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志坚 |
释义 |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简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17年出生,北京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会当演员,1950年调入北影厂当演员。几十年来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如《智取华山》中的敌营长、《暴风骤雨》中的韩长脖、《锦上添花》中的秦广播、《海霞》中的尤二狗、《小兵张嘎》中的红眼伪军、《无名岛》中的水鬼、《报童》中的瞎老爹、《大河奔流》中的王尾巴、《笨人王老大》中的王老大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参与影片笨人王老大 AN UNWISE PERSON(1987) “下次开船”港游记 PORT FOR NEXT SAIL(1984) 生财有道 WAYS TO MAKE FORTUNES(1984) 泥人常传奇 THE LEGEND OF “CLAY-FIGURING CHANG”(1983) 一叶小舟 A LITTLE BOAT(1983) 孔雀公主PRINCESS PEACOCK(1982) 如意 AS YOU WISH(1982) 伤逝 REGRET FOR THE PAST(1981) 报童 NEWSBOYS(1979) 拔哥的故事(上下集) STORY OF WEL BAQUN(1978) 大河奔流(上下集) THE GREAT RIVER FLOWS ON(1978) 万里征途 TRIALS OF A LONG JOURNEY(1977) 海霞 (1975) 小兵张嘎 (1963) 锦上添花 (1962) 鬼神不灵(1950) 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委员会科技委员简介男,汉族,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委员会科技委员,福建福清人,198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2001年获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师从中国矿业大学谢和平院士做博士后研究。现任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是江苏省“青兰工程”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二期培养对象。2003年度获第六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研究方向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多尺度和广角度监控理论与方法 超大型桥梁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信息化技术和安全监测技术 地质体和地基基础工程安全监控模型 在研项目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资助项目:千米级斜拉桥技术标准和关键结构及特性研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资助项目:深水群桩基础施工与冲刷防护成套集成技术研究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超大型钻孔群桩基础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苏通大桥索塔地基基础安全监测 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苏通大桥钢锚箱传力机理和钢箱梁应力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 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苏通大桥主4#墩和主5#墩桩基础内部河床冲刷监测系统开发研究 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苏通大桥主8#墩承台顶层混凝土健康监测系统开发研究 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苏通大桥索塔和承台腐蚀监测系统开发研究 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苏通大桥结构健康监测预埋式传感器系统开发研究 获奖情况“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获2001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地基及基础安全监测”获2002年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南岸地基基础安全性研究及工程对策”获2002年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大跨径悬索桥地基基础及层状岩质边坡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于2003年获河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一。 美籍华人陈志坚博士简介陈志坚,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于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大生物系。1986年8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5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生化博士学位。1991年6月到美国圣地亚哥肿瘤研究所任博士后。1993年6月到美国波士顿肿瘤研究院任研究员。他潜心从事肿瘤研究工作。志坚于1997年8月到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任博士生导师,荣获美国政府卫生部科研基金奖、美国心脏学会奖等一系列奖项。他在世界一流刊物《细胞》、《自然科学》、《遗传》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他曾先后到日本、以色列、西欧、北京、上海、香港参加世界性科研座谈会。1999年9月到香港“世界生物科学家大会”做学术报告。志坚教授在美国医学院从事肿瘤研究工作,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青年专家。 生化学界升起的新星鉴于他天资独特、见解大胆、坚持不懈地挑战生物化学难题,Welch基金会决定授予他2005年度Notman Hackerman(海克曼)化学奖”。 日前,太平洋彼岸传来喜讯: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化学奖颁奖大会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礼堂举行,福建安溪人陈志坚博士成为该奖项的唯一得主。 