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果丛生植原体 |
释义 | 学名 Apple proliferation Phytoplasma 异名 苹果疯枝病 英文名 Apple proliferation Phytoplasma 分类地位 原核生物门,软球菌纲,植原体属 分布在欧洲分布较为广泛,但在美国还未见报道。奥地利、前捷克和斯洛伐克、法国、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英国、俄罗斯、前南斯拉夫、南非等欧洲及地中海国家均有发生。 危害情况苹果丛枝病典型症状一般于7-8月份在主干和大枝上出现,其特征是上部1/3的枝条形成丛枝,花芽和腋芽发育较晚,花绿色且畸形,初秋叶片变色并早落,在幼嫩枝条上部秋季开花,病树出现大量的根蘖。另一重要特征是产生有托叶的小叶,叶边缘有非典型的大锯齿,病株的枝条分枝角度小,呈帚状直立。不同品种感病性差别较大,但不可能在同一株树的所有部分同时发生所有的症状。 在树上,病株生长衰弱,缺乏活力,枝稍细,树皮呈红褐色,有时会出现纵向凹陷,树皮出现坏死,有些枝条萎蔫,发病严重时,植株可能出现死亡,但在温和感染情况下,病株起初2-3年出现“扫帚”状,以后病株会恢复正常,重新生长出正常的果实,尤其是在肥料充足的情况下。 在芽体上,首先观察到的症状是末端芽在秋天生长较慢,常能最先出现症状。末端叶呈莲座叶丛,这种情况时常有白粉病伴随发生,有时这些芽会替代正常的优势芽。然而,腋芽早熟是一个更为可靠的症状。病原物在感染后2-3年,在主稍顶上会产生许多次级枝稍,形成“扫帚”状,另一方面,在无病植株上,在主稍的基部侧枝生长。病株上次级稍和主稍之间的角度较小,一般“扫帚”状会在病株的各种部位连续出现,或同时在全树出现。 在叶片上 病株比健康树早抽芽出叶,叶片细小,有不规则的锯齿状,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种植在钙质土壤中的植株,叶片会失绿变红,也会经常出现早期落叶。 在托叶上,托叶特长,叶柄相当短。 在花上,花期推迟,有时直到夏末秋初才开花,但病株的大多数花是正常的,在品种Cox’s Orange上可以看到一些叶状花;雄蕊变成花瓣,有些花瓣变成叶片,花萼裂片扩大成齿状。 在果实上,土壤质量不同,果实变小的程度不同,有时病果重量只有无病果的25%。另外,病果的风味差,糖和酸的含量降低,花梗较长、较细,花萼基部和花梗连接处的凹陷较宽,使果实看上去扁平,种子和种孔较小。 形态特征苹果丛枝植原体的侵染性1950年由意大利人D. Rui首次确认。J. Giannotti等(1969)证实病原物为植原体。病原植原体并非总是系统的侵染苹果,往往只侵染根部,且在无性系砧木上常出现隐症。根部在病害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故在检测母本树时应采取根接法,即在检测无性系砧木时,应把指示植物的穗接在无性系砧木的压条上。在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中,发现病树的韧皮部有大量球状体,大小90-900nm,确认是植原体。 传播途径寄主:苹果是主要寄主,各栽培品种对病菌的反应不同,但大多数(包括幼苗)表现感病。最感病的品种包括:Belle de Boskoop,Gravenstein,Starking, Golden Delicious及Winter Banana品种,Rojia de Benejama是最耐病的品种。在梨树上也出现症状,但未分离到苹果丛枝病植原体。在一年的不同时期,植原体在树上的分布是不稳定的。在冬天,由于植株筛管退化,使植原体在植株中的浓度降低。在4-5月病原体主要集中在植株的根部,在夏末秋初,病原体重新侵染植株的茎杆,从根部到达树冠。植原体在植株体内分布形态由温度决定。在法国,温度为21-25时,具有症状的植株各部位均能发现植原体;温度为29-32时,症状被抑制,植原体仅在根部发现,但将植株重新放到较低的温度下,病原又开始侵染茎杆。用病芽接种植株,翌年就出现初期症状,且大多数集中在接种枝条上,如果砧木是带病的,那么接穗一生长就会出现症状。