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丛书名: 财经学术文丛 平装: 24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540151X, 9787565401510 条形码: 9787565401510 尺寸: 21.6 x 14.8 x 1.4 cm 重量: 340 g 内容简介《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内容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虽然在过去的20余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该理论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此领域内仍有很多重要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以资源依赖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一方面通过对该领域主要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则对此领域目前较少得到关注的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力求在不同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之间建立连接,尝试性地将其整合到一个以网络视角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中。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遵循着从个体视角(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到关系视角,再到网络视角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脉络。《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因而对于个体视角的研究无论是站在企业角度,还是站在利益相关者角度的研究都无法反映这一基本单位的全貌。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为分析单位的研究视角能够弥补个体研究视角的不足。但现有的以关系为分析单位的研究中,很多能够反映关系性质和特征的要素尚没有被关注。因此,《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将广泛用于组织间关系分析的政治一经济分析框架引入对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研究,将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维度分为结构维度和行为维度,并认为要想更加全面地解析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必须将上述两个维度同时考虑,而不能单独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它们共同决定和影响了关系的质量和绩效。 目录1 导论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之争 1.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主要研究领域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问题与创新点 1.5 研究路径、方法与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2.3 简要评述 3 理论基础、相关概念与研究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相关概念 3.3 研究框架 4 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个体视角及其基本理论框架 4.1 利益相关者管理:Freeman之前的“历史遗产 4.2 个体研究视角及其基本理论框架的确立:Freeman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4.3 个体研究视角的分化:企业的视角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5 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关系视角及其拓展 5.1 利益相关者管理关系视角的研究及其局限性 5.2 企业一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维度:政治一经济分析框架 5.3 关系行为变量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 6 利益相关者管理:从关系到网络 6.1 从二元关系到星状网络:Freeman经典模型的网络本质再思考 6.2 利益相关者网络:总体网络视角的局限及其拓展 6.3 从关系到网络:网络中的行为变量及其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管理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7.1 基本结论 7.2 管理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