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孟昕 |
释义 | 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美术馆馆长。代表作品有《帕米尔风情》《秋之祭》《暖月亮》《一方水土》《暖月》等。作品曾被文化部、中国美协选送至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展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和国务院津贴。 中文名:陈孟昕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邢台市 出生日期:1957年4月 职业:画家、教师 代表作品:《帕米尔风情》、《秋之祭》 陈孟昕艺术简介1979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199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班并获硕士学位。 1997年后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美术学院《学报》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主席,湖北省高校高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湖北省侨联顾问,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出版《陈孟昕画集》、《陈孟昕工笔画集》、《陈孟昕水墨小品集》等十本画集,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美术大典。 陈孟昕创作风格作品题材大都为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特点突出。他强调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重视个性的抒发,他以自己独特眼光来审视他所观察到的这个世界,从中寻找适合他创作的题材,并发掘这些题材的文化涵义。《帕米尔风情》将塔吉克族的民风和边疆文化融于画中。《靠近太阳的地方》将藏族生活置于近乎宗教的文化气氛里:太阳、祭祀的长箭、生活中的藏民,从上而下融合在阳光的渐变中,从而突出神圣的感觉。《一方水土》塑造了100多个具有地域特点的人物,画面用植物和云朵界分空间,将苗族山民排置在似山非山的典型环境中,所描绘的民俗民风形成鲜明的文化特点。 作品一扫当今工笔人物画的甜俗之风,在工笔人物画中如何运用新的审美观念来表现民族文化风尚和当代人的生活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讨,其作品表现出和平时期人民的欢愉心态和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追求宁静和睦生活的理想图景。陈孟昕的作品既不虚张声势,搞浮夸式的宏壮与英雄主调,也不迎合世俗,搞矫揉造作式的媚态艳形,而是从民族土壤中挖掘富有文化涵义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题材,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拓展,从某一个方面探索出一条可取的新路径。 陈孟昕主要荣誉作品参加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奖,其中《帕米尔风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秋之祭》、《暖月亮》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佳作奖和银奖; 《一方水土》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暖月》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共获全国奖八次,省展金奖四次,获省“文艺明星”奖、“文艺振兴”奖各一次; 曾在加拿大、美国等国举办五次个人画展,十余件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其中《暖月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曾被文化部、中国美协选送至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展出。参加人民大会堂壁画《楚韵》设计制作。 第三届中宣部“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和国务院津贴。 陈孟昕出版画作《陈孟昕画集》 《陈孟昕工笔画集》《陈孟昕水墨小品集》等十本画集 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 《中国工笔画》 《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美术大典。 陈孟昕艺术评价至雅至美的艺术 冯今松 孟昕的画,犹是智慧的交响,时代的乐章,至雅至美。他的小品水墨画,如诗中的绝句、律诗,词中的小令、短调,或精心琢磨,或轻描淡写,或率性涂抹,所透露出来的素染浅降的清雅,用笔迅急滞涩的玄妙,用淡泊幽雅的心境,确立出自己精神意向和作品的逸品高格。他的工笔画,有的如田间晚唱、梦中幻景,有的如恢宏诗史、大派交响,或细密有致,或冷暖韵色,或变异物形,所展示出工笔画镂金错采的壮丽,形象别裁的灵气,工中见写的大派,把中国人物画创作推到了一个致广大尽精微的新境界。是止于至善。 在琦丽与清奇之间 黄 专 陈孟昕与我是研究生同窗,专业是意笔人物,后又专习工笔重彩。几十年来,两者兼习,又都卓然有成,令人称慕。工笔画为我国古典艺技的精粹,在文人画兴起前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样式,在文人画兴起后与其共同形成绘画的两支主干。