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贵忠 |
释义 | 普贵忠(1923~1993),男,彝族,1923年出生于离峨山县城4公里的大鱼塘村一个彝族佃农家庭。一家老小靠租种财主田地生活,他刚满六岁就帮人放牛,直到九岁才有机会上学。虽说课余时间他得去干农活,可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在亲友的帮助下,1945年4月普贵忠于峨山中学初中毕业后得以赴昆明,考入云大附中高中部。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一边打零工挣钱,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开始参加抗日宣传等爱国运动。1945年9月考取云大先修班后,与李德钰、方哲生等同学一道,共同组建了进步学生社团,取名“牧笛社”、“弯刀社”,其用意是以牧童的笛声唤起民众,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一二·一”运动前后,他积极响应云大学生自治会的号召,发动社员投入学生运动,当年被吸收为“民青”成员,1946年4月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家境贫寒,普贵忠在昆明上学期间节衣缩食,力争多做工挣钱以维持生活。因为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曾几度晕倒。1946年9月,他只得报考公费伙食的昆明师范学院深造。不久他成为昆明师院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团结师生和同学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在爱国民主运动中,普贵忠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随时有被害的可能。1947年8月,中共云南省工委研究决定,派他到新平县开展工作,任务是发展组织,积蓄力量,准备发动武装斗争。 1947年11月,普贵忠先到峨山,按省工委的要求找到他的直接负责联系人董治安,办理了组织和工作关系。抵新平后,他选择远离新平县城118公里、与元江县和墨江县接壤的嵩安乡开辟据点,利用嵩安小学教师的身份开展革命工作。不久,他便摸清了基本情况,先后发展丁绍琛、高国安加入“民青”组织,在小学教师中发展了丁绍吉(小学校长)、马骧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6月建立新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普贵忠任支部书记。此后,他就带领校内外革命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帽盒山下的嵩安小学完全变成革命斗争的熔炉,绝大多数师生后来都参加了革命,不少人还成为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同年7月间,普贵忠接到董治安的来信,说要安排一位在昆明、玉溪先后被敌人通缉追捕的女同志李靖姝到他那里工作。他马上找丁润山家的雇工段勤文,让他前往峨山接应,一方面帮着拿行李,另一方面为了避开路卡盘查,让他两结伴上路。李假称丁润山的侄女,说是暑假回新平。原来普、李二人早在“一二·一”运动中就相识了,在后来的新平武装革命斗争中,李靖姝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新平县当时的行政区划,分南、北、东和中四个区,南区辖漠沙、扬武、嵩安、富昌和凤翥五个乡,帽盒山即嵩安乡乡政府所在地,丁氏长者即该乡乡长。新平首霸李润之的老家大平掌、东瓜岭属富昌乡,而乡政权直接控制于李润之手上。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势力之间有冲突,地方势力之间又因争夺利益而矛盾重重,尤其是称霸一方的李润之,势压邻近几个县,不少地方势力的经济利益受其侵犯,上层社会形成一股与李润之对立的力量。 普贵忠利用这些矛盾,采取通过上层发动下层的策略开展工作,向他们宣传革命形势,指明其出路,鼓励地方人士及学生家长为地方办好事,为子孙谋幸福。他领导党支部认真研究,提出反蒋自卫,防范李润之,为保护家乡而要建立自己的地方武装。通过多次做工作,取得了一些上层人士的支持。丁家拿出一大笔钱,派人外出购买枪支,以充实武器装备。他带头深入村寨,串联发动基本群众,组织武装。1948年10月,得知国民党省保安司令禄国藩以“宣慰使”身份带一个营兵力路过峨山、新平到思普去“宣慰”,并由第六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和李润之陪同,由大平掌上帽盒山的消息,普贵忠乘机向丁家建议,在本地组建武装以自卫,谨防李润之借势伤害。取得丁氏家族一致意见后,他亲自下到错纳甲、坝头等村寨,把已经发动起来但分散在各村寨的武装集结编队,每队30人,共约200人,打出了“帽盒山联防队”的旗号。 墨江县碧溪镇教师王宗伯思想进步,当地的进步人士推举他出来竞选镇长,他很不愿意。普贵忠知道后,热情鼓励他:“大胆去试一试,如果选上了,对上以应付为主,对下为百姓多做好事!”最后王宗伯果然被选为镇长,并利用镇长职务的方便拉起了队伍。同年11月底,王的队伍打富济贫,打了老财主段家贵,杀了其狗腿杨阿宝,并派人请普贵忠前去领导。经党支部讨论决定,帽盒山的游击武装交给丁宗昌、高国安负责,普贵忠和李靖姝带领嵩安乡小学大龄学生20余人和自卫队30多人枪赶往墨江。普贵忠改名“全家兵”,李靖姝改名“张慧”,两人带队伍同王宗伯的人马会合后,将队伍编作九个中队和一个政工队,打出了“墨江反蒋人民自卫军”旗号,王宗伯任指挥,普贵忠负责政治,李靖姝任政工队长。王宗伯还把自己的家产捐献出来作为军需之用,从而使这支队伍能够在墨江县的萌子山、一碗水、卧龙山和碧溪镇一带坚持活动。1948年12月,元江县地下党联络员前来找普贵忠商洽,提出共同攻打墨江县城的意见。经反复讨论,决定新平、元江、墨江三县的革命武装联合进攻墨江县城,番号为“反蒋人民自卫军墨江部队”,包括新平的200余人枪(其中含镇沅肖正春兄弟30余人枪)、墨江的300余人枪、元江的200余人枪,总计700多人枪。为统一指挥战斗,成立攻城临时指挥部,总指挥王宗伯,副总指挥段碧波、石毓惠,普贵忠负责部队政治工作,李靖姝为政治部主任。攻城战斗比较艰苦,后来得到路过墨江地界的滇南革命主力第二纵队一支队的支援,终于解放了墨江县城。该县县长陈天一率少量残敌逃到通关被击毙。普贵忠先后担任反蒋自卫军二纵队第九支队政治部主任、澜沧武装工作团团长和磨黑区区长等职。 