陈志坚博士是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教授,今年6月1日他还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研究员。 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是以美国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伟大的化学家Norman Hackrman名字为名的,主要奖励得克萨斯州年轻有为并且从事具有突破性意义工作的化学研究工作者。Welch基金会之所以授予陈志坚博士海克曼化学奖,正是由于他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著贡献。“他永不放弃,只要是他认定的事,他总是坚持到底,这也使得他往往能够作出一些别人因惧怕或不感兴趣所忽略的重大发现。他是当今年轻科学工作者的楷模。”Norman Hackerman如此评价陈志坚。 据介绍,陈志坚凭其独特的天分选择科学课题,然后追寻独特的生物化学方式来解决。他对ubiquitin通道的成分进行严格的过滤、克隆以及特征描述,使人们对细胞成长及免疫反映有了更好的了解,对抗癌药物的研制也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陈博士发现了Ubiquitin在信号转换中的一种新作用,从而引出分子多功能论的可能性”,基金会董事会主席Richard Johnson说。据介绍,Ubiquitin有两种功能:降解蛋白质及调节蛋白质。其中一种是由诺贝尔奖得主Avram Hershko发现的,另一种则是由陈志坚发现的。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系主任EricOlson说:“我觉得没有人比陈更适合获得这个奖项。” 荣获2012年度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12年4月,来自福建的美国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博士由于在分子生物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2012年度分子生物学奖。这是陈志坚博士继获得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工程和科学院颁发的德克萨斯研究最高奖——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奖之后,再次获得科学界大奖。该奖自从1962年以来,共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14名获得诺贝尔奖。 他1985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又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 1997 年起, 陈志坚博士在美国拥有 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陈志坚博士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中,有 15 位获得诺贝尔奖,有 140 多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靠阳光读书的孩子陈志坚博士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普通农民家庭。在家时,因为经济贫困,他以楼梯为书桌,刻苦读书。当时,穷得连煤油灯也点不起,夜晚无法读书,只好在白昼特别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争分夺秒。老师们戏称说,他是“靠阳光读书的孩子”。他酷爱解决难题,因而对科学的兴趣日益渐浓,这点早在他读小学二年级时就已表露出来。陈志坚回忆说:“当时我甚至试着去设计能够飞越大山的机器”。因为那些大山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他的父母十分鼓励他读书,陈志坚终于跨越大山的障碍,成为为数不多能够跨入大学的农村子弟。 1986年,陈志坚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赴美国留学。1991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一家研究机构就职,潜心研究对Proteasome抑制素Vilcade的辨认与优化。Proteasome抑制素是治疗多重骨髓瘤的药物,也是对蛋白质及Ubiquitin通道的首次研究。Ubiquitin是一种体积微小的蛋白质有机体,因其能扼杀蛋白质而被称为“死神之吻”。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Ubiquitin不仅能摧毁蛋白质,也能激活蛋白质。这种设想,在当时遭到广泛的嘲笑,因为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然而,研究结果却出人意料。陈志坚说:“这有点类似模式变换,可能起初大家会较难接受,但最终实验结果会证明这一切”。 1997年,陈志坚博士接受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聘用,与妻子、孩子一道迁居得州。从此,他在美国一流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开始研究细胞的存活死亡之谜。在研究过程中,他勇于挑战人类的传统智慧,丰富了人类对分子在细胞体中作用的了解,以自身的独特思维及深厚知识不断攻克科学难关,开创了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实验室里的一头公牛工作之余的陈博士,是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他喜欢与妻儿呆在一起。妻子杨安立是位会计,12年前与博士相识相爱。谈起妻子,陈志坚说:“我很幸运能够得到她的支持”。杨安立说 “我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在家时的陈志坚:风趣、乐于助人、很有耐心。”陈博士夫妇共同养育两个小孩,9岁的丽丽和7岁的洋洋。陈志坚说:“我们夫妇都意识到,如果小孩有天分,就应该尽量栽培,给予他们发挥天分的机会。” 而身处实验室中的陈志坚呢,则是“一头公牛”。他从一跨进研究领域,便接手极具挑战性的大课题,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终于令实验结果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陈志坚的同事王晓东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背景,陈志坚的出身可谓十分卑微。他父亲告诉我,陈志坚是那条街上,同龄人中第一个走出贫困山村的孩子,如今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在他们那里简直就是神话!” WeIch基金会评价说:“陈博士,这个靠着阳光读书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光明的出路。” 陈志坚在颁奖会上发言说:“我总是认为我这一生有两次大联姻。