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尚贤 |
释义 | 陈尚贤 陈尚贤,物理化学家。曾在化学动力学、光化学及光物理过程、光导热塑全息材料、燃油渗水燃烧过程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后期以研究激基复合物为主。他是一位理论与实验都有建树的化学家,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 个人简历1929年4月26日 出生于北京 1952年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 1956年 北京石油学院化学教研室讲师 1957-1961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1961-1978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1991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曾多次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1982-1983年 日本分子研究所研究员 1988-1994年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教授;国家动态结构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编委。 个人履历物理化学陈尚贤,1929年4月26日生于北京。195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1957年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并师从黄子卿教授做研究生。在化学所期间从事过多种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陈尚贤在光导热塑全息记录材料的研制方面可以看到他从事研究的精神(以下简称光塑片)。它是一种新型的记录材料,具有记录密度高、适时显示、可重复使用等多项优点而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光塑片由支持层、导电层、光导层和热塑层等四层组成,因此工艺十分复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由化学所负责光塑片的制备历经数年,未能获得性能良好、重复好的光导热塑片,于是抽调大批人力投入其他项目,把工作移交给陈尚贤和另一名助手。移交的实验资料除材料合成部分外无任何资料,陈尚贤是在人力、物力、资料都缺乏的情况下接手这项工作,经过周密的思考,他作出三个决定: ①改变学术路线,即改软片为硬片,虽当时遭到非议但事实证明,改变的路线是正确的;②自制和改装了多项监测仪器,使每一步骤都在仪器监测下进行;③改变配方并制定严格的操作步骤,使实验结果有据可查。他亲自动手做实验,细致观察、周密思考与分析,很快就发现了残留溶剂对光塑片的稳定性有极大影响,三氯甲烷溶剂在光照下会发生光化反应,影响光塑片的使用,用以溶解热塑料的溶剂也对光导体有微弱的溶解度,因而使光导体和热塑料互溶而产生负像等等。由于发现了问题,所以能很快就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光塑片的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与陈尚贤的基础知识深厚有关。众所周知,溶剂的选择一向是比较困难的问题,但他对溶液理论做过深入的钻研,因此能迅速从溶解度参数方面着手,找到了所需要的溶剂。 陈尚贤的另一特点是对研究工作的穷追不舍的精神。当他们实验室已经研制成功高质量的光塑片并获得应用后,便继续深入研究光塑片的老化、记忆效应以及如何利用记忆效应进行二次曝光的问题。光塑片虽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但重复使用时,有时会发现上一次记录的信息,虽然已经过消像过程,但在下一次录像时,仍会重现上一次的信息。经过他们的仔细分析,认为记忆效应是由于消像时,热塑料并没有把所有的形变都消掉,而在曲面上光电时可以接受更高的电荷密度的设想,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个设想。这一设想不仅由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解决了记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而且可以加以利用,他们认为在做应力分析时需要对无负载和有负载加以对比,可以利用记忆效应进行二次曝光将有负载和无负载的信息都记录在一张底片上,因而把记忆效应变成可以控制的,将缺点变成优点,从而扩大了光塑片的用途。随着光塑片研制的深入,陈尚贤及时提出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课题,例如研究聚乙烯基咔唑—三硝基芴酮体系的暗导、光导、激基缔合物对光导的影响,利用三氯甲烷可引发乙烯咔唑的光反应而获得了新的乙烯基咔唑聚合方法,陈尚贤在研制光塑片的同时,也带动了基础研究。这项工作在化学所学术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得到了好评,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被《光明日报》报道为中国重大七项科技成果之一。 突出成就光化学黄子卿是陈尚贤的导师,黄先生经常对他说:研究工作的成果不能单纯用文章的数量来衡量,重 要的要有独创性,要有新的概念、新的理论。陈尚贤牢记这个观点,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科研生涯中。