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允升
释义
1 清初画家

本名陈勋。字允升,号梅溪,浙江海宁人,临安(今杭州)籍。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进士,官御史。工山水,随意结构,迥异凡笔。《硖川诗抄》、《清画家诗史》

2 清中期易学家

陈允升(1732~1813),字旭卿,号椒墅,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福建清流县梦溪里东坑村人(今余朋乡),乾隆丁未科贡生。

允升生平沉潜经史,喜读书诗,文才广博。幼时,从学余日乾师。及长,潜心研读经史,曾被聘到永安丛桂书院主讲《易经》,从学者有永安、归化、清流学子30余人。80高龄仍练习小楷书法,晚年家境窘迫,但仍教书训子,处之泰然。所著《易史一隅》,“引史证经,士林贵之”,由其子陈方炜校刊付印。

允升活动于乾隆盛世,崇尚程颐《周易程氏传》、朱熹《周易本义》之说,并参以李德夫《周易通俗易简录》,撰成《易史一隅》,泛引史事以证《易》,与李光、杨万里的研《易》手法遥相契合。

《易史一隅》简捷明了地采用援史证《易》的方法解释卦爻。在六十四卦的每卦每爻之下,有的引用一则、两则史例,有的接连引用三则、四则历史故实以层层反复印证该卦该爻的象征旨趣,使读者形象、生动地领悟到《周易》哲理的弘深蕴蓄。在引史证《易》的过程中,穿插作者对《周易》一字一词、一卦一爻的透彻分析与独到见解,如对“丈人”一词的解释,既释明“丈人”之义,又结合辨析《象传》所云该卦“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民从之”诸象。对《师》卦的基本义理作了深入阐发。清道光间林蔚春称此书“卓识鸿议、兼三长(即术、学、识)而罗万象,非粹于品而深于学者弗能及也”。

允升毕生未涉仕途,隐居深山,攻读经史,清嘉庆十八年(181.3)在故里病逝。

3 清末书画家

陈允升(1820-1884),字仲升,一字纫斋,号壶洲,一作壶舟,一号壶父,又号金峨山樵,邓县(今浙江宁波)人,寓上海卖画。善草隶。山水法梅耦长(庚)、戴怀古(思望)、然怀古林峦简澹,极有元人气;耦长脱略凡宗,不名一家。允升具体而微,笔墨气韵似皆不及。尝缩其所作刻纫斋画膡书皮於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尝作梅窗美人图,现存日本。余事作印,亦工整有法。 《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近代六十名家画传》、《广印人传》、《湖社月刊》

4 当代书法家

简介

陈允升(1892-1977),原名际楷,字逢吉,号蒙阳居士。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街道常旺村人,生于农家。

生平

自幼入村垫读书,酷爱书法,20岁后业儒,曾设帐于临沂城及三官庙、孙对河等村,授徒甚众,今多有成名者,皆谓陈允升乃其启蒙之师。陈允升除教书外,终日刻苦自学书法,先从欧体入手,《九成官》、《化度寺》、《皇甫碑》,皆能背临,后又兼习《集柳碑》。于是他的隶书逐渐形成了独自的风格,为再习篆隶行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他己感到不能停留在研习碑帖的基础上,应该走出家门拜师深造。在临沂最使他佩服的书法家,就是戊戌变法后回家隐居的王思衍。当陈允升到兰陵拜谒王思衍时,王从对话中看出他的学识非浅,即聘他为家塾塾师。陈允升不要束脩,只要求跟王学字。从此,陈的书法大有长进,所学王思衍的篆隶皆可乱真。当时去王家求字者甚众,王不能一一应付,多数即由陈代笔,王只是落款和铃印。民国廿四年(1935)续修临沂县志时,王思衍被请来参加编辑。书成后,新志的封面题字即由王推荐陈允升所书。王思衍的书法对陈允升影响很大,其篆刻尤为陈所称道。《嚼雪斋印谱》刻成后,陈允升得到了一部,终日对之研习,所以陈的篆刻亦出自王思衍的窠臼。