与文人画比较,工笔绘画具有更大的文化容量,在宗教题材、世俗题材、致用题材(如营造、图志)甚至文人绘画中都广泛运用,它的技法也随历史发展而完备。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文人画据文化高位的明清以降,工笔画却沦为俗文化的代名词,其作为一个独立艺术样式的地位、身份和价值直到现代才得到重新认识。 陈孟昕在研习前辈意笔工笔画两种传统的基础上融洽南北,在作品格调上不拘雅俗,自成一家。在他的笔下既有宏大的民族史诗,如《一方水土》、《靠近太阳的地方》、《苗山故事》、《帕米尔风情》,也有婉约的文人情怀,如《寂寞春水》、《风轻花落迟》,还有浓丽的民间吟唱,如《四月桑田》、《汲水原上》这些传统语义上看似相左的风格、题材在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处理中却显得匠心别具,相得益彰。 唐司空图《诗品》以二十品评诗,为后人奉为圭臬,其中有“琦丽”一品云:“神存富贵,始轻黄斟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层,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又有“清奇”一品曰:“娟娟缠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掇此二品,以诗墫观画意或可略窥孟昕工笔画艺术之三昧。 诗意的结构 唯美的韵致 李 松 陈孟昕的工笔与写意画虽然都透露出古典的诗意、韵致与结构,都表现出富有理性的适度变形和略微诡异的唯美传统,然而似乎又分别是他性情与意趣的不同表达方式。他以写意的心态作工笔,又以工笔的意趣画写意。以大场面的工笔画对应着社会的整体审美意识,回应主流的呼唤,以小幅面的写意画轻松地述说着私人的情愫,与先贤悄然对语。在那些画面极满的工笔画上,他将人物、花鸟与山水糅合为一体,似乎一边在消解朴素与华丽的界限,以便在美与丑、温和与极端、高贵与平淡、时尚与永恒之间寻找临界点,建立动态的平衡,同时制造出跨越时空的视觉桥梁。在浓缩千年的楚汉唐宋文脉的追求之中,平行张扬着社会的公众责任与文人的个体性情。 北人南养 氤氲才情 乔晓光 孟昕属于有才情的画家,北人南养,这才情中便溢露出楚地的水性和水气的氤氲,这是才情画家的敏感使然。南方自然的水土,也在蒙养着北地画家的心田。 楚地尚红,两千多年前的古漆器彰显着楚人对天的敬畏,纯正的红色大漆正是这敬畏之心生命的象征。 古老的五材观中水生木,楚红的漆器中也蕴含着一种浓浓的水性,这不是江南古村小桥流水的清新与恬淡,这是一种大江激流的壮阔之水,是一种人性张扬的灵动之水。 孟昕的大画多为南方山地的风俗图卷,水性般的蓝绿色调是他这一时期的精神主色,似水、似夜,人与植物和自然天地混沌一体,深彻而又浑然,这混沌的水性中似乎还多着一丝梦境的超然。 透过画来读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我依稀地看到,这蓝绿色的水性画面,犹如红色清晨的前夜,客居长江之城的北人孟昕,这里正是他茂盛艺术生命之树的文化摇篮,或许,这是一种误读,但却是我对孟昕艺术人生的真诚祝愿。 与古为新 杨悦浦 对陈孟昕的作品,应该说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近十几年一些重要的画展中,都能见到他的作品,特别是《一方水土》在第八届全国美展北京优秀作品展出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件作品,是90年代初期中国美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我们会从《秋之祭》、《田家夜话》以及《一方水土》等作品中,清晰的看到他所创造的艺术特点: 一、纤秀浓丽并带有浪漫色彩的绘画风格。生于河北学于河北而成就于湖北的陈孟昕,在北方“燕赵文化”体味的基础上对“楚文化”之真谛有更深层的认识。我认为“楚文化”的博大是沉潜在纤浓浪漫之中的,在诸多以自己的学说和作品来诠释“楚文化”的种种探求中,陈孟昕的画风则有一种独特的、深刻的理解和吸收。 二、艺术语言有清新流畅的完整体系。施艺之熟练,尤其统观画面上的用线,缕结全篇,表里呼应,沱雨如注,没有疏漏脱节之处;行笔造像,略无间断处,令读者漫观细品又从容不迫会意于心,其创造颇有连绵纡徐之妙。而且,语脉自然,虽有字称句量的组织线、色之细腻凝重,但是并未落入繁缛,依旧有浑然天成之概。 三、生机充溢活泼自在的境界。陈孟昕在创作画面的境界上有很好的功力。我们常说有些作品“苍白”,就是出现在境界上的问题。陈孟昕的画,人和景物都饱含自然之美,传神达意,果有“味外之味”的内涵。这也是他在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应该重视陈孟昕新的创造趋势,从这一角度看,《田家夜话》及近年来的新作,则体现着陈孟昕在艺术上新的追求和探索。总的来说,其情致之绵邈,描写之灵秀,画面之整洁,线条之工丽,其品诣,与前一时期相较,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用线和用色上却出现了一点新的走向:线条呈轻灵飞动之态:色彩则运用对比色呈纯熟秀雅之韵。尤其在他的一些小幅画中,创造出一种诡谲环丽,锦绣团繁,温柔敦厚,氤氲郁蒸,洪蒙满眼的境界。如读一首首小诗,让人扑获到一种难得的醉意。 陈孟昕在工笔画领域所创下的淳和爽利、古雅静健的新风,或多或少改变了近些年来工笔人物画存在的一种过于甜媚的格调。他的画出于传统,伊我为始,又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来自一个画家多年的努力和等待,也来自时代的孕育和期待。 陈孟昕媒体关注陈孟昕获全国“德艺双馨”称号(记者管菁 通讯员聂智圆 耿广恩)在京受颁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后,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孟昕昨日载誉归来。