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寨村
释义
1 河南省南阳市腰店乡下辖村

基本概况

陈寨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腰店乡,辖6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382人,耕地面积2875亩,村南接燕店、房营村,北与黄营村接壤,东与黑龙村相接,西 与赵楼村为邻。村南有村村通公路横贯东西。该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主要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等。近几年来杨树经济发展较快,已成为该村一大经济支柱。现已建成一个板材加工厂,解决了20余人的就业问题。 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提高干部工作水平。在全村村组干部中开展学习党的理论教育,使之尽快适应村级工作,通过加强干部教育,使村组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乡政府保持高度统一,使全村的各项工作能有序稳步推进,在此次秸秆禁烧工作中,该村没有发现一起秸秆焚烧事件,得到了广大干群的好评。 强力推行“4+2”工作法,村内的各项重大事务决策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在低保对象的确定、村庄整治决策上,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一道会一道会的开,一件一件事情的办,使广大群众能自觉的参与到工作中来,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谐了干群关系。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全村群众负重拼搏、实干兴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并积极投身到村庄整治工作中去,建成了村级卫生室、小游园、救助站、文化茶馆等设施,方便了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

历史沿革

据资料记载:陈寨村名由东凤留村、汤家砦、姜家砦、耿家砦、陈家砦演变而来。明朝初年,庙李村叫西风留村,陈寨村现在的位置叫东风留村。随着汤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改为汤家砦。清朝咸丰年间,汤姓迁往柳林村,姜姓人家在陈砦兴起,村名改为姜家砦。耿姓兴起时,又把村名改为耿家砦。后来耿姓人家迁走,明末清初迁来的陈姓人家兴起,村名改为陈家砦。清朝时期,村子逐步扩大,陈家砦被简称为“陈砦”。民国时期,陈砦、东史赵、沙门三个村为陈砦保。1954陈砦村和东史赵村合并为红光社。两个村的干部在一起研究村名时,决定将两个村名各取“陈”、“赵”二字组成新村名。当时红光社社长赵文义是东史赵村人,他让东史赵村民发扬风格,将陈砦的“陈”字放在前面,改村名为“陈赵”村。而按照当时合并村村名的命名惯例,不符合有关规定,郑州市郊区民政局就没有批准该名。由于,当时陈砦村的村民不理解此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自己使用,在红光社和集体农庄时期,陈砦村的很多宣传资料上,村名都称为“陈赵”村就是这个原因。当时,由于政府延续使用陈砦村的村名,这就出现了“陈砦” “陈赵”一村俩名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几年,村民们才慢慢习惯上级关于陈砦村的叫法。“陈赵”村这一名字也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上世纪七十年代,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为赶潮流,很多地方把带”砦”字的村庄名纷纷改为“寨”字。从此, “陈砦”也慢慢演变为“陈寨”了。在郑州市地名办公室九十年代编纂的《郑州市古今地名辞词典》上,金水区政府九十年代主持编纂的《金水区志》上,也称陈砦为 “陈寨”。近几年,由于陈寨是郑州著名的都市村庄,经济发展很快,报刊等媒体上经常刊登有关陈寨的报道,有时侯也将“陈砦”和”陈寨”相混肴。在上级政府颁发给陈寨村的各种荣誉证(牌)上,也有“砦”“寨”不分的现象。由于以上原因,致使很多郑州人只知道有陈寨这个名字,但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演变过程。

指导思想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2011年度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会议精神,兴起农村改革新热潮,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我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新陈寨。“两委”精诚团结、集思广益,使陈寨村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我村建设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工作

1、加强村党组织的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人为本,力促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用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方案,推进和融合陈寨村民心、党心;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完善我们的工作思路。争创“五个好党总支”,做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2、深入推动农村党建“五项载体”工程建设: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机制,坚持便民、高效、规范的原则,为群众做好每一项申办事务;加强“双培双带”户的科技培训和典型示范作用,把更多的农村党员干部培育成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给农村的致富能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把更多的农村致富能手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党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给更多的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让他们参与村组管理,协助开展工作,激发他们的活力,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规范流动党员的管理,形成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双向带动”的作用:教育引导农村流动党员把家乡富余的劳动力带出务工,把致富的信息、先进的技术、发展的理念带回来,支援家乡经济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提高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建立民主开放的党的建设新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3、经济建设方面:发挥我村101省道的有利区位优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有效益、能分散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引进来。同时,为

2 河南省杞县苏木乡下辖村

陈寨村隶属于河南省杞县苏木乡下辖,位于杞县中部,南与沙沃乡相邻,东与高庄村接壤,北与刘庄相邻,交通发达、土壤肥沃,农作物丰富,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

大蒜为主,其他作物有大豆、高粱、绿豆、南瓜、西瓜、红薯等;近年来大蒜逐渐成为了较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本地民风淳朴,红白喜事都保留着一些当地的风俗。铁底河从村子中心贯穿而过,铁底河以南称为“南地 ”铁底河北称为“北地”。学校:陈寨小学,陈寨村行政代码:410221、邮编:475201、区号:0378

3 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村

史说陈寨

据村中老人回忆和相关家谱资料记载:在明朝初期,当时的庙李村叫西风留村,而陈砦村现在所在的位置叫东风留村。数十年后,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并改村名为汤家砦。到清咸丰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汤姓又迁往现在的柳林村。此后数年,大量姜姓人家又在陈砦兴起,这时陈砦又改村名为姜家砦。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耿姓代替姜姓在陈砦村兴起,并将村名改为耿家砦。到明末清初时,耿姓人家渐渐迁走后,陈姓人家才在陈砦村慢慢兴起,并正式改村名为陈家砦。陈姓在村中旺盛时当数清朝时期,这时村子规模逐步扩大,陈家砦也渐渐被村民们称为了“陈砦”。

1954年,陈砦和东史赵村合并为郑州市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柳林乡红光社。当时,两个村的干部们聚在一起研究村名,决定从两个村的村名中各取“陈”和“赵”两字,组成村名。后因为决定不符合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当时的郑州市郊区民政局没有批准这个村名,而是按惯例将合并的两个村取其中一个村村名为合并后的村名,并最终选择了将村名定为“陈砦”村。

到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很多名字带“砦”的村庄兴起了改“寨”的风潮,这样陈砦也渐渐被人称为陈寨了。最近这些年,陈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成了郑州北环地区著名的都市村庄,很多报纸、电台都来接连报道陈砦。在这个时候,陈砦人注意了把握“砦”和“寨”,坚持用砦,才使为自己的陈砦村言明了正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