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释义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是元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恽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描写了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见、所闻,用湖上的优美景色衬托出了作者心中客居异乡的乡愁。

作品名称:《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创作年代:元代

文学体裁:散曲

作者:王恽

宫调:越调

曲牌:平湖乐

作品原文

〔越调〕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

入手风光莫流转②,共留连③,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练:白色的绢绸。

②入手:到来。

③留连:留恋而徘徊不去。

④“江山”二句:语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确实美。

作品译文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作品鉴赏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作者简介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元史》卷一百六十七有传。1260年(中统元年)姚枢宣抚东平,辟王恽为详仪官,擢为中书省详定官。1261年(中统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1268年(世祖至元五年)迁御史台,后拜监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1276年(至元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1291年(至元二十九年)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1295年(元贞元年)加通政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1304年(大德八年)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著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王恽为元好问弟子,为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