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志雄
释义
1 著名书画家、书画教育家

陈志雄,1962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席,著名书画家、书画教育家。

中文名:陈志雄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州

出生日期:1962年

职业:书画家

代表作品:《梅竹有情天》

工作单位: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党派:中国致公党党员

简介

陈志雄,1962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席,著名书画家、书画教育家。

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广东致公书画院副院长、政协委员。并担任印尼书艺协会海外荣誉顾问、美国芝加哥美中文化艺术中心名誉会长、澳大利亚维省多元文化教育协会名誉会长等中外文化艺术团体名誉职务。

主持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工作,策划“2008中国奥运年奖· 赠奥书画长卷作品评选大赛” 大型公益活动,完成由中外书画家2008件作品连接而成的2008米书画长卷,以“最多中外书画家合作的最长书画卷”的名义,创造了吉尼斯中国纪录。

组织中外艺术家向“北京奥运特刊--重建校园援助行动”义捐价值约35万元的书画120多件,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共同发起“中国艺术家‘震后造家’行动”,支援5.12抗震救灾。

1989年起曾在美国、澳洲、广州、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2004年在芝加哥市政府大楼等处举办《陈志雄鸟兽画作美国巡囬展》,时跨10个月共展出7囬18场。2006年在澳大利亚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大量作品及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作品并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澳大利亚博物馆、广州图书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出版有《陈志雄作品选集》、《陈志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速写集》,主编由广东省书协策划、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理论专著《书谱译论》。

--------------------------------------------------------------------------------

陈志雄义捐巨幅书法义捐支援5.12汶川大地震

2008.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艺术家的心弦。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等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赈灾义捐义卖活动中。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陈志雄于5月19国哀日创作长4.5米巨幅书法及四尺国画《梅竹有情天》等作品,参加“情牵川蜀,义满中国、重建校园——汶川地震紧急援助行动”义捐义卖活动。参加此次义捐义卖活动的全国著名书画家还有周邵华、刘大为、沈鹏、李铎等。

--------------------------------------------------------------------------------

芝加哥《辰报》刋载陈志雄主席致美国美中文化艺术中心感谢函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陈志雄先生于2008年6月2日致函感谢美国美中文化艺术中心对〝重建校园援助行动〞及2008米奥运书画长卷的支持,芝加哥《辰报》刋登了这篇感谢函。现转载如下:

尊敬的美中文化艺术中心会长何达权先生及诸位同仁:您们好!

値此美中文化艺术中心雅会之际敬示,万分感谢美中文化艺术中心对本会支援‘和谐奥运爱心学校--重建校园援助行动’工作、以及本会“2008中国奥运年奖· 赠奥书画长卷” 公益活动的鼎力支持!

汶川之痛乃全球华人之痛,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紧急启动了“和谐奥运爱心学校--重建校园援助行动”,美中文化艺术中心与本会一道,以艺术的力量支援救灾扶危、重建校园,衷分体现贵会诸君的仁善之心和爱国之情,本会定将贵会的爱心举措,及时向北京方面的行动组委会报告,以让他们了解和感受美中文化艺术中心的赤子情深。

本会“2008中国奥运年奖· 赠奥书画长卷” 活动,将完成由2008名中外书画家在2008年创作的2008米书画长卷,其中征得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海外众多艺术家的投稿,而美中文化艺术中心及盟友将要赐赠的墨宝,是海外以团体方式支持本活动的最多稿件,本会将视此为2008米长卷中之致宝,倍加爱惜。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对美中文化艺术中心的支持和厚爱,再次表达万分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祝:何达权会长先生、邓衍辉副会长先生等贵会诸君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甠意!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席 陈志雄

2008年6月2日于广州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院长

陈志雄,男,1957年9月出生,广东化州人,1982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血证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聘为中国中医药学会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 广州市优秀专家 广州市卫生局科技优秀人才,中国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学会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从事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于血液病、脾胃病、中医杂病的治疗,尤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获省部级科技奖4次,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被授予“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省内外及东南亚具有地区享有良好声誉。多年来承担及出生参加省部级以上晋升课题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

