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烟或白雾 |
释义 | 书籍《青烟或白雾》·作者:赵德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7020041175 ·条形码:97870200411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丛书名:农民三部曲 内容简介赵德发的《青烟或白雾》,是他农村系列作品的第三部,他的前两部作品《缱绻与决绝》《君子梦》从农民的视角解读了土地与道德,这部作品解读的是政治。笔者试图从话语类型的角度来把握这部作品。作品依托支吕官庄这个村,用支吕两家主要人物支明禄和吕中贞一生的见证,串联60年代前后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农村大地上发生的种种政治事件,表现广大农民在政治运动中的沉浮。 和以往的农村题材小说不同,《青烟或白雾》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农民的困苦,它以对希望的消解加深我们对农人艰难生存的理解——现实和梦想的困苦,而希望就是支吕官庄难得的几位“官人”。 作者简介赵德发,男,1955年生。曾当过教师、机关干部,1988-1990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日照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自1980年开始业余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万字,多篇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转载,获省级以上文学奖20余次。其中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原名《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先后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四、五、七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首届齐鲁文学奖等。短篇小说《通腿儿》《选个姓金的进村委》先后获《小说月报》第四、第八届百花奖;《蝙幅之恋》获《中国作家》1992年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震惊》获2003年“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作品结集有三卷本《赵德发自选集》《中国当代作家丛书?赵德发卷》《阴阳交割之下》等。2007年,又有反映当代汉传佛教文化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问世。 本书目录上卷 吕中贞的青春时光,是伴随着牙疼度过的。 第一次害牙疼正是十八岁。那一年与她同岁而且十分要好的蒿子定了亲,有一天晚上再到她家玩时,她娘吕牛氏看一眼两个毛嫩丫头,一边捻线一边说:“唉,俺家大霜也得找个上门的啦!”大霜是吕小贞的小名。这时候蒿子便瞅着吕中贞哧哧笑:“倒顶门,丢死人。”吕中贞的脸便腾地红透,耿着脖子说:“俺不要上门的!俺不要上门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下卷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日,是墩庄镇划时代的日子:党委、政府隆重召开大会,热烈庆祝该镇建成“小康镇”,全镇四十七个村三万八千口人从此过上了“小康”生活。党委书记郭子兴在讲话时抑制不住兴奋,当众赋诗一首: 春雷一声震天响,墩庄从此变小康。 人民个个喜洋洋,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念罢……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后记 土地三吟 本书书摘土地三吟(后记) “一、二十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赋予土地一种情感和神秘的价值是全世界的农民所特有的态度。” “所有的人都认为,遵守社会秩序、道德和信仰的农民应当养活城市,并像供给步兵营那样供给工业营的阔佬。”……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在九年前读着这些话,这些由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通过他的著作《农民的终结》讲出来的这些话时,所引起的心灵上的震颤乃至悲怆。 这些话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上引起共振、共鸣,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以描写土地为已任的作家。 我曾千百次地感叹:人类在早期无比虔诚地从事着的农业,至今还被称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怎么就一步步沦为最低贱的行业,从业者从而获得了一种类似“贱民”一样的身份? 不只是中国,这在全世界几乎都是如此。著名学者秦晖先生曾撰文考据,“农民”一词在西方一些语言中就有“贱”的含义,带有贬的成分。 为什么?因为工业化的效率与利润?因为城市化的热闹与浮华?反正,在一些传统农民还在与土地缠绵缱绻的时候,更多的农民却在决绝地背离土地,走向了城市。 中国比那些发达国家略迟一些,直到二十世纪末才进入了“农民的终结”这一阶段。进入这个阶段时,中国农民一样地带了欢欣,也带了悲伤;带了豪迈,也带了自卑;带了踊跃,也带了畏缩;带了幸福,也带了苦难!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可是,土地从来没遇到过像今天这样的冷落。有些人打量她时目光中含着热切,但那是拥有资本的人正想把被他们的祖先奉若神明的土地变成新的资本,或是想从农民那空荡荡的衣兜里再搜去几个硬币。 仍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正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真正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而沾沾自喜,可是他们直起腰来探头看看,突然发现城市的高楼已经让他们后脑勺贴着脊梁骨也看不到顶儿了。而在许多许多的时候,他们被晾在一边,无权参与城里的讨论,无处表达他们的声音。 他们不明白,城里人的楼房比他们的高,城里人的腰包比他们的鼓,城里人的腰杆比他们的直,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土地上的人陷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惑。但走出土地是他们的共同意愿,甚至老一代农民也在鼓动儿孙们到城里“出息”去。可是儿孙们去了,经常是带着心灵与肉体的累累创伤回来,带着瘪瘪的口袋回来。还有的儿孙们出去一趟,染一头红毛或黄毛却再不出门,整天骂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把他们生在城里! 土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沉重,这样喧闹,这样色彩斑斓,这样耐人寻味。 大约从1994年开始,我在土地上且走且看,且看且吟,开始了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的写作。我努力想把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描摹下来,加上一番思考,让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北方农村有个粗略的印象。第一部《缱绻与决绝》先在《大家》发表第一卷,《小说选刊·长篇小说增刊》创刊号做了转载,在《作家报》组织全国近二百名专家、学者评选的“1997年全国十佳小说”中名列长篇第一名,后又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25部候选作品之一;第二部《君子梦》(现更名为《天理暨人欲》)的第一卷由《当代》发表,2001年与《缱绻与决绝》一起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2002年《君子梦》又获首届齐鲁文学奖。现在第三部《青烟或白雾》也已问世,正期待着读者的评判。 其实,我明白这三部作品还有许多的不足,即使得到一些好评,那也是对我这种涉足许多作家不愿涉足的领域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且,我更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怎样地于世无补。我在土地上吟咏,吟歌,甚至吟啸,其实丝毫改变不了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到最后把自己累病,大口大口地喝着苦药汤的时候,我尝到的苦实际上抵不上农民之苦的百分之一。 唉,土地,你默默地铺展在那里,把什么都展示清楚了,还用着我来饶舌吗? 好在气候开始变了,一年年地更加风调雨顺。庄稼,花朵,树木,楼房,人的心灵和身个儿,都会成长起来的。 所以,我擦一把嘴边的苦药汤,转而欣慰,转而庆幸。 我想,当有一天一个作家的吟唱汇入全中国农民的吟唱,当全中国农民的吟唱汇入全人类的吟唱的时候,那将是多么恢宏的音乐,多么美妙的情景! 我殷切地期盼着,并且高竖起耳朵准备聆听。 顺便说一下,我在第三部《青烟或白雾》中写到陈永贵时,曾参阅了冯东书所著的《“文盲宰相”陈永贵》和映泉所著的《陈永贵传》,在此向二位先生表示感谢。 2002、5、2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