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碧溪摩崖石刻 |
释义 | 清碧溪摩崖石刻,位于北纬25°38′44.3″、东经100°08′28.5″,海拔高度2695米。分布在清碧溪景区水潭周边的摩岩上,共有四处清代石刻,1处明代石刻。清代摩崖石刻中三处是求雨碑,一处是赞美自然美景碑。石刻一在下潭北面高4米的悬岩上,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太和(今大理)知县罗□□祈雨所刻,文31行,行16字,楷书直行,每字6厘米见方。石刻二在上潭西北方石崖上,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和县令吴世涵求雨时刻,文5行,行4字,楷书。石刻三在第一处石刻西约5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太和县令夏□□祈雨时刻,文楷书,15行,行21字。石刻四在上潭东北侧小路旁岩石上,民国34年(公元1945年)严鉴题刻“碧水流清”4字,字高0.53米、宽0.40米,左行横列,行楷书体。明代石刻在清碧溪三潭左侧山崖上,高于潭水约20米。楷书字体,阴刻“禹穴”2字,分别高2.2和1.85米,宽皆1.6米。禹字1943年修整过,并涂上朱色。 徐霞客在游记中说是杨邛崃书。禹字右侧刻“广汉李白书”,左侧落款“太守杨仲□刻”。“禹穴”二字用笔饱满、圆润、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该石刻群为研究大理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自然和书法艺术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