少年往事——百草本色

一盏孤灯伴少年

关于草,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浅吟低唱,最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脍炙人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十六岁的少年陈志雄酷爱文学艺术,在小学和中学里,优美的唐诗宋词,孕育了少年志雄的梦:长大了我一定要当个了不起的诗人、作家、书法家、艺术家……

然而,怀着“成名成家”思想的陈志雄,好景不长,中学毕业后,即面临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发布令,陈志雄背负着他破碎的梦回到了大旺村。

夏日炎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大旺村,每天日出如火,下午常常雷雨大作。可谓:“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而在田里耕作的瘦弱的陈志雄,饱尝了耕夫的艰辛。风里来,雨里去,汗水混杂着雨水日复一日地流。

有一个夜晚,志雄的父亲在灯下,细心地为老同学乡中名中医陈元德抄一本医书。陈志雄出于好奇,拿过医书来看。这一看,却成就了陈志雄日后成为著名中医内科专家的开始。

呵!这些不起眼的野草闲花,竟然能治这病那病!他劳作的田埂水边,夏日如火,拔几株车前草煮水,能将赤黄的小便变清;那叫着“救必应”的,能治腹腔疼痛;连那菜地里的生姜,煮水喝几口,能消除感冒祛风寒……

第二天,瘦弱的少年拜倒在陈元德的诊桌前。

陈元德是这一带有名的乡村赤脚医生。治疗一般的常见病是药到病除,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医德。

陈志雄发现,老师给病人开处方之前,望、闻、问、切特别仔细,从不应付了事,不管是有钱人家还是贫苦农夫,一概如此。老师说:“在我面前,那个人只是病人,他的身份与我无关。医生就是为病人看病,不能掺入任何其它东西。”

老师从来开处方只收诊费一毛钱。有些病人为感谢老师,想给二、三毛钱,有的还给一、二块钱的,他从不多收。而有些特别贫困的,他不收诊费。

病人走了。陈志雄有点不解,问:“老师,你为何只收一毛钱诊费呢?”

老师慈祥地望着志雄,平淡地说:“一毛钱够我生活下去,而我活下去,是为了能给更多更需要的人看病。”

陈志雄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活下去!而活下去是为了别人!”回家路上,陈志雄一直在回味着老师的话。

老师朴实无华的语言,成了陈志雄一生追求的目标!

老师经常和他聊天。老师说:“有泥土的地方就有草,人们都认为它很贱,看惯了也不起眼。当然,很多文人赞美它,欣赏它。象兰草、映山红、野百合之类,懂艺术的商人,把它移进城里。不仅在家里欣赏,还可以卖钱。但是,这些都不是上苍赐百草给人类的深意。只有我们古代的圣贤们,那些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如神农氏、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这些大贤们才破译了百草的密码:它们能为人们治百病,强身健体!——这才是百草的本色!你赞美也好,欣赏也好,都不是主要的,治病强身才是根本……”

老师又说:“事物总是有多面的。比如,流过我们化州的鉴江河,夏天洪水泛滥,人们诅咒它,因为它毁坏了农田、冲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但是它却另有一面,它灌溉了农作物,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和山林,生出无数草木,治救百姓。中医也是这个原理。是药三分毒,但却能治病。治每一种病要综合来考虑,比如说,腿脚风湿痛,用药酒能驱风。但如果患有较严重的咽喉炎,不能喝酒,那就不能用喝药酒的办法了。中医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来综合考虑,用药要适度,准确……”

陈老师鼓励志雄:“努力学习,将来为病人服务。国家不会不重视知识的。”

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象磁石般吸引着小志雄。他除了白天到农田耕作之外,晚上,一盏煤油灯是陈志雄的忠实伙伴。漫漫长夜,一盏孤灯,伴着陈志雄苦读《黄帝内经》、《中医基础学》、《千金方》、《疑难杂症偏方土方》、《本草纲目》……他在灯下读书,体会陈元德老师的话,思索人生……