他是继武汉画院院长李乃蔚之后,我省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今年53岁的陈孟昕创作成果丰硕,曾创作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壁画《楚韵》、武昌新火车站壁画《龟蛇锁大江》、武汉江滩大型浮雕《大禹北方治水故事》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从2003年起,他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贫困农家儿童上学直至毕业,曾在省总工会组织的“金秋助学爱暖贫困学子”艺术品公益拍卖活动,将一幅合作国画拍卖所得的280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贫困学子。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积极参加“百名书画家赈灾义卖”活动,向灾区人民表达爱心与关怀。 据悉,该表彰活动由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每3年举办一届。(新华网2011-06-23) 陈孟昕天人合一的人物画境【博宝艺术网讯】博宝艺术网 小曲 撰文 艺术家陈孟昕一直是以工笔画而闻名中国画坛的,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其实,他在上大学与读研究生时,主修的专业是写意人物画。而且,他还有好多写意人物画创作参加了全国美展。博宝艺术网藏有几幅陈孟昕的写意人物画作,尤为精美。博宝艺术网的专家看完此作品说道,从题材上看,陈孟昕主要表现的是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但与许多画家不同,为了突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陈孟昕独创了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相关穿插的“密体画”样式。在他的画中,众多人物在本质上象征着人类本身,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一个具体地域族群的表现,那人与自然叠叠层层的穿插方式,则生动地突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人类视为永恒的价值观。 陈孟听的画,构图以简取胜,正是这种简淡的构图使画面神情空灵,巧妙地传达了画家微妙玄虚的主观情致,唐代张彦远认为,古代的画,往往放弃对象的形貌之似而推尚画的风骨气韵,以形似之外去追求画的意境。 陈孟听的画就很好也传承了中国古典写意画的精髓,用笔洒脱流畅,格调飘逸轻灵,未动笔而先立意,画虽尽而意犹在。例如作品《秋水照落日,流光灭远山》,月色如水,清凉碧透,流水和着月亮柔和的拍子湍湍而去,一叶轻舟负载清流之上,静静漂流的小舟之上有一貌似俊秀清雅的女子端坐在其中,不饰粉黛,眉问微蹙,内敛中略含郁郁之情,远处飘渺的山峰间雾岚流动,于清幽的月色下伴美人独行,巧妙得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氛围。(博宝艺术网小曲说话撰文) 【博宝点评】观其画如观其人,陈孟昕本人就是具有浓重文人审美情结的当代国画家,亦有“以画为乐,以画为寄"的做画态度,聊胸中逸气,弄悦性情,作品往往都是自己内心的情感释放,在保留古代文人画“清高脱俗"、“一尘不染"的风格同时也渗透出当代写意画的清新气息。(:博宝艺术网2010-12-27 16:46:29) 陈孟昕:我的艺术之根在祖国“‘德’不可空谈,一定得具体有所作为。对我来说,就是运用自己较擅长的艺术方式去传达真善美,让作品产生好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对于获得的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画家陈孟昕如此理解,且长久践行着。1957年,陈孟昕出生于河北邢台,少时画的一幅《实践出真知》童趣十足,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画展还获了奖。中学毕业后陈孟昕进染织厂当工人,做的是设计花布的活儿,后被推荐保送到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79年毕业后到报社当美编。数年后为了提升自己,陈孟昕报考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拿到硕士学位后陈孟昕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连续六届参加全国美展,作品屡屡获奖。 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陈孟昕在艺术创作上的主动探索与自我突破功不可没。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处于创作初期的他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也画了很多优秀的写意人物作品,获得了湖北省第六届美展一等奖,之后创作的写意画也显现出良好的笔墨功底。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陈孟昕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内心”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语言,遂转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写意人物过渡到工笔人物。“工笔画能很好地抒发、诠释我的情感,因为我性格比较认真细腻,又受浪漫‘楚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促使我转向工笔画。”