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廉父子 |
释义 | 原文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翻译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作者房玄龄 等 房玄龄,(578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南马坊村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陪葬昭陵。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阅读题目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5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2.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答案10【解析】 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樵”作“取”的宾语,解释为“打柴”,当作动词理解,属于不正确,这一点较易辨认。本题难度不大,只有B项“审”作“知道”讲用得较少,但根据上下文是可以推断出的。 【答案】 C 11【解析】 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每组都配以课本中熟悉的句子,既降低了难度,又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A项前句的“故”为“所以”,连词;后句的“故”,作“特意”“故意”讲,副词。其余三项,只要分析原句上下语境,是不难分辨的。 【答案】 A 12【解析】 本题较之往年,算是一个较新的考查角度。往年考句式,有从译文角度加关联词的(1992年三南题和全国卷),有从分句间关系角度分组判断的(1997年、1998年全国卷),有从补出省略成分角度判断正误的(1999年全国卷),有从解词角度考句间关系的(1995年全国卷第17题“若”的理解,1996年第16题“脱”的理解),上海卷句式考查得更多。今年这道题把考查句式的方式拓宽了一些。第一组中两句加点部分都是主谓结构的完全陈述句,第二组的前句中“其都督”是判断结构,后句中的“其都督”是同位结构。解答本题可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 【答案】 A 13【解析】 考查句子理解。表面看来只是考译文,实际应加之句式(省略成分的确定)和配以词义理解(“将”“先”的理解)等。B项主语应是“都督”,译文误作胡质,“先”是“先于”的意思,“先其将归”是“在胡威将要回家之前”的意思。 【答案】 B 14【解析】 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③是“都督”所为,由此可排除C、D,⑤⑥均写胡质为官,前句说他严正,后说他有政绩,和“清慎”无关。 【答案】 A 15【解析】 考查归纳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把选项回归到原文,找到对应句子,就会知道C项搞错了施事主体,让胡质知道都督巴结胡威一事的人是胡威,而不是都督,都督已被胡威打发回家,他不会不知趣地去自找倒楣。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其前提是对文句要理解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