗词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前一天,即8月12日,陈昊苏刚刚举行了新诗集《希望之路》的首发式。“做外交工作当然要到世界各地走走,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观感记录下来。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并不在意诗的水平怎样,重要的是以诗言志、以诗会友、以诗传情,讲出自己想讲的话。” 谈及父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陈昊苏说:“父亲说过,他这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只是认定革命的目标以后就坚持不懈的奋斗。哪怕在"文革"时,我们全家都受到了冲击,他也一直对我们说不要动摇,不要忘记对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建国时我7岁,现在60年过去了67岁,一般来说到这个年龄就可以退休了,我还继续在岗工作,想为民间外交事业多做出一点贡献。当然不是永远做下去,到时候我会很愉快地把责任交给年轻的同志。我们对外友协就有很年轻的干部充满活力地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做中外友好工作。我感到很欣慰,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国家和友协未来发展的希望。”陈昊苏最后说。 《中国经济周刊》:据说把您引进诗歌殿堂的是大师级的人物赵朴初,能否谈谈您与赵朴初的交往? 陈昊苏:我写诗是受父母影响,赵朴老则是我的引路人。“文革”结束后我开始发表诗作,赵朴老给了我很多鼓励。我的有些诗是经他修改过的,但他更多地是鼓励我树立信心,他说你应该多写,坚持用诗词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思想,不要怕写得不好,要努力写得更好一些。 受聘教授2010年7月26日,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的长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接过广州大学校长庾建设的火红聘书,正式成为广州大学第一位名誉教授。他表示,广州大学城美轮美奂,建设得很好,自己有空一定会来大学城里观看广州亚运赛事。 一身白西装,头戴白礼帽,手执一把精致小折扇,并不开启,只是握在手心。昨日,陈昊苏一进场,在场的人都自觉起立,安静地望向这位“红色后人”。 陈昊苏在演讲中直言:“这个名誉教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他表示,将不负重望,争取多来广州大学开讲座、与学生交流,“以我的职务及履历,引导青年一代走出国门,在民间外交上多作贡献”。 现场有记者问:“您的许多选择多受您父亲的影响,您对青年一代的选择有什么建议?” 陈昊苏回忆说,他高中即将毕业时,父亲单独找他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是新中国的时代了,政治方面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正在下决心解决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的问题。你如选择工科,就能为国家作出最大贡献。”于是,陈昊苏填报了中国科技大学。而今,这位走过峥嵘岁月的68岁老人仍旧想对青年学子说:“虽然时代变了,我希望你们仍能以国家的需要为重,来选择专业及人生道路。” 荣誉奖项2010年10月10日,为纪念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106周年,俄罗斯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举行颁奖仪式,博物馆馆长赫拉布罗维茨卡娅向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颁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奖”,以表彰他们为在中国传播和弘扬奥斯特洛夫斯基精神做出的突出贡献。 世界语者陈昊苏(1942-) 四川乐至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所室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会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受父亲陈毅的影响接触世界语,在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工作,亲自带队参加 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此后经常参加世界语的重大活动,积极支持世界语事业。曾加入世界语之友会,是北京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