陈孟昕说,艺术家要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必须运用最能凸显个性的创作风格和样式,如此才能达到“手与心一致”。随后,他根据去新疆体验生活积累的素材而创作的工笔画处女作——《帕米尔风情》一举斩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这幅作品将写意画的流畅、气韵、神思融于工笔画之中,使工笔画有了全新的面貌,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得到认可后,陈孟昕又独辟蹊径,建立并形成了“大工笔”的结构范式,来创作主题性的大型作品。在标志着陈孟昕个人风格成熟的现代工笔重彩画《一方水土》中,他塑造出100多个具有地域特色、动作与神态生动各异的人物,精彩再现了贵州苗族群众的生活。这幅作品以当代审美角度描绘了当地“人与人的亲近真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陈孟昕在其中寄寓了“把那种美好带到城市生活里,让人们懂得珍惜彼此和自然”的深深期许,他那诗意的审美意趣和家园情怀也在画作中一览无余。因而有评论认为,陈孟昕的作品一扫当今工笔人物画中常见的甜俗之气,他在工笔人物画中就如何运用新的审美观念、形式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风尚和当代人的生活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留校工作几年后,陈孟昕开始在加拿大和美国旅居,美国很高档的画廊代理他的画,其作品售价不菲,他还拿到了绿卡。而正当艺术事业在异乡红火之时,他选择了回国。这个决定使得他的很多朋友感到纳闷:画卖得这么好,收入又可观,为什么要走呢?“离开亲近的环境氛围和文化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根的植物,心中总感到空虚。因为我身在国外画的还是中国画,脱离了祖国和民族环境只会越画越空。我艺术的根在中国。”陈孟昕告诉记者,美术作品的个人风格是小风格,大文化大民族风格才是大风格,他不想让自己绘画的民族风格在国外慢慢被同化而丢掉了。 这段旅居经历也给陈孟昕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新突破。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和谐典雅,对色彩却较为轻视,而西方绘画则极重视色彩科学和冷暖关系。于是,他的工笔画在保持画面主色调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技巧,有机融入了对比色的运用。他在创作《暖月亮》时极尽色彩冷暖对比,大胆地让红绿蓝在画纸上碰撞,尽情描绘出作者所向往的诗情画意,这也使得该作品在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获银奖,又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铜奖。 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题材大都为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特点突出,而每幅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特征细节,均非陈孟昕的信手涂鸦或随意虚构,确是有其真实的原型和来源。“民族土壤中可以挖掘出富有文化涵义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题材。我是在生活一线寻找绘画题材,作品里每个人的动作神态都取自我深入其生活的观察与感受。”陈孟昕告诉记者,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他曾经“整个春节在贵州苗寨里过,看着苗族人家一天天怎么过”,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受中铺开了画纸。无怪乎,苗族的春节民俗会在陈孟昕的画面里鲜活生动起来。 范迪安曾评价说,陈孟昕的作品总是具有一种大视野的景象,在宽阔的结构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融合在一起,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显示出生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丰富绚丽的色彩。 回国后陈孟昕一直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作至今。身为副院长,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依然坚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湖北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标志性作品: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壁画《楚韵》,武昌新火车站壁画《龟蛇锁大江》,武汉江滩大型浮雕《大禹北方治水故事》等。“公共艺术有更大的影响,可以为城市服务,而且对于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审美鉴赏能力有帮助。”陈孟昕如是说。 多年来,他坚持给学生上课,在教育理念上,与其绘画风格一致,陈孟昕也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灵感,“不喜欢学生无病呻吟,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情绪里。”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陈孟昕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指导教师”、“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进个人”。 