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与信贷约束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刘西川 著 丛 书 名: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8060837 出版时间:2008-07-01 版 次:1 页 数:202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金融与投资 > 信用管理与信贷 内容简介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贫困地区农户小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生产经营单位,而是劳动力的供给者。现阶段,中国贫困地区的人部分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以消费性为主。中国农村金融政策必须做出战略件的调整--从支持小规模的生产性贷款转向消费性贷款--以适应农户信贷需求的新变化。 劳动力转移和农户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将是中国未来信贷扶贫战略关注的焦点,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对于增强贫困农户的就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刘西川男,1975年生,陕西人。分别于1998年、2002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8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博士后,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参与福特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研究”。于2005年协助主持浙江大学卡特中心在内蒙古、河南和山西三省(区)进行的大型农户和小额信贷机构调查。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有关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的研讨会,并提交和宣读论文。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l绪论 1.1提出问题 1.2观察视角 1.2.1历史视角 1.2.2国别视角 1.2.3市场视角 1.3研究思路 1.4结构框架 1.5可能创新之处 2农村金融概况:背景描述与观察 2.1贫困地区农户的经济活动 2.1.1家庭收入 2.1.2生产支出 2.1.3生活消费 2.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2.1改革历程 2.2.2现状:正规与非正规 2.2.3农村信用合作社:产品与操作 2.2.4非政府小额信贷 3调查说明 3.1调查对象 3.2调研地区 3.3抽样情况 3.4调查情况 4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 4.1引言 4.2文献回顾 4.3农户信贷需求的贷款用途 4.3.1条新的研究思路 4.3.2合约考察法 4.3.3意愿调查+假想式问题 4.4结论比较及方法讨论 4.4.1结论比较 4.4.2关于方法的进步讨论 4.5本章小结 5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借贷行为:需求与供给的联立考察 5.1引言 5.2问题的提出 5.3描述分析 5.3.1数据 5.3.2贷款特征 5.4计量分析 5.4.1模型 5.4.2变量. 5.4.3估计结果及讨论. 5.5本章小结 6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直接识别与计量分析 6.1引言 6.2文献回顾 6.2.1国外研究 6.2.2国内研究 6.3个分析框架 6.4正规信贷需求:识别与分类 6.5经验分析 6.5.1名义的与实际的信贷需求 6.5.2信贷需求规模 6.5.3进步的讨论 66本章小结 7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基于配给机制的经验考察 7.1引言 7.2文献回顾 7.2.1定义与分类 7.2.2成因及缓解 7.2.3衡量方法 7.3理论分析 7.4经验研究设计 7.5实证研究 7.5.1初步考察 7.5.2计量分析 7.6本章小结 8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参与行为:需求与供给的描述分析 8.1引言 8.2目标上移的现象 8.3小额信贷的间接瞄准机制 8.4农户对给定小额信贷产品的需求 8.4.1直接询问 8.4.2农户的收入构成与生产活动 8.4.3其他借款渠道 8.5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 8.6本章小结 9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与小额信贷约束的计量分析 9.1引言 9.2文献回顾 9.3小额信贷的信贷需求 9.4小额信贷的信贷约束 9.5重新审视小额信贷项目 9.5.1信贷扶贫的基本假设 9.5.2忽略了什么? 9.5.3项目设计思路 9.9本章小结 10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结论 1O.2政策建议 10.3可以进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居民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09655亿元增长到183085亿元,增长了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60元增加到10493元,增加了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366元增加到3255元,增加了37.6%。此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15.2%下降到12.6%,农村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62.3%下降到57%。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各种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出现。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一互相交织、复杂多变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在各种挑战中,“三农”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人地矛盾、粮食产不足需、农民权益亟待加强保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都反映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