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乾县人民剧团
释义

1952年乾县政府接收“艺声社”,改名“乾县人民剧团”。

性质为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演出阵容比较整齐,演出质量也颇受观众欢迎。如须生龚清义演出的《拆书》、旦角崔惠芳的《天河配》和《秋江》,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剧团被宝鸡专署接收为“宝鸡人民剧团”。 1954年7月,由张建中、刘应中等老艺人发起,在工商界人士赞助下,自筹资金办起了“灯塔剧社”,1955年1月,改名为“和平剧团”。当时有演职人员63名,县上派工商联强国希任团长。但由于当时资金不足,服装道具简陋,租赁武功眉安村破旧箱底凑合演出,且阵容不齐,艺人不和,入不敷出。1955年下半年,县政府对剧团进行了一次整顿,派葛振川任剧团指导员,使剧团工作较前有了明显好转。 1956年4月,为贯彻党的“支持地方文化建设”精神,原陕西省人民剧团向乾县剧团调了郭维民、李思民、丛义民、王月亭、赵琴芳、车秀花、马云玲、王碧云等20余人。对原“和平剧团”进行了精简下放,正式定名“乾县人民剧团”,戏剧质量较前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上升,以团养团,且略有节余。

1958年,乾、礼、永三县合并,剧团改为“乾县第二人民剧团”。派胡广才、杨森林任支部书记,团长周希文,王碧云任副团长。在上级有关挖掘地方剧种精神的鼓舞下,经过一年努力,皮影戏弦板腔搬上大戏舞台。并于1959年以新排弦板腔《紫金簪》参加陕西省地方戏曲会演,引起了注目和轰动。并决定把剧团改名为“乾县弦板腔剧团”。1959-1962年两次到西安进行专业培训,由于得到名导演惠济民、郭朝中、王俊鹏等名家指导,排练过程中更有教练杨福明、张景民、何俊民及板板戏名老艺人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天德等长期的心血浇灌,培育出杨巧言、高秀芳、李思民、许俊峰、刘智民、丁碧霞等一批优秀演员。1960年陕西省文化局举荐“乾县弦板腔剧团”赴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作巡回演出,蜚声西北,影响很大。弦板戏《九联珠》“困营”一场中宋振甫扮演者王碧云唱段,《紫金簪》剧中“哭簪”一场高寄玉扮演者车秀花唱段;“三女告状”一场中的扮演者车秀花、赵琴芳、王月亭的唱段均被录制成唱片,多次在陕西省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十年“动乱”,剧团遭劫,古典戏的停演,迫使大部分很有造诣的演员离开舞台。

1977年传统剧解冻,剧团阵容虽较前大为逊色,但生机复苏,强淑霞、税晓玲、丁碧霞、胡线英、黎小云等一批舞台新秀先后成长,优秀司鼓丛义民、许新平、张俊中,二弦演奏员青年作曲者李育亭和青年舞美设计者祝光裕也获好评。在新老演员的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下,相继恢复了保留剧目《紫金簪》《九联珠》等,并以《紫金簪》参加了省1979年10月举行的戏曲会演。编剧张汉、丁明获得创作二等奖。1978年张汉新编历史剧《白马血盟》参加了咸阳地区创作调演,获创作一等奖,并参加省会演;祝光裕获布景一等奖;李育亭获音乐二等奖;刘智民、贾希成获导演三等奖;税晓玲、黎小云获演员三等奖;《紫金簪》全剧被省电视台电台录像录音。当时张振清任团长,刘智民、张文孝任副团长,这一时期剧团社会、经济效益获双丰收。1982年,演员强淑霞、演奏员李育亭等参加“长安音乐会”。《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中常宝唱腔选段、《白马血盟》中戚夫人唱腔选段、《紫金簪》中“哭簪”选段,被拍成电视录像片,多次在省电视台播放。

1983年5月,县政府决定将剧团分两个队,一队由黄振武、马敬武分别任正副队长,由强淑霞、许俊峰、李思民等60人组成,主要节目有《劈山救母》《夺锦楼》等。二队由刘智民任队长,以税晓玲、丁碧霞等80名学生为主,排练、整理《金鳞记》《穆柯寨》《紫金簪》等戏,演出于陕甘两省。1984年改队为团,一团由马敬武任团长,强淑霞、许俊峰任副团长,二团由刘智民任团长。1986年一团以张汉创作的《万寿屏》一剧参加市上会演,剧本和演出均获奖。 1987年,两团合为一团,团长刘智民,业务股长贾西城,副股长李思民、弋志军。排出《四姐临凡》,省电视台录像播放。 1988年以副飞社主演的《拾黄金》参加市上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参加西北五省电视大赛获三等奖。同期,以梁建国创作的《人鬼情》参加市上会演,演员税晓玲获得一等奖,周峰获二等奖,陈晨获三等奖,刘智民、弋志军以演唱弦板腔获省电台《钟楼杯》一等奖,税晓玲获三等奖。

未了弘扬民族文化复兴“弦板腔”艺术,从2003年开始乾县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对剧团的投入,使濒临倒闭的剧团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于去年成功将“弦板腔”申报列入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