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仁知堂 |
释义 | 据史料记载和有关传说“仁知堂”是唐代著名大臣孟诜(shen)告老还乡后济世救人的药堂,地点在汝州,后迁至伊阳。其寓意为:做华夏仁义之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做人间仁慈之师:山知、川知、云知、江知、海知。故名——“仁知堂”。从那时起距今民间流传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其中民间验方“仁知堂驱邪正本养生汤”传说就来源于此,后经考证史书《唐史》和《汝州志》有明确记载。 孟诜(公元621——713年),唐代汝州人,进士及第。垂拱(公元685——788年)初,升为凤阁舍人(中书省官员,掌管进奏,参议表章,起草诏书,劳问有功将帅,察天下冤狱等事。)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 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 神龙(公元705-707年)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回汝州,后因皇帝封地迁居在伊阳山里,经常采集草药,按方炮制中药以济世救人。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天天早晚走”。人们听了十分信服。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但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不料后来睿宗得了一种怪病,头目眩晕、耳目赤红、经常头痛,难理朝政,遂调动满朝御医和民间著名郎中,却收效甚微。孟诜得知这一消息,焦急万分,日夜兼程,送来他用柿子醋和几十种中草药调剂的驱邪正本养生汤,谁知,睿宗仅服药两个疗程怪病(其实是现在的高血压病)全无,再无复发,当睿宗赞赏孟诜所献宝药功效神奇和他的高风亮节时,孟诜却说:“把仁爱贯穿于品行:天知、地知、君(你)知、吾(我)知、他知[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把仁德付诸于行动:山知、川知、云知、江知、海知”。后来就演变成为:“弘道无人问,(意思:弘扬仁义道德也许无人问津)良心有天知(意思:可良心的好坏却有天地知晓)的名言。由于孟诜不贪图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便告别了皇宫回乡继续济世救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京都。次年,睿宗难忘恩师的恩情,便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公元714-741年)初,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足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和药堂命名为“子平里·仁知堂”。孟93岁高龄辞逝。从他青年时好医药和在“仁知堂”期间的著作、名方、良药至今流传海外和民间,不断造福后人。 孟诜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3卷,另撰《家》、《祭礼》各1卷,《丧服要》2卷。其中《食疗本草》的手抄本存于敦煌藏经洞中,被外国文化特务斯坦因盗往英国,后又辗转日本,卫生部又从日本影印回国出版,并确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