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全媒体记者 |
释义 | 职业简介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转型要求技术要求视频技术是一门学问。很多文字记者对文字有感觉,但对视频、镜头的推拉摇移、电视剪辑等没有太多的训练。文字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首先就要有从零开始的学习劲儿和勇气。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有相似之处,文字记者在掌握基础的视频技术之后,要花工夫对电视编辑有所钻研。 归结一句话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展开说,如何构图,如何抓镜头,如何设定镜头起点和落点,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怎样符合视觉习惯又符合新闻因果逻辑关系,以及注意报道节奏,还有同期声以及话外音的运用都有讲究。 为适应网络传播,记者还应学会制作DV、动画等。掌握了这些采访技能,就初步实现了向全媒体记者身份的转变。 思维方式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用眼,即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用手,即全媒体记者要会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 当转型全媒体记者之后,则要学会用画面语言叙事。不仅要掌握视频拍摄和剪辑的技术,还要掌握一些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叙事技巧。如果记者在现场拍摄时就想好了如何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条新闻,那么在现场的拍摄段落就会目标明确,后期剪辑也会思路清晰。视频新闻长度一般在1—3分钟。拍摄素材一般按10:1的比例,即1分钟成品片子,需要10至30分钟素材带。熟练的摄录者大约可以把这种比例降到5:1甚至3:1。 作为全媒体记者,在现场需要灵活转换文字和视频两种思维方式。 其他要求第三道:采访难度以及沟通门坎 纸媒记者拿纸笔,采访对象往往打开话闸子容易些。在日常报道中,笔者经常要做一番解释,精彩的画面却无法重演。在单兵作战的全媒体记者状态下,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和被采访人沟通上,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尤其是一问一答式的采访,如果是单兵式全媒体报道,因为采摄都是一个人,更需要前期的沟通。而在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在镜头前,流利的语言表达,也是文字记者要操练的一项新的基本功。 第四道:体能 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会有精彩的新闻出现。这就意味着,全媒体记者的装备要随时可用。随时待命有现实好处。小型DV、相机经常性地随身携带,这对体能就是考验了。还有现场采集新闻的工作强度,比单纯的文字记者肯定要大,后期剪辑花费时间也多。 全媒体新闻优势实时同步报道便于突发新闻的实时同步报道,尤其是网络的实时滚动报道,突破了报纸次日才能发布消息的瓶颈,突破区域限制,扩大所属媒体的区域影响力。很多现场新闻稍纵即逝,等叫来摄影视频记者,现场早就失去了新闻意义。所以,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是必要的,也是数字新闻时代的需要。记者只有平日进行常态化操练,才能保证临战不乱。 现场报道使日常报道现场感十足,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更立体生动,更有说服力。 动画演示可以进行Flash动画演示和三维动画演示。如果说前两个优势,是纸媒想办法和电视新闻竞争,那么这第三个优势则是表现出其优于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的地方。这成为全媒体新闻的闪光点。 全媒体新闻影响全媒体报道形式的出现,正在对报纸和整体的新闻报道产生深刻影响。 文字影响文字报道风格越来越倾向于短句和口语化,网络语言用的频率更高,以往严谨的长句和排比等表达方式逐渐减少。 报纸报道形态的变化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标题。然后把记者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路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放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 潜在变化网络上的全媒体,使纸媒有机会发挥更多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功能。新闻中有些有趣味性的元素有了更多表达空间,比如设计调查表让受众体验互动式的心理分析,或者诸如“吃醉虾会不会酒精超标算酒驾”之类的实验新闻实录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