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月琴 |
释义 | 人物简介女,博士,1964年12月出生于海南省三亚市。1984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1987年获北京大学生物系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考取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1996年获 理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博士后工作2年;1998年5月起任职于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被聘为副教授。 研究内容陈月琴同志主要从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生物物种资源的分子系统和进化的研究、新的生物物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如特殊生态环境中新的未知生物类群的发现﹑分类鉴定及应用等,形成了跨学科优势。 3年来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海域有毒甲藻居群的分子特征及进化生物学研究”(1998-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海洋超微型蓝藻资源的分子鉴定及多样性研究”(2000-2002,已批准),厦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997-1998),中国科学院大亚湾开放实验室基金(1998-1999),国家博士后基金,广东省博士后基金(1996-1998)6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1997-2001),华南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项目(1998-2000)等3项,开展“大分子rRNA的结构与生物的系统演化探针和生物物种分子鉴定的研究。 主要成就率先在国内将RNA技术应用于赤潮原因种的快速识别与监控中研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微藻单个细胞的DNA分析方法,为许多难于培养藻类的分子研究开辟了道路, 这一工作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首次揭示了我国南海赤潮有毒甲藻的分子地理标记及赤潮有毒铜绿微囊藻、棕囊藻起源与传播的可能途径,为我国沿海典型增养殖区赤潮发生动力学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该项成果在“九五”重大项目汇报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及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提出了微藻物种分子鉴别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自然水体中赤潮种源的快速识别、监控与预报的分子生物学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rDNA ITS为对冬虫夏草及相关种类有性和无性2个阶段的rDNA ITS序列,从基因水平得出冬虫夏草的无性阶段是中国被子毛孢H. sinensis 而不是人们广泛认为的中国拟青霉Paecilomyces sinensis,为虫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客观标准。开展中国特有孑遗动植物的分子特征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该类生物形态上的变化与分子水平进化的不一致,并阐明了形态上的不变、而基因水平上的高度变化这一特性很可能为孑遗动植物的共性,与其生存策略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几年来陈月琴在上述研究中在国际、国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会议论文8篇。 主要论文1 陈月琴, 邱小忠, 屈良鹄等,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分子地理标记分析,《海洋与湖沼》,1999 ,30(1):45-51 2 陈月琴,何家莞,庄丽,屈良鹄,曾陇梅, 二种淡水微囊藻rDNA16S?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1):46-50 3 陈月琴,屈良鹄等,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海洋学报》,1999 ,21(3):105-121 4 陈月琴,庄丽,屈良鹄等,赤潮铜绿微囊藻rD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及核酸分子探针的设计,《海洋科学》,1999,121(1):48-50 5 陈月琴,周世宁等,海洋产灵菌红素细菌的基因分析与鉴定,《中山大学学报》1999,38(1)115-117 6 陈月琴,唐绍清,何家莞,庄丽,屈良鹄,蓝藻Oscillatoriaceae 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云南植物学研究》,1999,1:81-86 7 陈月琴,屈良鹄,邱小忠等,甲藻单个细胞DNA的制备及在赤潮藻类分子鉴定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6(4): 66?9. 8 施苏华,唐绍清,陈月琴等,11种金花茶植物的RAPD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植物分类学报》,1998,6(4)317-322 9 陈月琴,屈良鹄等,杜仲原植物25S rDNA5'端序列分析及其分子识别,《中国中药杂志》,1998,23 (12) , 707-709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