成就及荣誉

1938年3月,日军"飞机轰炸兰陵,百姓逃难,陈允升回到临沂常旺村家中。日寇闻讯,即派汉奸齐华亭到乡间去请陈进城参加新民会,为日寇写字宣传,当即遭到陈的严词拒绝。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陈允升未给日寇汉奸写过只字片纸。其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抗战胜利后,陈允升应临沂参议会的邀请,进城参加了修建革命烈士塔的工作。他精心为烈士塔书写了题词和烈士的英名。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进攻临沂,他又转入乡间隐居,后闻知烈士塔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后,十分痛心。就在这时,王洪九派人来请他书写门匣,第一次拒绝后,第二次就打算强行抓人。幸有他的学生闻知报信,陈允升才挑起了书担四处云游卖字而逃脱。

1948年临沂再次解放后,陈允升重见天日,立即回城居住,结束了挑担卖字的生涯,并投身到新成立的"建塔委员会"去工作了。现在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有陈允升多处墨迹。烈士纪念塔西北面的鲁中南党委、鲁中南行署、鲁中南军区的题词即是由他用工整的隶书所写,王麓水烈士的墓碑亦是由他用工整的正楷所书,纪念堂内的烈士英名碑也由他书写了多方。

临沂县成立了第一届政协,陈允升被推举为政协委员,并将他安置在文化馆居住。从此陈允升感到身逢盛世,下决心为临沂的书法艺术培育人才,因此学生日众,其中有政府和部队领导人、社会青年及在校的师生,从而推动了临沂书法艺术的发展。陈允升的书法艺术至今流传不衰。

陈允升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从来也没有动摇过他苦练书法的决心。他曾书写过一首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悬挂在他的书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情志。

社会评价

陈允升一生最佩服的老师是王思衍,最要好的朋友是王小古。虽然他比王小古大20多岁,但是艺术的纽带却使他们结成了忘年之交。1976年岁末,王小古给他撰写了一副对联:"荆山奇异人珍爱,铁砚功夫自不知。"一旁又用小字题道:"允升陈老师书法驰誉大江南北,对后学青年影响极大,实亦吾师也。"可见王小古对他是推崇备至的。1977年3月25日,陈允升因病与世长辞,引起了临沂书法界的悲痛。王小古送的挽联上题着:"艺苑星堕"4个醒目大字。并作了一首五言绝句以示对陈允升的悼念:"彤管寒金雀,春风冷砚池;群鹅何处换,一风竟西辞。"

陈先生的一生中除了教书写字外还兼习中医。他精读了《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传统著作,他还下工夫学习了《傅青主男科》和《傅青主妇科》两书。因此他还经常给人看病,解除了不少病人的痛苦。

其书法理论

陈允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墨迹传遍大江南北并远播日本和美国。他的书法理论也有不少,现择其一《书法俚言》录之如下:"作字之法,姿势居先,坐正头直,挺腰平肩,胸勿着案,管对鼻端,左手按纸,右手笔拈,执笔之法,实指虚拳,竖锋平腕,腕臂酌悬,运笔之法,控纵折旋,渡留顿挫,溺管务坚,勿滑勿浮,力注笔尖,笔走中锋,意在笔前,字之体态,肥瘦方圆,丑俊拙巧,筋骨须完,字之章法,照应巡环,飘逸严整,神韵当涵,童年学字,点画先研,各笔分习,自简及繁,一笔三折,垂缩往还,欲下先上,欲右左盘,慢临细摩,碑帖详参,由生达熟,妙造自然,学字基础,功夫最先,天资墨宝,尤赖师传,学字程序,欲易先难,周秦汉魏,六朝兼探,唐宋名笔,净习仰钻。篆隶真草,以次沈潜,成就大小,资功是瞻。大成固尚,小成亦贤,能得一善,脱俗超凡。挺身社会,风度翻翻,淋漓挥洒,满纸云烟,其兴无尽,其乐无边,我今颓笔,临摹犹酣,虽云坷坷,进步实艰,望尔青童,早致精坚,奋勇苦练,羲献克攀。"

初学书法者细读此文还是非常有益的。

作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