艺术家的德与艺相得益彰,方能同焕芬芳。从2003年起,他多次以个人名义资助贫困农家儿童上学,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阳光助学特别贡献奖”,他曾将一幅合作国画拍卖所得的280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贫困学子,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又积极参加“百名书画家赈灾义卖”活动……对于这些,陈孟昕一再嘱咐记者“轻描淡写”,他恳切而平实地说:“做公益是内心的一种需要,做这些事时自己得到了满足。”(作者为《中国艺术报》) 陈孟昕 大工笔绘就的七彩人生我是带着一种急切的心情去采访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孟昕教授的,或者说,我是带着一种破解悬念的急切去采访陈教授的。因为不止一个人告诉我:以工笔人物和写意人物著称于当今画坛的陈孟昕教授,儒雅而谦和的陈院长,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 魅力总是难以抗拒的。但是,对陈孟昕的采访并不顺利,因为他必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院办公会议,所以采访时间从下午四点一直延至晚上七点过后,采访地点也由学院的办公室转到一家叫作“研磨时光”的咖啡馆。 与刻板的办公室相比,“研磨时光”其实更适合陈孟昕。在这里,无论是他钟爱的艺术,还是他富于激情的人生,就像咖啡馆极力营造的氛围,都以一种优雅而充满个性的方式,散发出令人陶醉的气息。 我突然觉得,我所听到的有关陈孟昕的描述,其实是远不够完整确切的――应该说,在很多时候,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魅力,不是来自他的才气,也不是笼罩在他身上的种种光环,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实质。 用七彩研磨的时光 对每个人来说,时光都在自己的手中,它可以像历史一样遍布沧桑,可以像星空一样闪闪烁烁,也可以如风无迹似水无痕。 而对于陈孟昕,人生其实就是浓缩的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每种色彩都极尽本质,点染他艺术生命的每一程每一天。 陈孟昕曾经说过:“画画是一件看似快意的事……其实任何容易达到的事情都不会精彩,十年磨一剑,绘事亦然。”这句话非常真实地刻画了陈孟昕近四十年的艺术之旅。还是一个黄毛小子的时候,陈孟昕就早早地对诗词和绘画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大约在六、七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画画,开始大量地诵读古典诗词。那时他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两种兴趣会紧紧地融成一体,在人生追求与艺术尝试中交相辉映,竞吐芬芳。 直到如今,陈孟昕仍对第一次拜师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老家河北邢台,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儿子去拜师,儿子手中抱着一卷画,不停地向母亲打听关于将要见到的老师的情况……看过他稚嫩的画作,当时在邢台颇有名气的画家韩希增先生毅然决定收他为徒。从那天起,韩先生这位严格的老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方面要求陈孟昕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则要求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生活。陈孟昕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画自己熟悉的事物,也尽力用画笔展示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学校组织去工厂实习,并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了《实践出真知》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这幅作品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画展,也因此而成为他的第一幅获奖作品。 可以说,这幅作品确定了陈孟昕的人生基调。 中学毕业,陈孟昕进染织厂当工人,他在工厂的设计室里潜心设计花布;上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术系,毕业后到报社当了美编。几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他毅然报考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88年,拿到硕士学位的陈孟昕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而他的作品也开始屡屡获奖――《帕米尔风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获河北省七届美展特等奖和文艺振兴奖,并被文化部选送至美国、日本等地展出;《靠近太阳的地方》参加纪念“延座讲话” 全国美展,获湖北省展优秀奖;《秋之祭》获全国首届中国画展佳作奖;《一方水土》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和湖北省金奖,由文化部选送到德国、法国等地展出……在此期间,陈孟昕的画作也一本本结集出版。 