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浦新城 |
释义 | 简介青浦新城是上海市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中“多核”的一个节点,是上海市“1966”城镇建设体系中九个新城之一,位于青浦区中心、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的交通汇聚点和产业集中点。 青浦新城是由现青浦老城、青浦新区(东部)、向西延伸区域和朱家角镇区四部分组成,它具有居住生活、产业、旅游等综合功能,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具有"水乡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服务长三角的上海西部综合性生态宜居城市。 青浦新城凭借自身的地理、交通和产业优势,处于首要地位。同时,通过同三国道,可以方便地与其南部的松江新城、北部的嘉定新城进行联系,加上两个新城在地理上的特殊关系,相互联系,促进发展,将成为上海市西部的一大城镇群和产业带。青浦新城总体规划以“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为理念,在原总体规划范围基础上,向北将工业园区整体纳入新城范围,强化产业支撑作用,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向西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拓展新城范围,建设蓝、绿、城高度融合的“绿色水城”。青浦新城总体规划优化后四至范围为(自北侧开始顺时针方向):沪常高速公路(原苏沪高速公路)-油墩港-章泾江-老通波塘-公园路-油墩港-沪青平公路-淀山湖-盈港路-老青赵公路,规划范围总面积为11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7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8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规划指导思想融入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发挥地域优势,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且能与青浦生态环境要求相匹配的产业结构体系。 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注重近期的可操作性,又立足长远,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三个集中",增强全区的竞争力。 突出青浦的地域特色,保护并延续青浦的历史文脉,合理保护好传统风貌、历史建筑、古树木,进一步弘扬城市精神和历史文化。 发展战略目标从上海的西大门迈向长三角一体化,创建一个生态、社会祥和、产业进步的城乡一体化的发达的郊区,营造一个健康、公平、高效的人居环境。 建立一个产业结构合理、资源转化效率高、平衡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在加快推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第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一个社会安定、邻里和睦、保障健全、政治民主、公共服务体系完备的、开放的文明社会,建设一处生态平衡、城市用地功能与人口结构和规模合理、设施配置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使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 充分考虑到青浦新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充分考虑在上海良好声誉的基础上利用良好的文化历史地理优势,保护和弘扬已获得发展成就,充分吸纳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21世纪城市发展目标与准则。 空间布局此次规划在把青浦新城定位为具有“水乡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城功能。战略发展总体布局形成“三轴、六片、四心”的发展结构。 "三轴"淀山湖大道发展轴、公园路发展轴和老西大盈港发展轴。 "六片"【东片】同三国道以东,油墩港以西部分。是以居住为主的区域,构建配套设施完善的以多层高密度为主的居住区。居住人口7.9万人。【中片】西大盈港与同三国道之间部分。中片是青浦区区政府所在地,主要由多层高密度为主的居住区以及行政、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构成,形成鲜明的现代城市风貌。居住人口19.4万人。 【西片】西大盈港与西九路之间地区,连接朱家角镇和中片。是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包括会议、会展、商务、商贸等功能。结合设置低密度居住区。强调生态型和特色型的开发,积极营造“滨水城市”的特征,构建良好的环境。居住人口9.9万人。 【滨湖片】西九路以西至淀山湖沿岸部分,以旅游服务和特色居住为主导功能。强调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兼以旅游开发,营造传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和滨湖景观特色。居住人口23.6万人。 【北片】上达河以北,外青松公路以西部分,实现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科技创意研发产业园区。 【工业区片】上达河以北,油墩港以东部分,现状工业予以保留,规划进行环境改造和设施完善。 "四心"(1)老城商业中心 整合原有公共设施资源,结合护城河与小型绿地,提升功能与品质。 (2)公共服务中心 位于公园路中段,青浦城区主要行政办公所在地,综合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设施。 (3)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位于朱家角镇,整合古镇、水体等资源,形成旅游服务配套中心。 (4)创意研发中心 位于老西大盈港北端,结合水体设置商业、娱乐、景观设施,服务于周边生产性服务业。 公共设施在城市主要公共设施布局方面,行政办公设施位于城区中片;商业金融设施主要以青浦老城厢和青松路、公园路交叉口为中心,构筑夏阳湖周边和大淀湖周边等三大块状商业集聚区;商务办公设施将沿淀山湖大道和北部创意研发功能区布置;文化设施在东片、中片、西片和滨湖片均有布局;体育设施保留原综合性体育中心,在漕盈路东侧、海盈路北侧淀山湖大道南侧规划大型综合体育运动中心,滨湖片结合东方绿舟设置体育训练基地和全国性赛事的专业体育场馆;医疗卫生设施将在新城西片新建三级甲等医院。青浦老城和朱家角老镇的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屋面黛色,这些色彩构成了淡雅、素净的主色调,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风貌。因此青浦新城的主色调定为“丰富的灰色系”,其中点缀着色彩亮丽的现代建筑,也可以说“水墨淡彩”是新城城市色彩的主旋律,是“一卷江南水墨淡彩画”。同时通过景观带的营造,在整体风貌上最终形成 “三轴三廊四带九区”的景观风貌结构,其中“九区”包括滨湖旅游生态居住景观区、朱家角新市镇景观区、城西特色居住景观区、滨水雕塑中心景观区、老城生活商业景观区、新城文化中心景观区、城东居住教育景观区、城北创意研发景观区和绿色工业景观区。 交通状况交通往往是一个城市的主要脉络,青浦城区的主要道路网系统基本上为东西、南北走向,呈方格网和环路结合的均衡布局,形成“八纵六横”的城市主要道路结构。 “八纵”包括:西一路(复兴路)、西三路(珠溪路)、西九路(港周路)、西十五路、漕盈路、漕俞路(青赵公路——沪青平公路)、外青松公路、汇金路、崧华路。 “六横”包括:盈港路、淀山湖大道、公园路(外青松公路——油墩港)、城中东路(青松路——东九路)、河南路(沪青平公路——外青松公路)、沪青平公路、苏虹公路、北青公路、崧泽大道。 对外交通主要有高速公路、主要干线、次要干线、市域轨道交通、内河航道;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共同构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体表现在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建立区域中距离出行的公交系统,扩大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建设站点周边停车换乘设施;尽量不依附中心城的对外交通体系,真正建立起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全方位对外交通联系,增加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公交快线,尽可能争取城际铁路设站青浦新城;沪常高速穿越城镇段立体化,布设服务于青浦新城的出入匝道;尽量避免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交叉,对318国道进行改线,绕青浦城区外围通过等。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青浦作为上海连接江浙两省的前沿,越来越体现出其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和重要性。青浦新城在其规划伊始就肩负了国家和历史的重要使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浦新城将会发挥承东启西、东连西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