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蒲阴陉 |
释义 | 简介蒲阴,旧县名。东汉时改为曲逆县,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亦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径内通,是达山西大同、代州之军事要隘。今由自山西太原经代州、灵丘、涞源、紫荆关、房山县达北京永定门的铁路所代替。 “蒲阴陉”,古人把它列为太行八径的第七径。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 历史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这条古道实际上也就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这里已经相当靠近北京了,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战事,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扼守此陉的是紫荆关,关城在易县城西面的太行山脉紫荆岭上,以山上多紫荆树得名。紫荆关初置于汉代,原称五阮(或五原)关,北魏又称子庄关,宋称金陂关,金、元后沿用紫荆关名迄今。蒙古攻金时,金死守居庸关不得入,即南下取紫荆关,然后北上。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曾取道紫荆关入侵北京。明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骑兵从大同南下,急攻紫荆关,为明军所败。 紫荆关城到明初已破旧不堪。明代为加强对蒙古的防备,拆除旧关城,重筑新关城。城池高深,形势雄固。有关门四座,以南北两门为交通通道。北门额题“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额题“紫塞金城”。关城的南、西、东三侧墙外有墙,北墙濒临拒马河。在拒马河北的三里堡还建有增强防御用的城堡。今城门和三里堡城堡尚存,关城仅留遗迹。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由巨形条石砌成城墙,关西20公里处有长城浮图峪隘口,往北数公里处有乌龙沟长城。 易县山水曾因荆轲而壮。燕昭王的陵墓在蒲阴陉路边,易县县城南边的高陌乡有战国时期的燕国下都。燕王宫夯土台基座、燕国贵族墓葬群“九女坟”、下都故城残墙、门阙,如今历历皆在。燕下都向西十几公里有清西陵,这是一组气势宏大的皇家陵墓建筑群,保存完好。 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千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看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山路依然取道岩石间,但路况很好,车可并驱。若说两岸峰插千霄,绝涧百丈,或许犹是,但唐水的晴雷之音,怕只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车子驶进易县境内,从广义上来讲,从这里开始就进入蒲阴陉。路边田间远远地可以看见燕昭王的坟墓。到坡下村,就到了太行山山根。这儿两边山岭挟住陉道,公路须走“之”字形上太行。坡下村原有五座日军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碉堡,现在还剩三座,其中一座在村头,它们是日军侵华的见证。村北山坡上有一段残存的蒲阴陉古道。资料上讲,如果从这弃车步行,可能遇到古道上的惟一一户居民——张庆海老两口。 再往上就走到了南天门隘口遗址。这儿两边被大石壁紧紧夹住,中间原来是古道经过老城门的地方,约有三四米宽。打这儿往远处看,你才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天险。如若天晴,华北平原尽收眼底。顾祖禹说,从居庸关攻北京,十成中仅有三成胜算;若攻紫荆关,十成中有七成胜算。进了南天门就走入了紫荆关故城。登高俯视,可见关城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连黄土岭,北临拒马河,依山傍水,锁住蒲阴陉通往易县,直达北京侧后方的咽喉要道,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现代公路、铁路都从此交汇经过。为了迟滞敌方进攻,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加上巨形条石砌的城墙,关外清亮的拒马河水,确为极佳赏玩之处。往西20公里,是在外围护卫紫荆关的长城浮图峪隘口。从此往北数公里处的乌龙沟长城,气势雄伟,绝不次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只是知者太少。再往前行,我们发现已到涞源了,蒲阴陉在此与飞狐陉接上了头,也就到此为止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