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区域协调战略 |
释义 | 概述中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处在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时期。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向报道两会的中外记者普及的这个基本国情,深刻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巨大潜力。 闯区域发展新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距是中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地区拥有了更多经济发展自主权和积极性,普遍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率先”发展的思路引导下,特别是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强烈,区域差距矛盾愈发突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与其他地区间差距扩大的速度更快;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扩大。 而表现在行为上是:不顾大局的地方利益通过各种手段对抗宏观调控政策;一些地区争当“龙头老大”导致严重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地方政府“以邻为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频频侵害全局利益;运用行政权力对本地市场设置进入壁垒、对本地资源设置流出壁垒,各地方间展开激烈的资源和市场争夺;不顾生态承受力追求东部式高增长造成难以修复的资源和生态破坏。 溯其缘由,根本在于未能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由此形成的考核机制和利益驱动运行了20余年后,最终导致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严重伤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决策层开始调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执行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中央在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战略,2005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并通过融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等发展新思想,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全面升级并完善区域政策。 现在,这些工作已经展开。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恶化的背景下,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一扩大内需政策急需的国内市场,正在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内涵。比如,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应对外部冲击中闯出发展新路。” 但是,也要认识到,战略的调整和体制的转换,需要具体明确且针对性强的改革突破口和政策重点。一方面要坚持贯彻目前积极推进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思维,健全央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革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抛弃“以GDP论成败”的倾向,建立用科学发展观主导的政绩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区域协调战略升级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央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突出抓好的工作之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是自然、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区域的发展,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引领发展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特别是作为区域发展“短板”的中西部地区,以其后发优势呈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一些增长指标连续超过东部地区,对缩小地区差距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在增长速度上,中西部连续3年领先东部。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西部增长17%,东部增长11%左右;二是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中西部也呈领先之势。2008年中部增长33.5%,西部增长26.7%,而东部增长21.3%;三是在产业发展空间、市场需求和要素资源及环境条件方面,中西部显现出更大的后发优势。 区域发展协调是相对的,不协调则是常态,区域经济正是在均衡与非均衡中不断发展的。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过程中,如何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各方要继续破解的大课题。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主要问题当前,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差距仍比较大。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水平差距继续扩大。用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的1.86倍、中部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 经济总量差距拉大。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分别为50.3%、29.06%和20.63%,到2007年分别为59.27%、23.36%和17.37%。东部地区的比重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从经济增长的绝对值来看,东中西部的差别也较大。据初步测算,2008年东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8万亿元,比中西部之和还高出约3万亿元。 实际投资量差距较大。2008年中西部合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万多亿元,比东部少近5000亿元。在新一轮保增长投资中,虽然覆盖了全国各个区域,但是由于东部的产业集群优势,成为投资和产业振兴受益最大的地区。 区域收入差距较大。从分地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008年1-3季度)来看,2万以上主要是东部地区,其中北京38977、上海35639、天津26660、江苏21850、浙江23294、广东23188、西藏30947、宁夏20564。而低于1.5万元的主要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黑龙江14620、江西14993、河南14329、海南14850。 而且,在新一轮投资增长中,地区差距有拉大趋势。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较高,比较早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为帮助这些地区企业渡过难关,采取了一些应急性救助措施,更多惠及东部这些地区,包括保增长所采取的重大投资,也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加上东部地区本来经济实力就比较强,自救性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中西部的投资。可以预料,经过这一轮大规模投资和产业转移,东部地区无论在经济规模上,还是在结构改善上,都形成新的优势,势必会进一步扩大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深层次问题地区保护主义抬头,影响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在目前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各行政区域实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政府事实上承担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正因为如此,各地方政府以“我”为主,着力强化经济发展目标,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实现比较优势最大化。在竞相加快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有可能诱发地区保护主义行为。最近,为保本地经济增长,有的地方出台“购本地货”的优惠措施,还有的提出优先保证本地居民就业等,就是比较典型的地区保护主义。 区域无序开发,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国有资源分布于不同行政区域,导致这些资源事实上被行政区域化。有的地方对于存在于本区域的国有资源采取越权审批、化整为零审批等多种手段,把本应由国家统一规划开发的宝贵资源转让给不同开发主体,分割成多个资源区块,通过无序开发,从中谋利。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导致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税体制仍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还需进一步规范,目前专项转移支付名目繁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还需要在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如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就尚未形成。 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较大。由于公共服务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一些地方政府缺少应有的财力,从而缺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这种由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情况,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地方平均负债水平比较高,有的地方政府连正常开支都难以为继,不可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规模投入。 区域合理分工尚未形成。由于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使得东部沿海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单纯依靠廉价的劳动和土地要素维持一段时间高增长。一些地区经济的集聚已经与当地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造成能源、资源过度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有的城市由于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盲目开发、滥上项目,导致无地可批、水资源枯竭、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而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却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措施其一,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区域总体战略和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赋予地方以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对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要及时补偿到位。建立和完善资源地区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这些地区能够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合理的回报。 其二,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基础做起,国家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尽快补上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欠账,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这是实现均等化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增公共服务投入要统筹规划,适度向中西部倾斜。其三,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通过产业转移、投资合作等方式,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定向转移,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就地解决料件,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同时,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增强配套能力的同时,增加吸收就业能力。其四,鼓励全民创业,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从不同地区的发展来看,发达与落后可能会有许多原因,但创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之所以长期发展不起来,从外部条件说,可能是资源禀赋差、投入不足;从内在条件来说,主要还是缺乏创业环境,民众参与创业程度不充分、个人创业本领短缺、创业能力不足。相反,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整体富裕程度提高,恰恰是全民创业的结果。发展源于创业,只有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创业活动得到充分的保证,经济才能蓬勃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为此,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政策,首先,建立创业支持制度。通过风险投资、创业援助、贷款担保等,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其次,要加大对创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创业能力培训上,要增加财政支出比重。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第三,要实施鼓励创业的政策,对于创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和一定的补贴与奖励。第四,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全民创业提供平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