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果壮族踩花灯 |
释义 | 遗产信息遗产名称:平果壮族踩花灯 所属地区:广西 · 平果县 所属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135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申报日期:2010年 遗产级别:自治区/省 背景资料平果县总人口50万人,绝大部分人是壮族。当地壮族群众至今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即每年邀请道公们到庙堂里与全体村民一起祭祀、杀鸡宰鸭同吃同乐,祈祷神灵保佑各家各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俗称“打斋节”。各街道各村屯举办 “打斋节”具体时间不一,一般为期3天,外出的人也赶回家乡参加活动,庙堂内外不断烧香鸣炮,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打斋节”的重头戏——踩花灯是当地壮族群众的一种独特舞蹈。深夜,道公们身穿道服,念诵道经,穿梭在地上108盏花灯之间飞舞,其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表情凝重,让观众如痴如醉。过去,踩花灯曾一度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予以取缔,如今则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传承和保护。 简介平果壮族踩花灯是该县壮族道、僧公艺班集唱、念、诀、咒、舞、乐于一体,是唐宋流传迄今的一个综合性大型传统舞蹈。它通过“放花灯”、“踩花灯”和“祭幽”三套舞蹈程式,踩过108盏分别代表五行、四季、四方、二十四气、三十六禽、七十二候的花灯,融合自然历、农历与人的生死轮回寄寓于108盏灯阵之中,演绎壮族激浊扬清、孝亲尊师、博施济众、祈福消灾的传统宗教道德文化精神,体现了壮族丰富的文化想象力和绝妙高超的艺术创造力。2010年5月,平果壮族踩花灯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壮族踩花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对鬼神崇拜的巫。巫的出现始于处在童年时期的原始初民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发展到春秋战国,以舞降神乐神,以符水咒术驱邪赶鬼,为人医病,在楚国(今湖南)蔚然成风。这我们从王逸的《楚歌章句·九歌序》中可见一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郁沸,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两广古时统称岭南,于秦代之前未入中国版图,壁垒森严,中原文化很难传入,直到战国初期吴起用兵百越,打开了岭南北的通道,桂北一度归属楚国,楚文化才得以南移。之后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汉人南迁,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才从湖南境内沿着湘江,通过湘桂低谷,进入广西全州、兴安一带,最后到达桂林,即从桂林至南宁的陆上通道大规模向广西腹地流传。唐宗之后,道、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广西全境。平果县位于广西中西部偏南,右江中游,距南宁仅百余公里,这也给中原文化和道、佛教文化的迅速传入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平果县志》载:“此舞传入县境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此推断,《踩花灯》约于北宋末年传入平果县,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土著民族的越巫文化不断交融互渗,而逐步演变发展而成的。 舞步壮族踩花灯属民间宗教祭祀乐舞文化。开始时,先由道、僧公艺人和死者家属在道场上方方整整地摆着108盏花灯并点燃(其中100盏分成10行摆成一个正方形,其余8盏分摆于东角5盏,南、西、北角各一盏),然后由12至16个身着红色道袍和“六合”(袈裟)的法师,头戴僧帽,手执孝帆、“净水”等道具,拿着手鼓、铜锣、大钹、小钹、摇铃、唢呐、笛子等乐器,带着孝主从外到内地围绕着108盏灯阵频频起舞。其舞以禹步为基本舞步和步罡踏斗为表现方法(即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缓急轻重,循规蹈矩,罡行不悖,露出满身仙气)。 队形壮族踩花灯的乐舞队形有交叉穿插、并列,有纵队列、横队列、斜队列;其舞有打“十”字、卷“8”字、走圆场、绕螺旋等,步履轻盈,变化多姿。整个“踩”的过程,集唱、念、诀、咒、舞、乐于一体,静、动、声、光、色于一池,深受群众欢迎。 踩灯根据死者寿夭和子孙情况,也有“踩”36盏和72盏花灯的,其灯阵的分布也各有不同,其队形的分合与变化也随着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其中108盏花灯乃为子孙满堂、福寿双全的死者而“踩”,是丧家道场持续时间最长、规格最高、场面最隆重的一项丧礼。 表现内容壮族踩花灯的表现内容,我们从其中的一首唱词中得到启示:“生生身自在,世世保安宁。善如光从应,应如谷里声。三元神拥护,万圣眼通明。无灾亦无瘴,永保孝主得安宁。”不言而喻,此“灾”者,即自然灾害也;“瘴”者,即瘴疠、瘴气也。平果县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低纬地带,终年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属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气候,历史上洪灾、旱灾、寒灾、冰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疟疾、痢疾、天花、麻疹、温疫等各种传染病时有流行,古有“瘴地”之称。位于今平果县凤梧乡百丰村的黑岩就被清朝年间的文人墨客题刻为“瘴地灵岩”。