病原菌主要局限在根部和枝稍的末端,在叶柄的形成层中脉和托叶上都已经观察到植原体。病株对白粉病(Podospharea leucotricha)特别敏感,苹果软枝病和苹果丛枝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后者促进前者传播和传染。 传播:丛枝病主要由带菌的无性栽植材料传播,在园中自然传播现象相当明显,病原植原体存在于感病的植株、接穗和砧木等苹果无性繁殖材料上。传播介体还未得到证实,有报道叶蝉可以传播该病(Seemuller,1990)。种子和花粉不具有传染性。可以嫁接传播。 检疫与防治检疫方法: 1. 田间砧木法 在2年内可以确定被检植株是否有潜伏侵染,即将受试植株的接穗嫁接到砧木和指示品种的接穗间。在6月份,如果将高感指示品种的接穗嫁接到受试植株上,到秋天就产生红色叶片,到翌年春天树皮开裂。采用双芽殖技术,症状出现所需时间明显缩短。用指示植物,显著缩短了试验时间。 2. 血清学方法 3. 分子生物学方法: 已有多位学者发展了用于检测苹果丛枝植原体的直接PCR和槽式PCR方法,直接PCR所用的引物为:P1 (Deng et Hiruki, 1991) 5′-AAG AAT TTG ATC CTG GCT CAG GAT T-3′ m23SR1832r (Schneider et al., 1995) 5′-CGT CCT TCA TCG GCT CTT-3′ 巢式PCR所用引物为:R16F2 (Lee et al., 1995) 5′-GAA ACG ACT GCT AAG ACT GG-3′ R16R2 (Lee et al., 1995) 5′-TGA CGG GCG GTG TGT ACA AAC CCC G-3′ R16(X)F1197 (Lee et al., 1994) 5′-GAC CCG CAA GTA TGC TGA GAG ATG-3′ R16(X)R11297 (Lee et al., 1994) 5′-CAA TCC GAA CTG AGA CTG T-3′ R16M1758 (Gibb et al., 1995) 5′-GTC TTT ACT GAC GC-3′ R16M21232 (Gibb et al., 1995) 5′-CTT CAG CTA CCC TTT GTA AC-3′ M. Heinrich(2001)也发展一种巢式PCR方法其所用的引物为:第一轮PCR用PA2F:(5′-GCC CCG GCT AAC TAT GTG C-3′) 和PA2R( 5′-TTG GTG GGC CTA AAT GGA CTC-3′),其仅在严重感病的植株中扩增一条1187bp的条带,巢式PCR用引物NPA2F(5′-ATG ACC TGG GCT ACA AAC GTG A-3′ )和 NPA2R( 5′-GGT GGG CCT),其扩增一条485bp的条带。Jarausch等(2000)报道发展了苹果丛生植原体的PCR检测方法,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1.5kb的染色体DNA片断,可用来进行丛生植原体的日常检测。 检疫措施: 1. 严格检疫,对于进口的苹果、梨等植株和无性繁殖材料应尽量来自无病区,即未发生过苹果丛枝病的国家和地区。 2. 对于来自苹果丛枝病发生国的繁殖材料,应严格按照有关检疫法规进行检疫。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的砧木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方法。用抗病的砧木繁殖无毒的栽植材料,培育抗、耐病的品种以替代感病的品种在病害流行地区可阻止病害的流行。由于传播介体不明确,因此,防止病害的自然传播是不可能的,清除病株也不是理想的方法。 2. 抗生素处理:病原物对温度和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带菌材料可以用化学处理方法得到无菌个体。芽接之前,将接穗在1%-2%四环素溶液中处理5-15min,或用50度水浴处理2h,可消除枝条中的植原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