一次是和我妻子,而另一次则是和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今天我还明白了另外一点:即使获得诺贝尔奖,那也只是开端而已。我知道这是一门强大的学科,因此我十分乐意为其发展作出贡献。” 陈志坚 经济师。男,1965年9月出生,福建龙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1988-1990年厦门经济特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作;1996-1997厦门特区公盈建设总公司挂职,任助总;1997-2000年厦门市钢窗厂挂职,任厂长、党支部书记。现任职于厦门市建设委员会。厦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董事长。主要业绩:1988年分配至厦门特区房地产公司政工科,因工作出色升任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1990年带领青年突击队完成了大量城市建设管理的"急、难、重"任务。1996年到建委下属特区公盈建设实业总公司挂职。深入实际,运用现代管理知识,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建设性的决策意见。1997年10月到建委下属老大难企业厦门市钢窗厂挂职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短短一年时间,成功启动了新型建材、金属构件、住宅电梯等项目,企业恢复了生机。多次受到共青团厦门市委表彰,1996年被共青团厦门市委评为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1998年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发展方向:企业经营管理、房地产投资。 长沙日日新电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志坚 生于1966年5月,湖南长沙人。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药学班。现任职于长沙日日新电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毕业后在工厂从一线生产人员做起,科技开发和生产主管工作;然后从事销售、营销工作,在合资。独资医药公司担任销售主管、销售经理、销售总监,培养了自己敏锐的市场分析、计划、控制能力;洞察国内药品销售领域的发展状况;开拓性的营销理念;丰富的销售知识;全球资料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熟悉了药品、保健品的科研、开发、营销的全过程,熟悉了药品进口的程序,精通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进行网络中心控制营销。在多次协助国外医药公司、工厂造选新药并撰写、整理上报资料和品种营销策划后,深刻认识到只有开发有特色的国药,我们自己的药厂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为了缩短开发周期,1996年在申报《治疗儿童多动症保健产品及药品》专利基础上,同时独立、独资开发该专利并上报卫生部进一步使之成为新药。主要的论著:《现代儿童精神医学一药物治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获卫生部1997年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两年开发《儿单孤独症个体针对性培训软件》,1999年,该软件获得版权证书,2000年创办高新技术创业--长沙日日新电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陈志坚 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市忠县人,出生于1965年。 1985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后,到西南交通大学任教,历任讲师,计划财务处处长助理,副处长、处长。 2001年任校长助理。 2002年7月任副校长。分管财务、人事工作;分管计划财务处、人事处;联系交通运输学院、CAD工程中心。 兼任中国铁道财务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教育会计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财务会计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工作及高教管理工作,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陈志坚 北洋大学高炉的奠基者——陈志坚 陈志坚,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造总指挥。1906年出生,193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1939年在太行军工部工作,直接参与黄崖洞梁沟兵工厂的建设。1947年,任军工部建设委员会主任。1947年春,故县铁厂成立党小组,陈志坚任组长。1947年5月,故县铁厂成立党支部,陈志坚任支部书记。解放后,陈志坚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文革”前任北京地铁工程局局长,1987年任铁道部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10月,军工部开始筹备建设太行军事工业,任命陈志坚为军工部建设委员会主任。太行山区的各兵工厂开始向长治集中,军工八厂也从峰峰迁来。八路军解放焦作煤矿以后,由于焦作的军事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军工部决定从焦作煤矿搬迁1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包括气轮机和锅炉成套设备,并且将发电厂建在潞城县西白兔村。 电厂的建设工作较为复杂。由于军工部没有电气技术人员,就责成陈志坚负责电厂的建设。陈志坚作为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优秀品德,他不讲条件,立即投入到电厂的建设中去。 1947年5月,阳泉解放。由于阳泉矿区在石太铁路线上,我军可能与国民党进行反复争夺,因此,阳泉荣华铁厂在阳泉继续开工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军工部经过慎重研究,决心搬迁一座完整的高炉,运到太行解放区。 军工部做出决定以后,部长许长勋亲自来到西白兔村对陈志坚说:“军工部决定让你和陆达去阳泉组织高炉的搬迁工作。”并且告诉他陆达已经到达阳泉。陈志坚询问了一下阳泉的情况,对西白兔电厂的工作稍做安排,立即带人骑马赶赴阳泉。部长许长勋随后也到了阳泉,根据阳泉的形势,对高炉的搬迁工作做了整体安排:“由陆达负责调查荣华铁厂的情况,并且选定高炉的类型。同时召集高炉的技术工人,造花名册,核定工资等级;由陈志坚负责召集当地民工,抓紧时间,修筑一条能通汽车的盘山道路。”陈志坚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组织起一支修路队伍。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很快就修筑了一条从阳泉到长治的简易公路。 陈志坚从阳泉回到长治以后,组织人员对西白兔电厂的设备进行安装,然后回到故县。