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浅渗理论 |
释义 | 简介气体通过气液表面的传质过程,我们需要知道其所受阻力,其后我们便可知传质的通量。浅渗理论即是一种描述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该理论由Higbic于1935年提出。 Higbic指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气相和液相的接触式短暂的,由于接触时间很短就不可能达到稳定状态,这就是浅渗理论的基本点。如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中,紧挨气泡表面的一层水是不断地被替换掉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 ① 气体传递到它所接触的水中的时间极短,气体扩散进入水中的深度必然是很浅的; ② 传质过程是不稳定的,即随时间而变化的,因此传质通量不是一个恒量; ③ 传质阻力主要在水膜内。 以上便是浅渗理论的三个假设条件。 理论定义浅渗理论假设气体液体接触后,浓度分布随时间而变化,因气液接触时间短,所以物质的传递可看成为在半无限的液膜中的非稳定扩散。在此基础上可推导出下式:Kl∝2(D/πtc)1/2 从上式可知,接触时间tc越短,传质系数Kl就越大。 对鼓风曝气来说,tc是指从产生气泡到水面破裂为止这段时间。对机械曝气来说,一般认为tc是指从形成液体飞沫开始到再次进入池液为止这段时间。 减少接触时间就意味着要增加搅拌量、湍流及动力消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