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钱志瀚
释义

人物简介 钱志瀚,射电天文学家。对我国VLBI系统的建立及其技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大地测量和空间科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人物生平

钱志瀚,1935年1月26日生于上海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钱志瀚从小树立志向,在读小学、中学及大学时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均名列前茅。上海1949年解放时,他在上海原大同大学附中二院读初中。那时,想长大了当工程师、科学家的理想,还只是为了个人的成名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接受了新的教育,也看了很多前苏联小说,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影响最大,在思想上开始认识到不能只为个人,要为国家,开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了向往,有了进步的要求。因此,于1950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高中就读于有名的上海市格致中学,“格物致知”的办校精神对钱志瀚是很好的教育。

高中毕业前,在同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是报考大学的志愿。钱志瀚当时的志愿是报考北京航空学院,想到新中国还不能制造飞机,国家的强大必需有航空工业,所以立志当一名航空工业工程师。但后为在北京的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录取,于1953年10月入学和参军,1958年10月毕业。解放军测绘学院是一所新建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除了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外,在组织纪律性和事业性教育方面要比普通高校严格,学生过的是军队生活。五年军事院校生活,特别是军事测绘的严格、细致的作风教育,对于钱志瀚对事业和工作的认真、细致作风的养成有很大影响。

1958年10月钱志瀚在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为了获得军事测绘的实际作业经验,被安排到总参测绘局第一地形测量队进行实习锻炼,1960年初返回测绘学院。通过这一年多的军事测绘野外作业,收获很大。测绘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作业,才能对所学的理论透彻深入地理解,才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测绘成果。这堂“理论联系实际”课,对于钱志瀚以后在工作中比较重视实践的作风的养成有较大影响。

从1960年初至1968年,钱志瀚一直在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担任助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院教学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68年学院撤销,同年8月,分配至在河南省确山市明港的总参五七学校进行劳动锻炼。1971年初分配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师五团任工程股副股长,但实际上主持了该团落实政策办公室的工作,直至1975年9月调回在河南郑州重建的解放军测绘学院,同年12月复员回原籍上海市,1976年1月安排至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966~1976 年这10年是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对于专业来说是一个荒废,但也有收获的一面。概括起来说,就是“学会了一些农业劳动技能,了解了中国社会当时最底层的状况”,这些是在原来的高等学校中所学不到的,对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也有好处。

从1976年1月起,钱志瀚一直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射电天文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1997年2月退休,退休后回聘继续工作。他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主要专业工作为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系统的建立,VLBI 技术应用于天文地球动力学、大量测量学和空间科学。除上述工作外,自1997年至今,还负责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计划中央局的日常工作。另外,还曾任两届上海市测绘学会理事。

曾获奖项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名列第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名列第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名列第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名列第一),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1项名列第一;2项名列第二),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1项名列第一;1项名列第二)。

技术成就

VLBI是射电天文的一项高新技术。该项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和加拿大的射电天文学家所创建的,它的特点是高分辨率和高测量精度,所以是研究射电天体核心的精细结构(千分之一角秒量级)、测量射电天体(包括人造射电天体,如深空航天器)的精确位置,以及测量地球的整体运动和局部运动的一项新的、有力的工具。在70年代初,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提出了在中国建立VLBI系统的建议。为了开展预研工作,上海天文台于1973年成立了一个射电天文研究小组,钱志瀚于1976年1月到天文台工作后,即成为该课题组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79年,上海天文台建立射电天文研究室,钱志瀚在该研究室任课题组长,1987年任研究室主任。

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射电天文研究室成立前,射电天文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中国VLBI系统的总体方案的研究。1979年1月在上海由中科院原数理学部和原四机部十院联合召开了“中国VLBI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会”。总体方案的要点是“三站一中心”,即建设上海、乌鲁木齐、昆明三个VLBI观测站和一个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在后来的实行中,由于经费问题,方案修改为“两站一中心”,即建设上海、乌鲁木齐两个VLBI观测站)。钱志瀚负责总体方案论证会主报告的撰写和报告,在“中国VLBI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评价

钱志瀚给人们的印象是工作上认真细致、踏实苦干。他在职期间基本上每天加班加点,节假日也经常加班。就是在退休后回聘期间,仍坚持来台上班,而且还经常加班。

1984~1985年在哈雷彗星回归期间,他领导的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教研室合作,在上海25m天线还在生产单位的陕西眉县测试场调试期间,进行哈雷彗星OH谱线观测。哈雷彗星OH谱线强度仅几个流量单位,当时的25m天线在18cm波段的系统噪声温度较高,谱线接收机也是初次研制,性能较差,在测试场的工作条件也较差,所以用25m天线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哈雷彗星OH谱线观测是非常困难和临界的。但钱志瀚能团结全体参加人员,克服各种技术难点,并忍受了当时的身体不适,坚持近一星期的在可视时间内的连续观测,最终检测到了哈雷彗星OH谱线。这是我国首次成功的彗星谱线观测,是今后在我国开展天体的射电谱线观测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1993~1994年期间,乌鲁木齐25m天线正在南山站安装、调试,为了保证天线的质量,钱志瀚不考虑个人已年近60,仍经常爬上二三十米高的天线,参加各项测试工作。在一次天线主面测试时,时为秋天,但南山站海拔2000m,夜间的温度已降至近零度,为了减小温度影响,大型天线主面测量必须在夜间进行’。钱志瀚考虑到天线主面指标是关键指标之一,所以他仍爬上25m天线的主面,坚持参加整整一个晚上的测量,保证了该台天线方面的性能指标。

钱志瀚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他一直在努力实践他的格言。

简历

1935年1月26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8~1951年 在上海市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初中学习。

1951~1953年 在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中学习。

1953~1958年 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任学员。

1958~1960年 在总参测绘局第一地形测量队任实习测量员。

1960~1968年 在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任助教。

1968~1971年 在河南确山明港的总参五七学校进行劳动锻炼。

1971~1975年 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师五团任工程股副股长。

1976~1997年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射电天文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等职。

1997年至今 1997年2月退休。退休后由原单位回聘,继续工作。

主要论著

1 钱志瀚(合著).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测绘出版社,1986

2 钱志瀚.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空间天文大地测量新技术之一.天文地球动力学(叶叔华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2~90

3钱志瀚(合著).1979~1999年全球天测与测地VLBI观测资料处理结果与讨论.天文学报,2000,41(3):320~32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