加上历代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民不堪命。尤其是明朝年间(1499~1528),从以思恩知府土官岑浚为首攻劫田州的“思田之乱”,到思恩、田州土目王受、卢苏“聚众叛乱”(攻占思恩、田州府城);朝廷从四面八方调集数万乃至逾10万官军剿岑浚、平王受、卢苏,直到征剿八寨(壮瑶人民起义),兵连祸结达三十年之久,到处兵荒马乱,民无宁日。因此,祈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灾亦无瘴”;求安居乐业,“生生身自在,世世保安宁”,自然成为劳动人民永恒的主题。 艺术特点踩花灯,又叫舞花灯,是壮族民俗中经久不衰的丧葬习俗。只有像五叔爷这样的师道作为壮民族民间信仰的传承者,才能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传承延续了壮族的文化。踩完花灯送花灯,求添丁的求脱棍求致富发财的求消灾的都排着队,每人手拿一柱香一付元宝一元钱,依次走进灯阵中央,都虔诚的跪下,托起衣襟,主持的左手托住一盏花灯右手在灯上画符,口中念念有词,都叩三次首,将花灯轻放在受灯者的衣襟里,接过受灯者的一元钱,再对叩三次首,送灯程序完毕。受灯者将花灯和正在燃着的香头不能回地拿回自家搁在香案上。 价值壮族踩花灯的经典性(或重要价值)在于它创造性地构思出能充分表现特定内容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把以阴阳五行思想外延的应用扩展和运行规律,程式化地运用到乐舞艺术中来,从而使内容得以深化,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如分摆于东角的那5盏灯,即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和春季;南、西、北角的那盏灯,分别代表夏、秋、冬季。灯阵四方分别为东、南、西、北方扩展为东、南、西、北门和老、病、死、生门,中即在灯阵之中。即循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外延为拜四方(最后归原位中,又称五方),以金、木、水、火、土为五方与八卦中的方位相融合。震在东方,为春为木为生为老方(门);兑在西方,为秋为金为死方(门);离在南方,为夏为火为病方(门);坎在北方,为冬为水为僧(生)方(门)。灯阵外围那40盏灯,则依次代表一年从立春到立冬的节气,进而演化为二十四气、三十六禽、七十二候。此何也?根据笔者下乡在一位老道公艺人家里搜集到的一本由其祖宗世代口传记载下来的《玄灵秘》中云:“除灵冬季十(亥)、十一(子)、十二(丑)。冬收禾入仓满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时,一时分八刻,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禽,一月有二气,成三十六禽、七十二候、二十四季(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显然,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其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徒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就是这样一个根据七十二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的自然历,也被历代的道、僧公艺人创造性地扩展和运用到《踩花灯》中来:“……鸣鼓一十二通,点十二骨节足全;二十四通,点二十四气牙齿俱齐;三十六通,出三十六禽,点三十六骨节俱全也……。”成为在灯阵中点化亡魂涅槃超升的法规佛宝。 通过形象舞蹈与手诀、巫术、咒术等相结合的补充结构,表现了舞蹈性格,使宗教信仰在舞蹈艺术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如圆场舞(方位舞)中道、僧公艺人从东舞到南、西、北、东一圈后,主祭僧公一手从灯阵旁边拿起一碗早备好的“净水”,一手“搭状”(即母指依次按上古轩辕时期大挠氏发明用来记月纪时的十二地支,点着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关节和指头肚),从无名指下关节往中指下关节和食指的三个指关节顺“搭”:“子一龙、丑二龙、三龙寅、四龙卯、五龙辰(为五龙)”,逆“搭”(从无名指下关节往小指三个关节及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指头肚和食指上关节)为:“一凤子、二凤亥、三凤戌、四凤酉、五凤申、六凤未、七凤午、八凤巳、九凤辰(为九凤)”。经过这样两轮分别从不同指位的顺“搭”和逆“搭”,“搭”成“五龙九凤,神水解秽”等五句秘诀咒语扣入“净水”中,然后左手母指、食指、小指挺起支撑“净水”(中指和无名指屈下掌中),即象征着神力的佛、法、僧“三宝”指。右手抓取柳枝(或柚叶)点水扬枝的“洒净”舞,其手势造型为母指与食指指尖挟住柳枝呈圆形,其余三指并立作半月状,其含意有三重:一是表示日月光芒呈祥之意;二是表示“五龙九凤”、“解秽肃净”之意;三是表示男女两性结合之意。舞动时,手、眼、身、法、步协调统一,手势柔韧婉约、端庄凝重,形神俱往,其丰富的内涵与极致的形态,使人感到既扑朔迷离又简洁明晰,既古拙粗犷又质朴凝重,既神奇怪诞又含蓄敦厚,别有韵味。 文化内涵壮族踩花灯其本质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其乐舞的稻耕文化取向。它包容了壮族人民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宗教情绪、功利追求、世俗观念、心理特征和审美习尚,和其它民间传统文化现象一样,蕴藏着壮族人民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积累,每一乐一舞、一招一式中都浓缩着民族民间文化的意韵,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聪明智慧的结晶。 保护对其中的艺术精华部分——如艺术结构的互补性和多元化、舞蹈动作与舞姿造型的程式化、意象化、虚拟化等,应加以保护、继承和弘扬,创造性地借鉴、提练、融汇到当代民族乐舞中来,为民族乐舞的科学发展与繁荣谱写新的篇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