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始皇陵百戏俑 |
释义 | 考古发现在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间,北距石铠甲坑仅35米的下陈村一农民院落中,考古人员发现红烧土的线索,1999年3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建的始皇陵考古队对发现红烧土的区域进行考古钻探,确认了这是又一处秦始皇帝陵园的陪葬坑。 1999年5月至6月,考古队对该陪葬坑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为4×17(m)。通过试掘,对该陪葬坑的性质、内涵及建筑结构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陪葬坑呈东西向长方形,坑体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坑东西两端各有一斜坡道,坑内有两道土隔墙三个过洞,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 发掘工作中,在坑建筑棚木层之上出土了一个大铜鼎,铜鼎口径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铜鼎上腹部饰蟠螭纹,下腹饰三角回纹和云纹,该鼎造型精美厚重,气势磅礴恢宏,纹饰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纤细,是目前在秦陵地区发现体积、重量最大的一件铜鼎。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当打破棚木层后,清理棚木下的过洞时,在G3过洞底部,又清理出了可归属为11个不同个体的陶俑。陶俑出土时都已残破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残块,这些陶俑的发现,与当年发现兵马俑一样,让考古人员感到格外惊喜和兴奋。通过对提取的部分陶俑的修复复原,考古工作者发现,他们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兵马俑截然不同,经过考证和研究,初步认为这批陶俑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它首次让我们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类制和秦代丰富多彩的杂技艺术及神秘的宫廷娱乐文化。由于该坑也没有全面发掘,因此其性质也只能暂定为“百戏俑坑”,考古工作者将其编为“K9901”陪葬坑。 艺术造型从已经修复的几件陶俑看,其造型与兵马俑和文官俑均有不同,一种是静态处理,一种是动态造型。两种不同的造型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2000多年后的今天,当考古人员剥落掉陶俑身上的泥土,陶俑向人们展露真容的那一瞬间,它们栩栩如生的面容好像还有着2000多年前的呼吸,不禁让人惊叹。那么,百戏俑都包括哪些陶俑呢? 这批出土的百戏俑,有6尊已经修复,其中3号俑头部缺失,俑为站立状,上身裸露,下着短裙,左脚前迈,左臂下垂,左手紧扣于腰带上,右臂上举,挺胸鼓肚,俨然是一副举起千斤鼎得胜后,接受掌声和欢呼的得意姿态。另外,从同一个坑中还出土了一件大铜鼎,由此推测,扛鼎比赛是受到秦始皇喜爱的一种娱乐项目。 除扛鼎俑外,还有持竿俑。5号俑左臂与躯干间有一条约10厘米的空隙。据此,专家们推断该俑左臂内侧空隙处应插着一根竿状物,是百戏中的持竿者。 历史起源据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不仅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咸阳宫中,而且还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当作战利品集中于咸阳,演出“百戏”。百戏起自军中的讲武活动,到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也只是宫廷中的娱乐表演节目。据说在汉武帝时,专门在长安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百戏演出,允许官员和长安的市民前往观看。这样,百戏逐渐向民间发展。秦之后,百戏杂技节目不断发展变化,形式日益丰富,吸引力越来越大,最终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杂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