陈志雄觉得老师不仅是个医生,还是一位哲学家。在他后来的从医历程,完全浸透着老师的教诲和精神。以至每次提到陈元德老师他总会眼圈发红,潸然泪下。

临危受命

打倒“四人帮”、恢复了高考制度后,陈志雄于1977年考取了广州中医学院。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学院工作。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他又去中山医科大学进修西医,从此,他有了中西医结合治病的基础。他从普通医生开始,逐步成长为主任医师、教授。上级领导压在他的肩上的重担渐渐加码;从科主任一直到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2003年2月,正是非典恶魔以它黑色的翅膀将灾难驮到中国大地、特别是珠江两岸的时候。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听不到刀枪撞击和弹药爆炸声的特殊战争。这样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经验,全世界没有经验。但这场战争却每天都有人在流血、在死亡。

上级领导把陈志雄调到战场的第一线去。

领导说;“你去任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法人代表。”

陈志雄:“服从组织安排。”

“级别副处级,正处的重挑。”

“组织信任我,我一定干好!”

“目前的市中医院,由于种种原因,院容陈旧,场地不足,设备不全,学科建设滞后,社会认可度不高,业务收入不理想,人心涣散……。”

“党的安排,就是我的志愿。我会努力去干,请组织相信我!”

就这样,陈志雄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到位的第二天,他便率领领导班子成员,到医院看望本院受非典感染的八位职工。

陈志雄的心里明白,医院有许多困难,但人心涣散是根本的问题,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因素问题。

当新任的院长出现在患非典职工面前时,患病的职工非常感动!陈志雄走到每一张病床前,俯身询问患者病情。他问得那么仔细,那么亲切,完全不像是例行公事,而是像家长,像父兄。他叮嘱每一位患者,有党和政府关怀,就一定能战胜非典这可怕的病魔。

陈志雄以身作则,不怕危险,精心布置,沉着指挥。全院职工奔走相告,涣散的人心渐渐凝聚,团结在党委的周围。

每天,陈志雄都要和专家、业务骨干在一起,研究分析非典疫情,制定隔离措施,想方设法,开设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亲自深入病房检查工作。他非常细心,看窗户是否通风,洗手池是否消毒,疑似病人及时转移到指定的房间没有……。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成千上万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战胜了肆虐一时的非典!

评功会上,全院上下一致要给陈志雄请功。陈志雄却微笑着挥挥手:“不,我只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履行了我应有的职责,功劳归于大家,应给在第一线战斗的医生和护士记功!”

为医院号脉

最难者,人心也。人心齐,泰山移。

经过“非典”这一战役,全院职工从新领导班子身上看到了希望,获得了信心。

在抗非胜利后的一次党委会上,陈志雄为医院把脉:这些年来,医院确实面临许多重大困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患者流失很大一部分;旧城区改造,迁走了约50万人,这原是医院患者的主要来源;旧城改造,造成交通严重堵塞,给就医病人带来很大不便,患者改选其它医院就医;中医相疗效对慢一些,药费收入低廉;管理出现问题,人心不稳……。以上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今天困难局面。

陈志雄的分析,准确中的,大家表示首肯。

陈志雄看着大家,声音洪亮地说:“但是,我们能够化不利为有利!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新的医疗改革,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旧城改造后,新的楼盘建起来了,消费群体 有了较大改变;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让更远的病患者可以到达我院就医;西医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中医注重整体治疗,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中药收费比较低廉,能吸引更多低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一点,经过非典,我们全院职工已经紧紧团结在党委的周围,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一席话,使党委成员豁然开朗!

