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本法与日本社会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丛书名: 法律文化研究文丛 平装: 361页 开本: 32开 ISBN: 7562029245 条形码: 9787562029243 尺寸: 21.1 x 14.8 x 1.5 cm 重量: 399 g 作者简介作者:(日)六本佳平 六本佳平,1939年生于神户市。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65—1967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系博士课程;1970年完成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法学博士)。1970年东京大学法学部副教授(法社会学讲座);1978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退休,任东京人学名誉教授。1996—1999年任日本法社会学会理事长。1999年任放送人学专聘教授。2004年任该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 译著——D.罗伊德:《现代法学入门》(日本评论社1968年版);卢曼:《法社会学》(岩波书店1977年版);伯尔兹尼克:《法与社会的变动理论》(岩波书店1981年版) 专著——《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岩波书店1971年版);《法社会学入门》(有斐阁1991年版);《法社会学理论》,(Dartmouthl998年版);《法社会学新起点》(编著,有斐阁1998年版);《法体系比较论》(放送人学教育振兴会2002年版);《法的世界》(放送大学教育振必会2004年版) 目录第1章 法体系与法过程/1 1.1 如何理解法/1 1.1.1 本书的课题/1 1.1.2 作为规范群的法/1 1.1.3 法的运行/2 1.1.4 法规范的实现/3 1.2 法体系/4 1.2.1 着眼于法实现过程/4 1.2.2法体系的定义/4 1.3 法过程/5 1.3.1 法的作用(1)/5 1.3.2 法体系和法过程/6 1.4 法的功能/8 1.4.1 法的作用(2)/8 1.4.2 法的规范性功能和经验性功能/8 1.4.3 利害对立和法规范/8 1.4.4 最终解决/9 1.5 西方近代型法体系/10 1.5.1 法体系的历史形成/10 1.5.2 西方近代型法的特征/11 1.5.3 西方近代型法的规范性机能/11 1.5.4 法体系的弊端及其界限/12 1.5.5 法的秩序原理/12 1.6 本书的整体结构/13 第2章 法文化/17 2.1 日本法文化论的脉络/17 2.1.1 法体系的要件/17 2.1.2 日本的法文化论/17 2.1.3 川岛的法意识论/18 2.1.4 对川岛命题的批判/18 2.2 “法文化”的语义/19 2.2.1 文化/19 2.2.2 法文化/20 2.2.3 法意识和法观念/21 2.2.4 作为法与件的法意~g/22 2.3 日本的法文化Y23 2.3.1 法文化的类型论/23 2.3.2 日本法的制度性特征/24 2.3.3 日本的法过程的特征/25 2.4 日本的法观念:/28 2.4.1义理秩序原理/28 2.4.2 与西方近代型法秩序原理的不同/29 2.4.3 法观念的国际比较/30 2.4.4 法文化与其他与件因素的竞合/33 2.5 法文化的历史性/34 2.5.1 传统法观念的历史背景/35 2.5.2 近代日本法文化的形成/36 2.5.3 日本法文化的未来/36 第3章 纠纷/38 3.1 法律案件处理/38 3.1.1 法过程与法律案件处理/38 3.1.2 法律案件与国民/39 3.2 法律问题/39 3.2.1 法律问题的概念/39 3.2.2 法律问题的种类/40 3.2.3 法律问题的意义/4l 3.2.4 法律问题的性质/4l 3.2.5 法律需求的弹性/42 3.3 纠纷/43 3.3.1 纠纷的社会学理论/43 3.3.2 纠纷的构成要素/43 3.4 纠纷的过程/46 3.4.1 纠纷的基础过程/46 3.4.2纠纷的现实过程/48 第4章 法使用/54 4.1 法使用的概念/54 4.1.1 法律问题和法使用/54 4.1.2 法使用的概念/55 4.1.3 法使用的形态/56 4.2 法使用的频率/57 4.2.1 法使用的参数/57 4.2.2 法使用率的测定/58 4.3 法使用的决定因素/69 4.3.1 决定法使用的个别条件和一般条件/69 4.3.2 法使用的局面与因素群/71 4.3.3 人格因素/72 4.3.4 资源因素/73 4.3.5 环境因素/75 4.3.6 法制度因素/76 4.3.7 构造性背景因素/77 第5章 纠纷处理/79 5.1 纠纷处理的方式/79 5.1.1 法体系的纠纷处理机构/79 5.1.2 纠纷处理的基本原理/79 5.1.3 最终约束力的授予/80 5.2 作为纠纷处理程序的审判/81 5.2.1 审判的固有功能/81 5.2.2 审判类型论/82 5.2.3 审判类型的特征/83 5.2.4 形式的合理的审判的功能性特征/84 5.2.5 实质性审判原理的意义/85 5.2.6 形式的合理的审判的局限,I~/85 5.3 纠纷处理程序体系/87 5.3.1 代替性纠纷处理程序/87 5.3.2 依合意进行纠纷处理的特征/89 5.3.3 合意性纠纷处理的构造原理/90 5.3.4 非正式纠纷处理的环境条件/93 第6章 法律家/96 6.1 作为专门职业的法律家/96 6.1.1 法体系的运营者/96 6.1.2 