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婆乡 |
释义 | 彭婆乡在伊川县城东北部,西隔伊河与城关镇相对,北依龙门山、万安山同洛阳市接壤,东邻吕店乡,南连水寨乡,总面积87.84平方公里。 乡政府驻彭婆村。清乾隆十年《洛阳县志》载:商朝大夫钱铿被封彭地(今彭婆、诸葛一带),其母死后葬此,故名彭婆。1948年为第八区(区政府驻水寨村)。1951年,第八区区政府迁彭婆村。1958年,成立彭婆人民公社。1975年,划出6个行政村归水寨人民公社。1983年底改为彭婆乡。1987年,全乡辖36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312个村民小组,11407户,57011人。 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掺礓石红黏土的丘陵,适宜红薯、谷子、烟叶、花生的生长;西部为沙壤土平川,盛产小麦、玉米和水稻。曲河、穆河平行横穿乡境东西,分别于彭婆、南衙两村北部汇入伊河。 该乡石英石和石灰石储量较大,石英石含二氧化硅18%。乡办企业以石英粉加工业和石灰、水泥制品业为主。1985年,全乡有小型企业931个,总产值2461万元,1987年,全乡小型企业增至1126个,其中石英粉加工业29家,石灰、水泥制品业13家,乡办工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仅次于城关镇。 该乡水利条件较好。建国后,新修了解放渠、陆浑一干渠的支、斗渠等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了水利条件。1987年,全乡有效灌溉面积1818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7%。 建国前,粮食亩产100斤左右,建国后逐年提高。1987年,全乡有耕地70710亩,年粮食播种面积95594亩,平均亩产3.38斤,总产3238.6万斤。 据东草店附近清乾隆时修路碑记载,该乡古代有大道北通燕山,南达湖广。建国后,交通条件比较便利,焦枝铁路,洛界公路纵贯南北,彭江简易公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带动商业发展。1987年,全乡有证个体商户1032家,年经营额4191万元。 民国13年(1924年),该乡创办了公德小学、养正小学。民国28年(1939年),南衙村办起维伦中学。至1987年,全乡有中小学42所,在校学生10210人。 南衙村群众素有种菜习惯。1981年,该村恢复了种菜传统。通过实行粮菜间作,蔬菜产量连年提高。1987年,全村种菜500亩,亩产2300斤,总产115万斤,总收入35万元,成为蔬菜专业村。该村所产柿子个头大,无核籽,皮薄肉厚,含糖量高,可与新郑枣、孟津梨媲美。50年代,年产量达80多万斤。“文化大革命”中,强调以粮为纲,柿树被砍伐殆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