会上,大家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提出治院的建议;会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医院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局面。

以病人为中心 让病人来打分

“阿婆,您挂号看什么病?您老坐这里,我来帮您挂号。”

“大叔。您上几楼?电梯在这边,我带您去。”

“先生,您查血压,不必查这么多的项目,只要查这几项就可以了。”

“小姐,您工作忙,我们把药给你煎好封袋,您回去放在冰箱里,按时热了取出来服用……”

如果你到市中医医院,以上体贴亲切的话语,不绝于耳,这是医院的导医小姐热情在为你服务。

陈志雄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病人为中心。但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要落实到实处、细处。首先要有较高的医术,又要有仁慈之心和沟通技巧,才能做好。”

陈志雄是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血液病方面知名专家,是全国215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之一。

他有高明的医术,在中医方面有独到的临床丰富经验,并把中西医巧妙综合运用,受到医学界和病人的高度评价。

他治愈过无数疑难患者,比如:

86岁的患者黄某,患ITP 年余 ,曾在广州市内几家大医院血液科治疗。用遍强的松、环胞素A 、丙种球旦白、氯肽荑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血小板在2.0×109/L以下,且激素副作用明显。于2003年6月,来市中医院找陈院长诊治。陈志雄采用祛风法进行治疗,以中药为主,逐步减少“强的松”用药。一年后,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症状全部消失,至今一切正常。用此方法,因人施治,治疗ITP数十例,均取满意效疗。在全国中医血液学第六次全会作专题介绍时,受到专家们一致推崇。

72岁的女患者姚某,吉林省丹东市人,因多发性骨髓病,在当地治疗无效。由亲友介绍前来就诊。用解热毒、化痰瘀、益肝肾等治疗方法配合化疗,病情完全缓解,至今已二年余未见复发。近期复查,完全正常。

陈志雄牢记启蒙老师陈元德老先生的教导,不管病人是高官商贾,还是布衣百姓,他都以精湛的医术,仁爱的医德,尽心尽力为患者治病。他行医30年来,没有与病人红过脸,没有向病人发过脾气。而病人及家属,看到的是陈志雄脸上永远挂着的真诚、慈善的微笑。病人慕名找他看病,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望、闻、问、切。回到家乡,乡亲们找他看病,他从不收取一分钱诊金。有一年,他回乡探亲,大年初一,一急病患者家属来求医,陈志雄二话不说,马上赶赴他家。经诊断必须送医院治疗,他便一直护送到化州市医院,自己忙完回到家里已是深夜……

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往往影响着整个单位。在门诊每周定期举办的专家讲座上,陈志雄带头主讲,带动了一大批业务骨干纷纷登场。内科、外科、五官科……。专题讲座吸引多方群众,营造出医患面对面的和谐氛围。

他亲自改版的院报《精诚》。每一期各辟出一些版面让各科轮流负责,“名医谱”、“卫生保健”“杏苑”等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科普气息和文化品味,不但贴在报栏,而且免费派送给患者,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同时又使全院各科室之间,人与人之间有了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平台,受到医患双方的热烈欢迎。

陈志雄廉洁奉公在医院是有口皆碑的。当领导八年来,他从不与药械厂商接触;没有因私使用过公车,反而是有时公务用车,到达会议地点后,为节省资源,他叫司机不用等他,回去接受其他出车任务,自己散会后则自行打的或坐公交车回家,从不报销;医院的基建项目,药物、医疗设备采购等,全部提交党委会或办公会讨论,待达成共识后,交由主管领导去实施。

他的侄子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想到医院来面试,他劝其到别的医院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有的领导看不过去,认为“举贤不避亲”,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有机会参与面试。陈志雄就是不同意,认为自己是一院之长,面试官会考虑面试成绩以外的因素,坚决不同意!一件小事,令全院肃然起敬。

扭转风气得民心

多年以来,医院一直是市卫生局系统出了名的“告状大户”,职工对医院的许多事情有很大意见,大事也告,小事也告。诸如院里的规章制度、奖罚、基建、人事、医疗、药品、器械、分房、用车、报销等等,搞得人心惶惶。

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职工的“共识”。于是,“散、懒、等”现象出现了、蔓延了……。

陈志雄到医院后,了解到这些情况,经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他对党委一班人说:“我们必须从党委做起,从行政做起,全盘检讨我们的工作和方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应该不怕群众告状,但必须面对群众的监督,面对严重的现实,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不满意,说明我们的工作有问题!必须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彻底摘掉‘告状大户’这顶不光彩的帽子!”

