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立昶 |
释义 | 一、基本情况 陈立昶同志系江苏省响水县人,汉族,1956年3月出生,1977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20多年来一直坚持农业生产科研第一线,在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长期从事农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技术工作。1987年以来,先后担任场棉花研究室主任、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场副场长等职。近年任省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市科协副主席、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由于他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及农业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许多突出成绩,199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省星火计划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农业部评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江苏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并被推荐为大会主席团成员;2002年3月被确定为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02年12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6月获得江苏省首届十大创业创新人才奖;2003年11月获宿迁市科技功臣称号。 二、基本业绩 1、科研育种攀高峰。陈立昶同志作为场科研育种技术人员,在农作物育种工作中,多年如一日,以推进科研育种事业和提高广大棉农收益为己任,带领场育种技术人员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刻苦攻关,勇攀科研育种新高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棉花枯萎病在全国各个主要棉区迅速蔓延,致使大片棉田发病直至成片死苗,严重威胁着棉花生产,给广大棉农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失。陈立昶同志作为育种技术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抗病育种在国内外棉花育种领域还是一道难题。他为攻克难关,培育高产抗病棉花品种,曾带领场技术人员南下北上,向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拜师求艺;查阅大量育种资料,以前人的育种成果及成功经验,指导自己的育种攻关实践。他把育种试验田作为攻关拼搏的战场,大胆将抗病育种材料植入人工病圃进行分离培养,筛选、鉴定抗病性较好的材料,再与本场的高产品种进行反复多次广泛配组杂交,反复回交,加大变异范围。为了选准优良变异单株,育成理想的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陈立昶带领场育种技术人员不辞辛劳,坚持数年风餐露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白天在田间观察鉴定,晚上还要在室内分析比较大量的观察数据,同时还坚持每年一次到海南岛搞加代繁殖,在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加速育种进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年努力,在棉花抗病育种方面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培育出“泗棉3号”、“泗阳123”、“泗阳331”等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种,解决了新老棉区枯萎病田发病死苗的问题,这些品种1993年以后分别通过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别是“泗棉3号”集丰产、优质、抗病(虫)和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于一体,深受各地农业行政、技术部门和广大棉农的青睐。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被农业部门确定为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育种攻关试验的对照品种。在广大棉区得到迅速推广,1995年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即超过1000万亩,成为建国以来我国自己育成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亦是“九五”期间全国棉花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1996年,“泗棉3号”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联合评定为全国“八五”攻关育成的十个重大农作物特等后补助新品种之一,同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此外,作为主要完成人,还参与育成了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泗棉2号”、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的“泗豆11”等品种,参加完成的“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结果应用”一文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陈立昶同志作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农业科技骨干,主持着“陆地棉超高产育种研究”,“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选育”等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项目,他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勇于创新,力求突破,运用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手段,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需要,积极调整育种目标,把过去单纯以高产为主向优质、多抗、高产、高效并重转变,从单纯棉花高产向棉田高效及有利于提高棉花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转变,从而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如他近年主持育成的优质、高效棉花新品种“泗棉4号”在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大面积平均皮棉亩产110--130公斤,高产田块达150公斤以上,且具有结桃大、衣分高、纤维品质好、种子出苗好、适应性广的优良特性,于2000年1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通过江苏省品种认定,成为江苏、安徽两省新世纪棉花生产新的当家品种,2001年推广面积近100万亩。专家们认为:“‘泗棉4号’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有利于提高棉田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棉花企业的效益。”同时,后续品种不断涌现,现已育成的棉花新品种“泗抗1号”、“泗抗3号”。“泗优1号”等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且品质优,综合丰产性突出。尤其是“泗抗3号”丰产性更加突出,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各个试点上,籽、皮棉产量同时居第一位,而且在全国长江流域区域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棉产量均居第一位,增产幅度达20%左右,不仅比对照增产,比其它所有参试品种增产均达极显著。是突破性超高产品种,将为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陈立昶同志还善于总结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认真撰写学术论文,先后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达30余篇, 《“泗棉3号”新品种选育技术》在《棉花学报》学报上发表,《泗棉系列品种高产原因及育种策略》、《对江苏省棉花早熟育种的管见》、《江苏省棉花品种产量现状与改良途径》、《稳定和提高棉种衣分的途径》、《棉田多熟制的成因及关键技术》、《面向21世纪的江苏棉花育种展望》等论文先后在《中国棉花》、《江苏农业科学》等刊物发表,对促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棉花品种改良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良种繁育创辉煌。陈立昶同志不仅在棉花育种上成绩显著,在棉花品种的良种繁育方面同样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绩。为使育成的棉花品种在生产上长期应用,种性不退化,使育种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棉花发展,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他大胆探索,坚持把棉花育种同棉花种子繁殖工作有机结合,对原三圃制良种繁育方法进行大胆改进,经过深入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改善混合法”进行种子繁殖,繁殖的良种能够保持其优良性状在推广过程中长期稳定,1998--2000年农业部连续三年对泗阳棉花原种场繁殖的原种进行抽样,到海南进行纯度鉴定,鉴定结果该场繁殖的原种三年纯度均为100%,这在我国众多繁种单位中独树一帜,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誉。 20世纪80年代由他亲自主持繁殖的“泗棉2号”良种,保持了良种种性的长期稳定,在1982--1991年的江苏省及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中,皮棉产量连续10年第一,持续增产时间居国内自育品种之首,各项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均非常稳定,有效地解决了棉花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容易迅速退化的难题。繁殖的“泗棉3号”自1991年应用于生产以来,至今仍然性状稳定,目前仍是大面积生产上的当家品种及全国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育种攻关试验的对照品种。既促进了生产,也推动了科研工作。 陈立昶同志在担任副场长,负责全场农业生产、科研期间,在抓好良种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并在扩大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组织场科技人员研究推广以棉花间作为主要形式的立体套种技术,在同一块田里多层次、立体式利用作物生长空间,多元、多熟种植,一年四季用足时间,实现一年三种三收、四种四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不仅为本场农业职工增加了收益,也给淮北地区及其全省农业利用新技术实现农业增效起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