巨大的成功未能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羁绊。在陈孟昕的心中,这每一次的获奖就如一个个里程碑,记载着过往的奋斗史实,激发他朝着更诱人的艺术高峰攀登。 对陈孟昕的人生起着重要转折作用的是在加拿大、美国生活的那段日子。1994年,他到加拿大、美国办画展做访问学者。在那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他抛开国内生活与创作的惯常模式,抛开所有程式和观念的束缚,沉静下来体验和思考中国画的创作与突破。 也许是为了检验中国画在海外的生命力,检验中国画在西方被认同的程度,更为了检验自己的艺术功力,在国外,陈孟昕曾过了一段“流浪艺术家”的生活:他开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参观一个又一个美术馆、博物馆,在一个又一个的画廊中进进出出…… 不久,一个受到异域艺术风格熏染、画风更加成熟的中国画家在异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画在美国人心目中迎风招展的一面旗帜。 开创中国工笔画的崭新时代 迄今为止,陈孟昕已有上百件作品被中外美术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作品多次被文化部、中国美协选送到美、日、法、德等国家展出,被《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以及《东方美术》等众多学术刊物推介,共获国家级奖八项、省级奖十六项。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陈孟昕在艺术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对艺术的超越意识不无关联。凭借敏锐的艺术触觉,陈孟昕深刻领悟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艺术富有生命力。 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陈孟昕经历了两次创作风格上的嬗变――他突然抛弃掉以前惯用的语言模式,而涉足到崭新的领域中去寻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语言。尽管其中不乏探索性和未知性,但对于陈孟昕来说,过程本身就充溢着创新的快感。从写意人物到工笔人物的过渡,是陈孟昕的第一次成功探索。在创作早期,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术的陈孟昕,曾经以写意人物作为主要创作形式,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曾以一幅表现太行山区百姓生活的《栗子熟了的时候》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省六届美展一等奖。之后,他创作的《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谈天》、《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离人无语月无声》以及《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写意人物画,不管是用线还是没骨,不管是水墨还是设色,不管是传统的空白还是现代的造型,陈孟昕都用他的方式强调笔墨的表现,从而反映出他对发展当代写意人物画的认知。为进一步研究写意人物的笔墨,他还撰写了有关造型、笔法、墨法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陈孟昕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否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往往取决于能否选择最能凸显个性的创作风格和样式。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他觉得,自己感情细腻,绘画的基本功扎实,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更适宜画工笔人物。 缘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在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道路上,陈孟昕独辟蹊径,建立和形成了“大工笔”的结构意图与结构范式,作品《一方水土》则标志着他个人风格的成熟。在这幅作品中,他刻意塑造了100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情人物,神态和动势生动,趣味各异,各组人物造型穿插交叠,错落有致,并自成画面。画面中用植物和云朵界分空间转换,将苗族山民排置在似山非山的典型环境中,所描绘的民俗民风形成鲜明的文化特点,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表达这种和谐美成为他的艺术目标之一,同时也表达出陈孟昕追求诗意纵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语言。 与这一次的成功尝试相比,陈孟昕创作风格上的另一次重大突破则要艰难、痛苦得多。那是在美国的时候,陈孟昕发现,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中国画,在这里虽然也能引起一定的关注,却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同――美国艺术家及其他艺术爱好者,虽惊诧于陈孟昕笔下工笔人物造型的丰满、用线的精细,但也仅此而已,并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画家的匠心独运。 