于是,大家开始深入查找问题。

陈志雄认为,群众有意见,必然与其切身利益有关,应从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着手。

于是,院党委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一部让全院职员都认可的规章制度。

于是,发动职工,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终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的《医院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规矩”是搞出来了,但实施起来符不符合实际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志雄引用了邓小平的至理名言。“放到医院各科室去检验。”

过去,违反制度的事例真不少:早上八点上班,有人迟到,理由挺多,塞车啦、下雨啦……。迟到了还在岗位上吃早餐;坐诊的医生八点不到位,说是在查房……。

在全院一致通过的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金方案是要医院职代会表决通过的。全院职代会代表共120人。其中正式代表近80人。上一届奖金分配方案表决时,随着一声“同意的请举手”,只有坐在前排五只干瘦的手迟迟疑疑举了起来——这是五只领导班子成员的手。于是,引来一阵嘘唏喝倒彩的声音。

如今,关于新的奖金方案又要表决了。林超明副院长是唯一跨两届班子的成员,她象上届表决是一样坐在前排。当宣布表决时,她重复着上一次的动作,迟迟疑疑地举起手。她不敢往后看。她的心里直打鼓,她害怕出现上一次的局面。但当主持人宣布全票通过时,经久不息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林超明的眼眶溢满了激动的泪水!泪眼中,她看见同排座位上的陈志雄院长,舒心地笑着,站起来,向代表们致意。

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是同志们对新领导班子的无限信赖,饱含着领导班子广泛吸纳的民意民心的结果。这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将把医院推向辉煌的明天!

经过全院职工努力,2004年人均创收比2002年提高28.6%;2004年院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民主测评结果都获得了全优,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这是以往领导班子民主测评中未有过的。

是的,正如陈元德老师那句平淡的话一样:“一毛钱够我生活下去了,而我活下去,是为了能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看病。”陈志雄的话与老师一脉相承:“把字写好,这样,处方写得清楚,以免药房捡错药,误了患者。”

多么质朴的语言!这就是百草的本色!

其他信息

教学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院长

毕业院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擅长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荣誉成就

获省部级科技奖4次

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科研成果

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

3 承包鱼塘雇工之争主角

广东人陈志雄改革开放初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的标志性事件,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春天的故事”中的一朵耀眼鲜花。陈志雄是肇庆市高要县沙浦公社(现鼎湖区沙浦镇)沙一大队第六生产队农民。1979年,他与妻子开始承包集体鱼塘养鱼。

承包之前,陈志雄一家的收入来源是每日在生产队工作得到的几元钱,生活比较困难。承包后,陈家经济状况发生了迅速的改观,到1980年,他的纯收入增加到7250元,与此同时,生产队的收入也显著增加。邻近另外一个生产队有33亩鱼塘,过去年年亏本。1980年下半年,陈志雄承包了这个鱼塘,仅半年就产鱼1万余斤,生产队净收入承包金4500元。

1980年,陈志雄扩大再生产,承包了141亩鱼塘,夫妻俩干不过来,只好雇人,雇请固定工一人,临时工400个工日。第二年,陈继续扩大经营,承包面积达497亩,雇请固定工5人,临时工1000个工日。

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调查报告,并以“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为总标题,开辟了一个专栏,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讨论。在人民日报的讨论开始后不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华南师范学院有两个工作人员专程到陈志雄所在的沙浦公社做调查,写了篇调查报告,观点是“陈志雄承包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脱离集体统一经营,已不属集体经济内部责任制性质,而成为资本主义经营,弊多利少,应予限制”。适逢国家农委召开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讨论会,报告文章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当时,一位高层领导给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写了封信,信中说:“我个人认为,按这个材料所说,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作出明确规定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在全省通报。事关农村社会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轩然大波顿起。任仲夷立即通知省农委杜瑞芝组建调查组,再赴陈志雄所在地进行调查。

同年10月22日,广东省委将《关于陈志雄承包经营的情况报告》送到国家农委。报告认为这种承包方法和经营方式,就其经济效益来说,比原来“吃大锅饭”的集体经营要好,同时强调这是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效益。有了这个报告,事件才逐渐平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