初到故县那阵,陈志坚和陆达夫妇就住在故县村老乡的院子里,生活条件很艰苦。一天,陈志坚不慎将一支钢笔掉进厕所。这是他离不开的心爱之物。于是就求房东帮忙,把厕所掏干,终于找见了那支钢笔。在故县期间,他和陆达对于高炉的建设作了详细的规划。作为土木建筑的专家,他亲自设计翻砂厂房。经过两个月努力,翻砂厂房建成。厂房长60米,宽10米。 由于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经济封锁,根据地根本没有水泥。陈志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土办法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尤其在建设高炉地基的时候,他提出采用三七灰土的方法,即:十分之三的石灰,十分之七的黄土,筛细拌匀,分步打夯。虚灰土垫一砖厚,打实后只落下半砖,连续打上八层,就可以承受很重的压力。陆达问陈志坚:“这种土方法,能不能承受20吨高炉的压力。”陈志坚说:“我们要讲科学,对于压力问题,可以做土壤承载力的试验。”他们按高炉的全部重量,包括建筑物和添加料,计算每平方米面积应负荷的重量,然后进行承压试验,结果均没有下沉。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又在夯土的上层埋上井字型的钢轨,然后再打上一层混凝土,最终解决了高炉的地基问题,为高炉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1947年7月,军工部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组织了南下工作队,陈志坚随刘邓大军第二梯队开往大别山。太行军事工业的建设,由陆达负责继续完成。经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日产20吨的高炉。 陈志坚 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陈志坚,原名陈捷,字仲雄。1906年10月生于天津市,1931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陈早年积极投入“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1939年至1949年间,历任八路军太行军工部一所、四所指导员、所长、工程师,太行工业学校教员,太行军工部工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工部南下队队长。二野司令部军械处副处长等职。负责领导修建了太行山两座军工厂、山西两座发电厂、一座炼铁厂,组织生产了多种轻武器。主持编辑出版了《兵器手册》、《弹药手册》和《引信手册》等著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我党军事工业生产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朱德总司令传令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重庆军管会交通工作部军代表,铁道部成渝铁路工程局办公室主任兼工程处处长,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副局长,铁道部隧道工程公司副经理,铁道部工程总局副总工程师,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局长,铁道部设计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铁道部视察员、高级工程师等职。在铁道工程战线上,参加接管宁、渝的工作,参加组织修建了成渝、宝成等工程艰巨的铁路干线,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铁路工程的设计鉴定,在设计中提出“多做比较,择优而从”的原则,使成渝线缩短25公里,并就地取材大量用石块石条砌墩台、做拱桥、衬砌隧道,施工中采用大爆破法,使宝成铁路成为具有我国铁路建筑自身特点的铁路。在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一一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建设中,按科学态度办事,实施浅埋方案,取得巨大效益。这些都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离休后,积极参加撰写《太行军工事业发展吏》等革命回忆录,为制定铁路技术政策多次提出重要意见和建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军工与铁道事业。 陈志坚对校友会:工作积极热情,担任北洋大学一天津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北京校友分会会长,在病危时还关心校友会工作,对母校及校友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志坚1990年1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浮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简介陈志坚:男,汉族,江西乐平市人,1964年6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现任浮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个人年表1982年9月至1988年7月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专业学习;1986年7月至1993年3月市财政局会计科科员;1993年3月至1995年10月市财政局会计科副科长;1995年10月至1996年5月市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1995年至1996年下派市光明瓷厂挂职锻炼任厂长助理);1996年5月至1997年2月财政部驻赣财监专员办九江组主任科员;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财政部驻赣专员办九江组业务一科副科长、主任科员;1998年12月至2000年9月市财政局预算科主任科员;2000年9月至2003年1月市财政局基建科科长;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市建设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7年2月至2007年7月浮梁县委常委、副县长;2007年7月至今浮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1、陈志坚,男,1978年生,江苏丰县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世界中世纪史学会会员、英国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中世纪史、英国社会生活史、财产继承、全球史。 