1949年5月,打着“共革盟”旗号的景东联防队,企图勾结新平地霸李润之与我党我军为敌,中共滇南工委派普贵忠去执行争取李润之的任务,并要他完成任务后返回滇中。他和李忠安(李润之的侄子,当时在滇南工作)日夜兼程赶到新平大平掌,普贵忠把组织上的信函交给李润之,还向他讲解了我党的政策,力劝他“操守望族遗风”,为子孙后代着想,造福桑梓,跟梁星楼分道扬镳,保守中立。李润之当即表示同意,并写了回信。普贵忠返回新平县城后,立即向省工委郑伯克和滇中地委温宗姜、董治安汇报。郑伯克指示,任命普贵忠为中共新平县委委员兼南区区委书记、区长,准备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李润之控制的南区工作,其任务是建立区人民政权,发展民兵,组建护乡团,宣传发动群众,防御并牵制李润之部。普贵忠率队沿着1947年走过的山路,再次到了帽盒山一带。由于人熟地也熟,那里的人民对他一直有良好的印象,开展工作比较顺利。不久就组织起200多人的新平县护乡二团,原来参加过解放墨江县城的游击武装又重新聚集在一起。 1949年9月17日,新平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0月中旬,李润之在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煽动控制之下,竟然在《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反共声明,纠集了约3 000人的“反共自卫义勇军”,并向哈科底等地进犯。业已建立新政权的南区三个乡处于远离县城、与李润之势力犬牙交错的险恶形势。普贵忠临危不惧,在坚持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利用当地上层人物与李润之既有亲缘关系又相互矛盾的条件开展统战工作。11月中旬,我部工作人员王铸、丁绍吉等被李匪抓走,通过帽盒山上层老人丁万福出面交涉,才获得了营救。同年12月形势更为紧张,李匪蠢蠢欲动,新平、元江、墨江、镇沅四县联防指挥部派出一个墨江中队,约40多人前往支援,驻防在秤杆梁子的护乡团嵩安、扬武两个大队则布防于三尖山一带。12月12日,李匪四个大队约700余人枪向我方进犯,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一个早上。李匪用重机枪封锁了丁绍琛家的碉堡,墨江联防队指导员和一个战士中弹牺牲。由于敌我力量悬姝,无法坚守,普贵忠先把群众撤离走,部队随后撤出阵地。敌人进村大肆抢掠,火烧民房,整个帽盒山及嵩安小学被烧成一片瓦砾,900多人无家可归。普贵忠率队撤出帽盒山之后,迅即到乍池一带汇集起走散的干部战士,把队伍编成三个分队和一个直属队,继续坚持在漠沙迂回牵制敌人,并配合主力部队在小抱垴、腰街等地战斗,直到1950年1月中旬。 1950年3月中旬,新平开始征收公粮,累进制的征粮政策触及了老财大户的利益,个别地方发生了武装抗粮事件。4月27日,离县城5华里的古城乡发生土匪暴动,次日新化区政府被匪徒攻陷。4月29日暴匪围攻新平县城,次日叛匪攻占扬武区政府。当时主力部队并未驻扎新平,只有地方武装与叛匪作战,不少革命志士在战斗中被杀害。特别是戛洒、大平掌等地的征粮工作队和基干队共6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普贵忠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在南区领导战斗。当时,能集中起来的南区干部和民兵仅70多人,加上镇沅县独立中队的30余人,普贵忠把他们合编为三个中队进行自卫,同时写信向玉溪、墨江求援。解放军三十九师当即派出侦察连到错纳甲附近迂回行动,地方武装配合部队出击梭山、平掌、坝塘街,目标直指李润之老巢大平掌,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叛匪溃逃前把革命积极分子康西平、赵明星等三人挖心剖腹,残酷杀害。普贵忠率部赶来时,只见被捆绑在树上的三烈士,心肝五脏都流淌在体外。他和战友含泪把烈士遗体解下,用最好的棺木装殓,安葬于大平掌。5月20日,剿匪部队收复了新平县城,县委、县政府机关也逐步恢复正常工作。 普贵忠和新平南区人民团结一致,坚持对敌斗争,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存了一支革命武装,因此受到上级领导的通报嘉奖,并被任命为代理县委书记兼公安局长,继续追剿残余土匪。1953年3月任中共新平县委书记,并当选为出席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任中共玉溪地委委员。1955年3月调任中共玉溪地委常委、宣传部长。1956年2月后,普贵忠历任中共玉溪地委副书记、小凉山民族工作队队长、平叛剿匪指挥部副政委、中共凉山工委副书记。他为平息土匪叛乱,稳定局势,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行民主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中共云南省委的通报嘉奖。1956年9月任省委委员、中共宁蒗县委第一书记。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普贵忠担任州委副书记、第一任州长。他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争取彝州人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事实上的平等作出了不懈努力。 彝家放牛娃出身的普贵忠,在彝族占全州总人口25%的楚雄工作了19年。他为人正直,尊重群众,清正廉明,爱护干部,经常深入高寒山区和贫困地区研究问题,总结经验,组织和带领楚雄州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先后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央民族事务工作委员会委员。 1968年8月至1977年5月期间,普贵忠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楚雄州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委员、楚雄州革委会副主任和主任。1977年6月调任云南省教育局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贵忠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力所能及地参加文史资料的撰稿工作。1983年2月离休,1993年4月病逝,享年70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