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式刚 |
释义 | 浙江省温州市人,1935年11月生,汉族,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学家。历任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部院士。 中文名:陈式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温州市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 职业:理论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基本资料曾任职:研究室副主任 现任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荣誉:我国混沌研究的主要开拓研究者之一 人物简介1935年11月生于温州市区永宁巷,汉族,7岁进入康乐小学,13岁考入温州中学。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学家。 历任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部院士。 陈院士40多年来一直潜心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 是我国混沌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映象混沌、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等方向上的研究都获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 ,特别是对耗散系统,在参数轴上,周期轨道形成区间,混沌轨道为离散的点集情况下,论证得单峰映象混沌区测度达90%,给出了与人们直观认为测度很小的相反结论。对非微扰多光子阀上电离的研究,改进和拓宽了Keldysh理论,提出了这一理论只适用于低频的长度规范。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原子多次散射对电离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并 发现了混沌散射导致电离能谱的平台分布。研究了多光子区、隧穿区与稳定区双色光电离与初始相位关系,表明稳定区的电离率随相位变化幅度可达2~3个量级,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在早年的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中首次阐明了如何从久保输运系数形式公式中获得具体的、正确的输运系数,并获得了强磁场下横向输运过程。在核武器理论和设计方面,主持过四个型号初级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先后发表论文135篇,出版专著4部。 个人理想陈式刚,自然而然会把他和数学、物理联系在一起,但在数学、物理方面的才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1935年,陈式刚出生在浙江温州。进入小学,父亲用他仅有的数学知识不断引导他,才使他逐渐喜欢上这门功课。考入温州中学以后,勤奋地学习使他在数学方面的才能逐渐突显出来。此时,陈式刚又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如愿以偿,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继续深造。 “复旦”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1958年完成大学学业的他,正式走上了科学探索之路。40多年来,他一直潜心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取得了多方面成果。 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离子多次散射对能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表明了混沌散射导致能谱的平台分布。研究了多光子区、隧穿区与稳定化区双色光电离与双色光初始相位的关系,表明了稳定区的电离率随相位变化幅度可达2-3个量级。 在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中首次阐明了如何从久保输运系数形式公式获得具体的、正确的输运系数,并获得了强磁场下横向输运系数。正如陈式刚院士自己所说,“我一辈子都没有停止,即使在文革也没有停止搞科研,我只要考虑问题,还能够考虑的动,我就想问题”。 个人品格渊博、严谨、谦逊、淡泊的陈式刚时时刻刻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每当学生有问题向他请教时,他一定会尽己所能去解答。即使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资料,解决问题。强烈的责任感、执着的探索精神、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让人钦佩,学生尊称他“活字典”。 在学生眼里,陈式刚院士不仅仅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他也是一位充满人情味、平易近人的老师。1997年的一天,他偶然得知,准备前往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研究的学生,决定坐第二天早晨八点钟的航班。清晨,他和夫人不声不响地等候在学生家门口,为他送行。每当学生谈起陈式刚的时候,除了钦佩以外,字里行间透着的是感动。 陈式刚是在思考中享受快乐的人。几乎用尽所有时间看书的他,每天准时搭班车来单位上班。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业余爱好,因为我觉得要考虑问题,还能够考虑得动,还能想得动,精力还够的话,我总是要去想那些问题,假如不够的话,我就要休息”,他在思考中享受着科学研究带给他的乐趣。 他的学生说:“陈式刚老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比如说,他在理论物理的各个领域,包括比如说,等离子体、原子、分子、凝聚态、高温超导以及比较热门的非线性,还有宇宙学,他都有非常非常广泛的涉猎,而且在各个领域里面,他都不是一般性的浅尝而止,是做的非常出色的工作”。 的确如此,在四十多年潜心研究中,陈式刚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然而,综观他的著作,发表论文仅有135篇,专著仅有四部。陈式刚说:“对出文章没有那么大的要求,所以过去一般是考虑比较不容易做出来的问题。到了一年,觉得应该出几篇文章的时候,就把过去想过的问题,想想,再写篇文章发表。 我觉得抱这样一种态度比较好一点,虽然长期来说,像我自己,我想做的比较基础、比较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做出来,经过这样考虑的话,至少问题都考虑得比较深入一些”,他一直希望年轻一代尽量去想、去做一些比较基本的、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提起温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温州的商业和擅长经商的温州人。在人们的印象中,无论是“温州”还是“温州人”,就像一个品牌,总是与“商”字联系在一起。有人说“温州是经济的森林,文化的沙漠”;还有人说“温州只有生意场,温州人只会赚钱”。陈式刚,这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享受快乐的科学家,这份宁静致远,会给人们别样的感受,会引领人们用新的视角去再度审视温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整体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急剧上升,大量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人际关系的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等等因素,一时间,浮躁仿佛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现在的学术界,也难免有一些人不是勤勤恳恳做学问,而是四处讲学吹捧自己。 “论文多而成果太少”,“图书馆里的学者少了”,“一个并不怎么样的成果,花几个钱请几个人来鉴定一下,就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1年,陈式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赞誉,他显得淡然。“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中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这一直是他在工作中所遵循的原则,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个人成就陈院士40多年来一直潜心从事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是我国混沌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映象混沌、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等方向上的研究都获得了多项创 造性成果 ,特别是对耗散系统,在参数轴上,周期轨道形成区间,混沌轨道为离散的点集情况下,论证得单峰映象混沌区测度达90%,给出了与人们直观认为测度很小的相反结论。 对非微扰多光子阀上电离的研究,改进和拓宽了Keldysh理论,提出了这一理论只适用于低频的长度规范。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原子多次散射对电离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并 发现了混沌散射导致电离能谱的平台分布。 研究了多光子区、隧穿区与稳定区双色光电离与初始相位关系,表明稳定区的电离率随相位变化幅度可达2~3个量级,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在早年的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中首次阐明了如何从久保输运系数形式公式中获得具体的、正确的输运系数,并获得了强磁场下横向输运过程。 在核武器理论和设计方面,主持过四个型号初级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