专门职业/96 6.1.3 法律家/99 6.1.4 法律家的固有能力/100 6.2 日本的法律家制度/102 6.2.1 法曹/102 6.2.2 历史背景/102 6.2.3 法曹资格/104 6.2.4 法曹二元/104 6.2.5 准法律家/105 6.2.6 外国法事务律师/106 6.3 法律家的补充和培养/106 6.3.1 补充过程的意义/106 6.3.2 日本的法律家补充制度/107 6.3.3 司法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108 6.4 法曹人口问题/110 6.4.1 法曹增员的必要性/110 6.4.2 律师增员问题的论点/114 6.4.3 司法考试制度改革/119 6.4.4 司法制度改革/121 第7章 法律服务I/125 7.1 法律服务和律师/125 7.1.1 法律服务/125 7.1.2 律师/126 7.2 律师/128 7.2.1 律师的社会地位/128 7.2.2 律师的社会背景与资料/129 7.2.3 律师的职业生活/130 7.3 律师界的实际状态/136 7.3.1 事务所的经营形式/136 7.3.2事务所共同化的意义/139 7.3.3事务所辅助人员/141 7.4 律师受理的业务/141 第8章 法律服务Ⅱ/146 8.1 法律服务的费用/146 8.1.1 律师的报酬/146 8.1.2 日本律师的报酬制度/147 8.2 促进利用法律事务的制度/150 8.2.1 法律途径的条件问题/150 8.2.2律师的报酬和权利的实现/151 8.2.3 有关其他结构/153 8.3 民事法律援助/155 8.3.1 法律援助的意义/155 8.3.2 日本的民事法律援助/156 8.3.3 民事诉讼援助现状/157 8.3.4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160 8.4 与律师邻接的法律职业/160 8.4.1 相关职业的范围/160 8.4.2 准法律家/161 8.4.3 准法律家与律师的关系/162 8.4.4 公证人/164 8.5 企业法务员/164 8.5.1 企业法务部与法务员/164 8.5.2 企业法律事务及其人员/165 8.5.3 企业法务部与企业的法使用/170 第9章 审判制度/173 9.1 近代审判制度的引入/173 9.1.1 明治维新后的审判制度/173 9.1.2 明治宪法下的审判制度/175 9.2 日本宪法下的法院与法官/177 9.2.1 司法权的独立及其优势地位/177 9.2.2 法院和审判制度/179 9.2.3 法官/180 9.3 法曹一元论/184 9.3.1 战后的改革和资历制度/184 9.3.2 临时司法制度调查会/185 9.4 司法行政和法官的独立/189 9.4.1 集权的司法行政/189 9.4.2 司法的危机/193 9.4.3 新的司法改革/194 第10章 民事审判/196 10.1 民事审判案件/196 10.1.1 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种类/196 10.1.2 各种民事审判的利用频率/197 10.1.3 民事审判的利用频率/20l 10.2在审判中当事人的作用/'206 10.2.1 审判和交涉过程/206 10.2.2 起诉的主要原因及起诉人/208 10.3 民事审判案件的处理/216 10.3.1 统计观察/216 10.3.2 和解与判决/219 10.3.3 和解处理存在的问题/222 10.4 由法官作出的法律决定/223 10.4.1 法律判断的性质/223 10.4.2 最高法院法官的判决态度/225 10.4.3 对机动车事故的处理/228 10.5 现代型诉讼/236 第11章 刑事司法和规制/242 11.1 犯罪及其发生/242 11.1.1 犯罪现象/242 11.1.2 日本的犯罪状况/244 11.2 刑事司法程序/250 11.2.1 宪法与刑事司法程序/251 11.2.2 刑事司法的程序流程/252 11.3 刑事司法程序的作用/255 11.3.1 刑事司法政策/255 11.3.2 警察与搜查过程/259 11.3.3 起诉裁量/262 11.3.4 刑事审判/270 11.3.5 刑事司法与法文化/272 11.4 规制/276 11.4.1 规制与法律的实效性/276 11.4.2 规制的社会过程/278 11.4.3 河流水质规定的例子/279 第12章 法与社会变动I/286 12.1 法与社会/286 12.1.1 法过程与社会/286 12.1.2 法规范的内容/287 12.1.3 社会变化与法的变更/288 12.1.4 实定法导致的社会变革/290 12.2 离婚与法/292 12.2.1 社会变化中的离婚法/293 12.2.2 离婚法的社会过程/297 12.2.3 离婚申请不受理申述制度/299 12.2.4 围绕协议离婚法的争论/300 12.3 农户继承/303 12.3.1 农地均分继承制的矛盾/303 12.3.2 农户继承实况调查/306 12.3.3 社会变化与农业政策的转变/311 第13章 法与社会变动11/313 13.1 土地、房屋租赁与法/313 13.1.1 明治民法中的不动产租赁/313 13.1.2 民法规定和租赁关系/315 13.1.3 租地、租房(土地租用、房屋租用)法的修正/318 13.1.4 佃耕争议与佃耕立法的挫折/320 13.1.5 围绕租地、租房的现代法与社会变动/323 13.2 雇佣上的男女平等/326 13.2.1 法理念与差别行为/326 13.2.2 判决解决/328 13.2.3 雇佣机会均等法的制定/330 文献一览/334 索引/34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