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朝玻璃器皿 |
释义 | 明朝末年,英、法、荷兰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船来到中国的广州、宁波、漳州、泉州等口岸,西方的玻璃器便也随之传入我国。同时西方传教士们把他们各自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玻制造技术也带到了中国,有的传教士还直接参加了明政府钦天监的工作。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从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造各种玻璃器。乾隆非常喜爱和重视西方的科技知识,一些身怀绝技的传教士被纳入到清廷,使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充分的发挥。这样,西方玻璃技术就极大地推动了清朝玻璃业的发展。此时的玻璃品种更是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有单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磨花玻璃、搅胎玻璃、珐琅彩玻璃、缠丝玻璃、刻花玻璃等等,仅玻璃颜色即达30种以上,制造工艺则有吹、拉、雕琢等多种技法。乾隆时期玻璃器的艺术风格与康熙朝截然不同,它一改康熙朝浑朴简古的风格,转为器形华丽、纹饰繁缛、雕刻精细的特色。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时止,在长达两百多年中制造了大量中国古代玻璃器皿。西方传教士汪执中、纪文等人都曾参与并指导内廷的玻璃生产。康熙时的玻璃器浑朴简古,已能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宫博物院藏有1件带“康熙御制”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时的玻璃器型华丽,花纹精美,是清代玻璃生产的极盛时代。当时已能生产金星玻璃、缠丝玻璃和三、四种颜色的套色玻璃。装饰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珐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轩”鼻烟壶、缠丝玻璃瓶等。嘉庆以后,清宫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颜色混浊,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识潦草。由于清宫玻璃器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工艺精美,所以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清代宫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时期的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