陈尚贤在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另一个成就是光物理过程的研究,激基复合物(exciplex)是光化学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它对了解光化学反应的机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的形成规律一直是科学界探讨的课题,到80年代形成了A.Weller理论,即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关键是给体的电离能小于受体的电离能,受体的电子亲和力要大于给体的电子亲和力。但在陈尚贤的实验室中首先发现了给体和受体的电离能几乎相等而它们电子亲和力也几乎相等的苯和苯二甲酸二甲酯可以形成激基复合物,因此陈尚贤与他的合作者提出了激基复合物应该分为两类的概念,A类属于Weller型的激基复合物,而给体与受体电离能以及电子亲和力都几乎相等时所形成的激基复合物称为B类,而B类激基复合物的形成决定于给体与受体的官能团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他们用萘与一系列的萘二甲酸二甲酯的同分异构体进行实验,所得结果完全证实了他们的预言,获得一系列与A类激基复合物不同规律,并且测出了不同的异构体,它们形成激基复合物时的速度常数是不相同的,因而由微观上进一步证明了在B类激基复合物形成过程中,给体与受体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1988年陈尚贤接受佛罗里达大学的聘请到美国工作,Schulman实验室长期研究水溶液中加入有机溶剂对荧光光谱的影响,而陈尚贤在中国也进行了有机溶剂中加酸对荧光光谱的影响的实验工作,双方都积累了相当多的数据,因为激发态分子在水与有机溶剂中的行为是不同的,研究混合溶剂中激发态分子的行为,就可以了解水或质子对激发态的作用,这也是科学界关注的一个课题。陈尚贤分析了大量已有的数据,提出了激发态分子与数个水分子形成了分子簇,而当一个有机分子进入到这个分子簇之中时,则分子簇立即遭到破坏,因此荧光光谱发生变化。他根据这个模型,采用Poison分体的统计力学方法,计算出来的公式与实验结果完全相符,不仅证实了分子簇的存在,而且也证明对不同的激发态分子,它与水形成分子簇时,水分子的数目是不一样的,这一结果多次在国际会议中得到好评。 交流合作陈尚贤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1982~1983年间,他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与井口洋夫等著名科学家合作研究,测出了固体α-酞菁铜与固体β-酞菁铜具有不同的电离能,这种差异无法用已有的点电荷的极化理论来解释,因此提出了环形电荷的极化理论模型,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验值十分接近,这一结果受到国际科学家的重视,并已多次被引用。1990年,当陈尚贤在佛罗里达大学工作时,该校药学系的一位英籍教授在闲谈中提到盘尼西林的应用虽然十分广泛,但缺乏灵敏快速的分析方法,盘尼西林无论在酸性或碱性水溶液中都不稳定而且只有在250纳米处有一个弱的吸收峰,因此研究新的分析方法是很困难的。至今仍无人知道陈尚贤是如何想到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分析盘尼西林的,连审稿人都问其想法来自何处,因为想法特殊,灵敏度很高,所以美国药物科学杂志(J.Pharmaceutical Science)在接到来稿后迅速予以刊登。陈尚贤对科学研究严肃认真的态度,标新立异的思路,严格的实验验证是他成功的保证。 人物评价陈尚贤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叔父以及兄长都是教授,因此他了解育人的重要以及教师工作的艰辛与神圣。1952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作物理化学助教,不久主讲教师因故不能讲课,系主任让他讲物理化学中最难讲的热力学部分。父亲告诉他:“救场如救火,一切为了学生,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因此他全力投入认真备课,不仅圆满地完成了讲课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好评,而且学校还为此给他加了一级工资。从此,一切为了学生就成了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理念。之后他虽然转入科学院工作,但他始终担任中国科技大学与研究生院的教学工作。多年之后,他虽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但他在每次讲课前,仍然认真备课,设计讲授提纲,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们学有所得。在做研究工作时,他也以同一理念对待青年科学工作者,经常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他说:“的第一篇论文用了三年时间,因为在三年里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困难,使积累了解决难题的经验,增强了信心,这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陈尚贤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敬业的人,一个在科研中有敏锐思维善于创新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培养年轻学生的人,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战胜困难的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