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春1969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平装:502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020086023, 7020086020

条形码:9787020086023

内容简介

《青春1969》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以亲历者的眼光和视角,以几个少男少女在东北插队时候的生活为主线,表现了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中,一代人的经历、情感和成长。他们的青春之痛、青春之殇,他们在时代大潮的裹搂中,对世界和人生的困惑和迷茫得以充分展现。全书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感伤情绪。同时,作品也比较深入地描写了当时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当地青年的情感心理状态,为全书增添了历史与现实的厚重感。

编辑推荐

《青春1969》:它们占据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坚实,最沉着应对生活中一切困苦和不幸的能力。给了我和伙伴们珍

惜人间索情、与朋友共渡难关的生

活态度,这也是我们虽然在那里蹉跎了青春岁月、吃尽了苦头,却依然对那个小村庄念念不忘的根本。

作者简介

庚淮,女,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满族。一九六九年赴吉林省白城地区插队,后在当地读书、任教。一九八零年底经由河北调回北京,在电力系统供职,直至退休。平日喜欢读书、写作,此书为作者的长篇处女作。

序言

二○○五年八月十三日午夜。

大雨倾盆,霹雳震耳欲聋,闪电疯狂地撕扯着夜空。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期待已久的出行还能实现吗?重访我们青春时期的家园,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计划,本来我们就要在今天凌晨把这计划付诸行动了,可是,天气偏偏在这个时候作怪!

我无法控制内心的焦虑、不安,起身来到窗前,胆战心惊地看着大自然暴怒的画面,心里在不停地祈祷……

渐渐地,雷声远去,细密的雨点开始轻轻地洒向窗棂。

凌晨三点半,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老同学车欣,她已经如约到达我家楼下!我兴奋地提起早已打点好的行装,快步冲下楼去。当我们一行九人集结完毕的时候,时针刚好指向凌晨四点。一阵欢呼过后,我们乘坐的蓝色面包车在夜色中冲破交织的细雨,沿着积水的公路,向我们深深思念的“故土”飞驰而去。

今年,我五十六岁,已经步人人生的夕阳阶段。当我拿起笔,试图将几十年前的塞外生活,用文字码起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犹豫:那些沉睡在大脑记忆库中的陈年往事,还能否复苏?那些零散、模糊、渐渐远去的记忆碎片,还能否连贯地爬出脑海,让我把它们拼凑、还原成一幅真实多彩、既艰辛又不乏快乐的生活画卷?我很有些担心。

多年来,在我身边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年轻人,甚至我们的父辈,都曾大惑不解地问过我:你们这些从那段生活中走出来的知青,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对那样一个荒僻甚至有些愚昧的村庄,你们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为什么在那里蹉跎了青春岁月,而时至今日,你们还对那种生活念念不忘?

面对这些问题,我总是不能简单、明确地回答,因为这其中包含了我们青春岁月中太多的精彩片断、太多的心路历程。那些经历,伴随着我们后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而每当这时,我总是对提问者说:“人生不管经历了多少艰辛,回忆都是精彩的!”随后,我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思索,而最终,思索的结果是:我应该把我们青年时期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听者自己去感悟。

面对这样一个类似大拼图的工程,我深知我个人的能力有限,可是我有许多当年曾经在一起经受磨难、现在还保持着密切来往的“插友”,我们会共同追忆,共同书写。我想,我们一定能描绘出一幅既可以让你了解、又可以让我们这些曾经身临其中的人,去耐心品味的生活画面。所以,如果你有兴趣,就看看我们的故事,我们那些或是淡淡的、或是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零散或者连贯的生活片段,会把你带进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人生的舞台,也就一定会告诉你上面那些问题的答案。

多年以前,知青文学曾经热过一段。现在关于知青及那个年代的话题,人们似乎已经不再感兴趣,毕竟那段生活的足迹早已成为历史。无论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还是我们的社会,都从那样的历史状况中走了出来,但有些事情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我深知,作为一辈子不曾从事文学创作、仅凭一点业余爱好来写这些故事的我,笔下的知青生活和经历,绝不会像大手笔的知青文学作家所写的那样气势恢宏和惊心动魄。他们描述的是知青运动、知青历史,写出的是知青文学,而我,仅仅是写一些我们渺小的个人经历。因为我不忍心让我们那段如泣如诉、如歌如梦的青春生活,化作一缕轻烟随风飘散。平心而论,我写这些,只是在寻找自己青春的足迹,我在为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写,也为对此感兴趣的人写。

