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果茎痘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病名:苹果茎痘病 病原类别:病毒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苹果茎痘病毒ASPV 危害对象:苹果、梨 分布:世界各苹果栽培区 危害部位:枝干 形态特征病毒粒体线状,长800~3200纳米,宽15纳米。 生理生化特征稀释限点10-2~10-3左右,失活温度为50~55℃,体外保毒期,在25℃时为19~24小时。 侵染循环木本植物中只侵染苹果和梨,草本寄主有西方烟亚种1号、鸡冠花、胡麻、番杏、墙生藜、干日红等。嫁接传播,未发现传毒介体。 发病条件新西兰检测29个苹果品种,全部感染有苹果茎痘病毒,在苹果根砧M9,M12,M16上,也发现感病现象。该病毒在苹果上常与其他潜隐病毒混合侵染。 危害症状在感病苹果品种木质部上产生茎痘斑,在敏感的梨品种上导致叶脉变黄,叶片上产生坏死斑,果实畸形等。司派227是标准指示植物,采用二重芽接法鉴定,其表现是:6月上中旬出现叶片反卷,叶片皱缩向下卷曲,色淡绿,小而硬。6月下旬后,主干皮层表面产生形状不规则的红褐色坏死斑,内皮层也有密集的褐色坏死斑块。木质部表面有凹陷斑,通常凹陷痘斑密集连成裂沟。有的顶端枯死,生长衰弱或严重矮化。 防治方法1.培育和栽植无病毒苹果苗木 2.控制高接传毒,最好不用高接换头法进行苹果品种改良,代之以栽植无病毒苹果苗。 3.从国外引进无病毒繁殖材料要进行病毒检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