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泉州木偶头雕刻
释义

木偶,古称傀儡,起源于远古用作殉葬的“俑”。据《旧唐书》、《后汉书》等古籍记载,汉代这种“刻木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学界普遍认为“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据考证,汉代是我国歌舞百戏兴盛勃发的朝代,也是傀儡品种兴盛勃发的时代,汉代傀儡列于百戏之首,与“百戏”一起成为中国戏曲形成的源头。据文献资料考证,傀儡戏唐末传入泉州,宋代在闽南地区广泛流行,俗称“嘉礼戏”。泉州原属古越之地,随着历史上三次中原仕族南迁,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及诸多文明成果随中原移民大量入泉,使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邦”。由唐至宋,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日益繁荣,至宋元时期成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经济发达、民生富足、文艺繁荣。同时各种宗教寺庙宫观,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宗教文化强盛发达,民间信仰鼎盛,宗教信仰、神祗崇拜已渗透民众的精神世界和俗世生活中,名目繁多的神佛庆诞、迎神赛会等隔三差五几无间歇,与巫文化关系密切的傀儡戏如鱼得水,异常活跃。傀儡是“刻木像人”的造型艺术,傀儡头自然成为傀儡艺术的主要构成部份,因而傀儡头雕刻随之兴盛。同时,泉州古称“佛国”,历代各种宗教长期和睦共处,各式宫观寺庙中的民间木偶神像雕刻应运而兴,且不管是泥塑的或木雕的诸神造像,都较完美的继承了唐宋以来民间的彩绘风格,因而傀儡头造型的主要特点也比较完美的保留了雍容丰腴、神韵含蓄的艺术风格,佛像造型与雕刻技艺高超,出现了不少无名氏雕刻能手。

木偶头像和木偶神像雕塑业最初的关系是一体的,泉州早期的傀儡头都是由雕刻佛像的专业作坊兼营,目前所能追溯到的,仅止清代较著名的傀儡头雕刻作坊:“西来意”和“周冕号”。

江加走出生于一个亦农亦艺的清贫家庭、木偶头雕刻世家,师承于其父。江加走本名长清,泉州北郊花园头村人,其父江金榜,既是农民,又是雕刻神象、布袋戏头和兼事家具漆画的艺人,他一面种田,一面从事雕刻、粉彩木偶神像作业,也为木偶戏班雕刻粉彩木偶头像以维持家庭生活。江加走与哥哥江凹司(字雨水)幼时都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在家,边种田,边学艺,向父亲学习雕刻、粉彩木偶头像手艺。江加走11岁开始学艺,15岁就学会很多雕刻手艺,17岁因父亲眼力衰退不能工作,他就开始继承父业,18岁父亲病逝,他与哥哥共同挑起生活的担子。江加走随父学艺,学做木偶头坯的雕刻,哥哥江凹司做木偶头粉彩。兄弟俩孜孜不倦,技艺上不断精进,兄弟虽然分家,但在木偶头像的制作上还是分工合作。其兄去世后,江加走把木偶头像的粉彩工作也担当起来,全面继承了父业。江加走少年时代,对“周冕号”艺人黄良司、黄才司所创作的木偶头像的造型和手艺是很欣赏和佩服的,他经常到作坊去看他们的操作手法,向老师傅学习,取他们的作品来细细观摩,同时刻苦练习,以自己的作品对照其兄的遗作,技术上越加提高。江加走继承了泉州民间木雕神像和木偶头雕刻造型和彩绘的艺术传统,潜心创作、创新,终于发扬了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

1920年春末夏初,江加走成功制作了《封神演义》全套木偶头像,声名大振,木偶戏师傅要演新戏,需要创作新的木偶头像都来找他计议。当时“周冕号”的老艺人先后染疫亡故,江加走就承揽了泉州、漳州、厦门、福州和南洋各地的提线、掌中木偶头的雕刻和粉彩业务。江加走在师承他父亲和泉州老艺人的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汲取和借鉴其他戏剧和民间艺术的精华,加以提练,因而不断塑造出各种富有独特性格和色彩的木偶头像,当时的泉州行商把江加走的木偶头像带到台湾,受到了台湾木偶戏艺人的欢迎。

抗战期间,侨汇中断,素在侨乡流行的木偶戏无人雇演,木偶头像没有销路,江加走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直至解放后,江加走产生了新的希望,时已年近八十,仍不忘精心雕刻,并将他的卓越技艺传授给他的儿子江朝铉。他从艺70多年,创作了大量木偶头精品,提供闽南泉、漳、厦各地木偶戏的演出,还到世界各地演出。五十年代,随着泉州木偶戏剧团到上海、苏州各地及赴京演出,以后又到罗马尼亚参加国际木偶节,江加走的木偶头像成就遂名闻国内外,被国际友人誉为“木偶之父”。

1954年,江加走辞世后,所遗下的木偶头雕刻艺术由其子江朝铉全部承继下来,江朝铉逝世后,其子江碧峰又承继父业,并继续传承给下一代,至今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已传至第五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