2、学术经历 1997年-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1年-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4年-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年-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2009年-今: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3、开设课程 世界中古史、基督教思想发展史、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英国法律史。 4、科研成果 “为他人的利益而占有财产”——中世纪英国的地产托管、封土保有与家产继承,《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论“家产析分契约”的性质和作用——兼评英国家庭史研究中的“变革与延续之争”,《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 试析英国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的家产分配方案,《世界历史》2007年第5期。 对中世纪英国财产继承制度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试论中世纪英格兰贵族妇女的不动产继承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妇女财产权保护——英国大法官庭的作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四辑。 中世纪及近代早期英国财产继承习惯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 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与人合著)。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与人合译)。 5、科研项目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科学项目《中世纪英国财产继承制度研究》,已结项。 主持中国社科院所级项目《对中世纪英国非主流继承习惯》,已结项。 参加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30年来的世界历史研究》,负责撰写《30年来的欧洲中世纪史研究回顾》部分,已结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世纪英国财产继承研究》,正在进行。 6、获奖情况 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情与理的交锋——英国财产继承研究1200-1800》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陈志坚,北京大学陈志坚,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 个人简历1990年9月--1995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 1999年4月--2002年3月,东京农工大学,博士 2002年4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 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正教授,并任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电光功能材料和应用,包括: 1.有机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和掺杂型聚合物光折变物理特性的研究。 2.有机电致发光和场效应管,材料合成、器件结构设计和物理机制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基本情况陈志坚,男,1978年生,江苏丰县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世界中世纪史学会会员、英国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中世纪史、英国社会生活史、财产继承。 学术经历 1997年-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1年-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4年-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年-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2009年-今: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育科研开设课程 世界中古史、基督教思想发展史、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英国法律史。 科研成果 “为他人的利益而占有财产”——中世纪英国的地产托管、封土保有与家产继承,《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论“家产析分契约”的性质和作用——兼评英国家庭史研究中的“变革与延续之争”,《世界历史》2008年第4期。 试析英国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的家产分配方案,《世界历史》2007年第5期。 对中世纪英国财产继承制度的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试论中世纪英格兰贵族妇女的不动产继承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妇女财产权保护——英国大法官庭的作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四辑。 中世纪及近代早期英国财产继承习惯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 西欧中世纪骑士的起源和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与人合著)。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与人合译)。 科研项目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科学项目《中世纪英国财产继承制度研究》,已结项。 主持中国社科院所级项目《对中世纪英国非主流继承习惯》,已结项。 参加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30年来的世界历史研究》,负责撰写《30年来的欧洲中世纪史研究回顾》部分,已结项。 获奖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情与理的交锋——英国财产继承研究1200-1800》于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承担课题1、越绝书与越国史研究 开设课程1、中国历史专题 2、中国国家制度的历史演变 3、史记与通鉴 工作研究领域1、隋唐五代史 2、政治制度史 3、浙江历史文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