陈孟昕意识到,自己所遭遇的,其实就是中国画传统画风与西方强势主流文化的激烈冲撞。就像西洋画有西洋画的程式一样,中国画亦有中国画的程式,换一句话来说,越是地域性强的、民族性强的艺术,其程式就越明显。但是,要获得跨民族、跨文化的认同,必须做到的是,在保有国画程式的基础上融进西方绘画中的某些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入使西方人能看得懂中国画的高秒和神奇。在痛苦的思索中,陈孟昕在艺术上的敏捷与睿智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经过中西方绘画作品的认真比对,他发现,中国画在色彩上虽讲究典雅和谐的效果,但在色彩的冷暖关系上没有明确的总结和实践。可以说,西方文化的熏陶加速了陈孟昕艺术的成熟。而其中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对于西方主流文化,他不是依附或排斥,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将中西文化中的某些精华加以融合。于是,他尝试着用传统方法画出具有现代感觉的色彩,营造一种超乎现实而又合理的强冷暖色彩意境――比如在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中获银奖又在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铜奖的代表作品《暖月》,以纤秀浓丽并浸透着浪漫的色彩,清新流畅的艺术语言以及活泼自在、充溢着生机的画风,借贵州边域的朴素风情,描绘出作者所向往的诗情画意。但这还不是陈孟昕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虚拟的人物场景,他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层的挖掘,将人的精神引入自然的生命,随着原野的节奏与韵律而连续地展开。 这是中国工笔画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移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艺术特征鲜明的新范式,也是陈孟昕苦心孤诣探求追索的结果。可以说,作为当今中国工笔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孟昕开创了工笔画的一个崭新时代。 真实与真挚构成恒久的艺术生命 一位美学家说过,书画是艺术家心灵的映射,它体现着艺术家的自我生命。 细读陈孟昕的画作,大到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和表现的形式,小到画作的细节和题名,无不折射出精心的雕琢与历炼。 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题材大都为表现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陈孟昕曾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在现代工笔重彩画《一方水土》中,他塑造了上百个神态各异的风情人物。但不为人知的是,这幅画中所出现的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一些细节,并不是陈孟昕的信手涂鸦或随意虚构,而都有其真实的原型。用陈孟昕的话来说,直到现在,他仍能清晰地回忆每一个人物的特征与来源。 透过陈孟昕的作品,最令人倾心的不是画家的智慧、才思与技巧,而是蕴藏在作品中唯美的理念与追求,是画家心灵的真实与真挚。 有人说,品他的工笔人物画,往往能令人唤起一种家园意识。其实,这是因为在陈孟昕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远牵动着他灵魂与心智的精神家园。当陈孟昕在美国画界独树一帜,并以良好的市场效果屡获盛赞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决定:放弃美国、加拿大优越的生活,回中国去。一直到现在,陈孟昕从没有粉饰自己回国的动机,从没有把自己回国的理由上升到某个宽宏的背景。他坦率地承认,之所以选择回国,是因为突然明白:生存的意义不在于绿卡、金钱、车、房等等这些物质的概念,而在于自己必须生活在一种亲情、一种关系和一种氛围中。是因为他突然明白: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只有根植于熟悉的文化积淀,才能得到释放和张扬。 当然,他对这段异域生活心存感激。只有在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之后,他才比以往更深切地认识到:对艺术家而言,个人风格是小的特点,民族的风格才具有大特点,无论是哪个民族的艺术家,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民族的特点。――不可否认,三年的异域生活,不仅给了他深切的感受,而且给予了他文化的滋养,而这些,都将在他日后的创作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回到中国、回到湖北美术学院之后,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回到讲台,并由院长助理渐次走上副院长的行政岗位。 与对艺术的追求一样,陈孟昕以追求完美的心态投入学院的规范建设和行政管理。在他的积极动议之下,湖北美术学院开国内风气之先,率先增设了动画专业。尽管这即意味着,除大量的行政工作和国画专业的教学任务之外,陈孟昕还要承担动画专业的部分教学工作,可用于创作的时间将大大减少,但他仍乐此不疲。 这是因为,他热爱这个安抚心灵的精神家园。 这是因为,他珍惜充满万象之美的时光。 在陈孟昕,时光是什么?时光就是艺术,就是用唯美的心去细细体验的生活真实,用唯美的情性研磨的一幅幅绚丽画卷……(佚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