作品中的人和事虽然基本属实,但为了避免暴露隐私引起麻烦,我有意对人物的姓名、背景和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结局,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综合,甚至是张冠李戴,请大家谅解。

那是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偏远的东北农村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在那个封闭、贫困的村庄里,生活着一群生机勃发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心底却流淌着苦涩,苦涩中又糅合着快乐的涓涓细流……

后记

一转眼,三年半的时间过去了,这本书才写完。不知道读者看后会有什么感受?如果我的故事没有打动你,那或许我根本就不是为你而写的,也或许是因为我的笔和头脑太笨拙,没能把我们那些经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作为亲历者,虽然讲完了这些故事,可故事中的每一幕却像游云一样在我的眼前飘浮不散,让我仍然沉浸在对往事的感怀之中。

有人说:人生是一条旅途,在这条旅途当中会有许多站点,每个人都会在这些站点上下,做些长短不一的停留。东北那片偏远的、生长着大豆、玉米和红高粱的盐碱地,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大站点,我们在那里做了长时间的停留,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那里。那片土地上,不光烙印了我们青春流浪的足迹,更游荡着我们曾经找不到归宿的心灵。当青春一去不复返、心灵也不再困惑的时候,生活平静了,我们却老了,有些人甚至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仍会不时地感受到来自那片土地上曾经孤独的、一颗颗心灵的召唤。在这如梭的岁月磨砺中,我越发确信,我们的感情从来不曾远离那里,我们的心灵依然在那里徘徊。

还有人说:人生如梦。在我人生的梦里,总是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而在湍急的水流下面,就沉积着我的生活经历——那些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那些刻骨铭心的流血、流泪和说不完、道不尽的艰辛生活的记忆。河水流逝,带走了不计其数的如烟往事,却永远带不走东北大地上那个小村子,在那里所经历的一切,甚至是每一天的生活都深深地留在了我梦中的河水中。它们深深地沉淀在河底,却又不时冒出水面,触摸我的灵魂。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它们写下来的原因,它们占据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坚实、最沉着应对生活中一切困苦和不幸的能力。给了我和伙伴们珍惜人间亲情、与朋友共渡难关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虽然在那里蹉跎了青春岁月、吃尽了苦头,却依然对那个小村庄念念不忘的根本。

当然,写这本书的意义,还在于为更多的人讲述那些真实的“历史”故事,完成更多人的心愿。

需要重申的是:书中所有的故事大体上都是真实的,只是我讲到的人,并不都出自同一个集体户。原本只想写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可写着写着,故事的范围就扩大了,于是,我索性改变初衷,以小说的形式把大家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写了出来。既然是小说的形式,那必然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会有夸大、综合或张冠李戴的情况。此外,我还有意识地把黄羡、车悦来自云南和陕西的信加入其中,并两次描写自己到黑龙江兵团探友的经历,我所做的这一切,宗旨只有一个:表述当年各地知青的生活,反映那一代青年人共同的命运。我想,这也未尝不可,因为无论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他们都是知青,都是那个年代中九死一生的伙伴。但愿熟悉我们经历的读者,不要无端地联想,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我在这里再次诚恳地感谢大家。

此外,在这本书中,有几位常驻于我心灵深处的人物并没有进行表述,他们其实都是有恩于我的人,如当年省作协下放到县里的潘老师,县生产资料办公室的吴老师,还有师范学校的郭校长、董老师,他们都曾给予我一个落难的北京女知青难以忘怀的帮助,我将永远在内心深处牢记他们。

我感谢生活。虽然“文革”和下乡的种种磨难,给我和无数青年人的一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使我们之中的那么多人怀才不遇,那么多人的命运就此完全改变,但我依然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上天让我拥有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庭、一份可以依赖终生的工作,并且过着稳定而“准小康”的生活。

我还要感谢生活。因为她没有让我在当年那个苦难重重的环境中,又亲历由于自己的迷失而在青春期犯下无法弥补的过错,从而苦上加苦,终生追悔不及,而是给了我今天这样健康的心灵。每当我想到自己青年时期的际遇,想到在落难的岁月中,竞意想不到地碰到了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好人,并始终生活在环绕于身边的博爱之中,我就为自己庆幸。作为那一代人中受迫害最深,也最为敏感、脆弱的一员,我得到了那么多善良人宝贵的帮助,从而度过许多危难时刻,逃过多次劫难。我为自己最终还快乐地活在这个越来越美好的人世上而感慨!

2007.6—2010.12于北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