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吴街村
释义

陈吴街村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106国道西侧。现有110户460人,耕地760亩。据《东明县地名志》记载,吴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河南长垣县西角集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吴街。同年,陈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在吴街南边定居称陈街。清初土质变沙,吴街改称吴沙窝,陈街改称陈沙窝。

村情概况

该村以后人口增多,两村连在了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陈吴街。该村现有吴、陈、李、王、杨五姓。吴姓63户245人;陈姓43户168人;李姓原籍迁入时间不详,现有2户24人;王姓于清末从本乡王沙窝迁入,现有 1户12人;杨姓于民国初年从东明集镇葛岗迁入,现有1户1人。

经济发展

【农业】该村建国前,一直以种柳为主。土地沙化无法种庄稼,仅有小部分土地可种一茬大秋,且产量极低,靠农业难于维持生活,多数人出外打长工,打短工,部分人沦为乞丐,成为职业要饭者,靠扛挎蒌唱“莲花落”为生。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生活好转,但几十年来农业没有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生产责任制,村民种田有了积极性,他们和邻村一起引黄灌淤,并挖沟修渠,筑桥建闸,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现在小麦亩产800多斤,玉米亩产1000多斤,吃不完,家家卖余粮。

【工商业】民国初年,吴大轩创建“广春堂”药铺,赚了钱购买了数百亩飞沙不成庄稼的土地,1933年黄河大堤决口,所置土地全部变成了良田,从此发了家,盖楼筑院,成了村里的“首富”。吴照林开粉坊,生意也不错。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有较大发展,现在该村有两家外商投资建立的两处面粉厂,生意红火。本村不少户在沙窝商业街开门市,做生意,收入也很可观。

社会进步

【文化教育】建国前由于生活困难,念书的人很少,多数是文盲。解放后经济好转,村民的子女到沙窝完小就读。现在该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青壮年基本都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全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村民生活】该村农商并举,经济收入增加,村民逐步富裕起来,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巨变。过去的茅草屋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砖瓦房,有的户住上了楼房。电视机、电话机、手机基本普及。摩托车、电动车代替了原来的自行车。耕作实现了机械化,村民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党政建设

1960年陈吴街、南北庄、孙沙窝、张沙窝四村从沙窝大队划出,建立吴沙窝大队,并建立党支部。1996年合并到沙窝行政村但保留了独立支部。历任支部书记为:1960年李井云,1978年陈留安,1994年陈留增,2001年陈庆军,2003年吴保民。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为:1960年张留轩,1978年吴可义,直到合并行政村。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29.5亩(其中:田134亩,地995.5亩),人均耕地1.66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20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亩,主要种植藤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0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214亩;荒山荒地222亩,其他面积170亩。有煤等资源。

农村经济

该村2009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1.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8.8万元,占总收入的18.7%;畜牧业收入97.7万元,占总收入的 23.1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709头,肉牛6头);无渔业收入,林业收入5.7万元,占总收入的1.35 %;第二、三产业收入220.8万元,占总收入的52.38 %;工资性收入12.1万元,占总收入的2.87%。农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和服务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9人(占劳动力的 10.13%),在省内务工9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有119户饮用井水,有14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00 %)。有149户通电,有10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0 %、70.00 %和73.33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8户(分别占总数的 72.00 %和 72.00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37辆。

全村无沼气池、太阳能、小水窖。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50户。耕地有效灌溉率为 75.25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2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149户,共乡村人口706人,其中男性376人,女性330人。其中农业人口700人,劳动力41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48人,参合率92.57%享受低保19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公里,距离镇卫生院6公里。全村无沼气池、太阳能、小水窖。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西崇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倘塘镇一.二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公里,距离中学6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51人,其中小学生97人,中学生54人。

该村无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业余文娱宣传队。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2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129.5亩,无土地流转面积。已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 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计划生育,救济救灾,村务财务等。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0人,党员中男党员9 人,女党员1人。该没村设有团支部,团员11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