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炯明 |
释义 |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后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 中文名:陈炯明 别名:字竞存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海丰 出生日期:1878年 逝世日期:1933年9月22日 职业:粤系军阀,军事家,广东军政领袖 人物简介概述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粤系军阀,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段祺瑞政府。他在帮助孙中山的同时,也与孙中山对立。在粤系党政系统中拥有深广的人脉,与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姚雨平等人有袍泽之谊,后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他在二次革命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包括蒋介石。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后卒于香港。 大事记1908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 1909年创办《海丰自治报》,旋被推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翌年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参加党人刘思复等组织的支那暗杀团。 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爆发,陈任统筹部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武昌起义后,赴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建立循军,光复惠州所属各县。广东光复后任副都督、代都督、绥靖经略、护军使。二次革命中,宣布广东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南洋。 1916年在惠州附近成立了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参加护国。袁世凯死后,交出兵权,北上晋见段祺瑞、黎元洪,获“定威将军”称号。 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1917年11月任广东省长亲军司令,1917年12月任援闽粤军总司令,率亲军组成援闽粤军。 1918年1月,兼任惠潮梅军务督办,率部入闽,援闽粤军扩编为两个军后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920年8月,奉命回师广东进攻桂军,1920年10月28日,攻克广州,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19年10月任国民党广东支部长,反对孙中山北伐,鼓吹联省自治。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任陆军部长、内政部长、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因反对北伐,且以辞职相威胁,被免去内政部长、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职,保留陆军部长。 1922年6月手下将领叶举因孙中山不履行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诺言,“三响吓之”,陈炯明知道后阻止手下追孙。孙遂于17日令海军炮轰广州城。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组成东、西两路讨贼军,1924年1月16日讨贼军克广州。陈炯明通电下野,退居香港,残部退往东江一带,后经广州国民政府两次东征,被彻底消灭。 1925年10月10日,洪门团体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致公党第一届代表大会,美洲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 1933年9月22日,陈病逝于香港,翌年归葬于惠州西湖。 人物概述陈炯明生于1878年1月,卒于1933年9月。广东海丰人。光绪二十四年中秀才。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以成绩优等毕业。宣统元年被推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 武昌起义后,陈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11月19日广东光复后,任广东副都督,后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广东总绥靖经畧,后任广东护军使。1913年6月继任广东都督。7月18日宣布广东独立讨袁。后其属下师长苏慎初炮轰都督府,自立为临时都督,陈逃往香港、新加坡。1915年12月,回到东江一带,组织民军起义,翌年在惠州附近成立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袁死,黎元洪出任总统后,陈交出兵权,被授予“定威将军”称号。后到上海,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11月21日朱庆澜任陈为省长亲军司令。12月2日,孙中山任陈为“援闽”粤军总司会,经10个月奋战,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所部,占领闽西南20多个县。这时,陈炯明除整军经武外,又致力“刷新政治”,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提倡“新文化”,以响应“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传播。 1920年8月,奉孙中山之命回师广东,10月28日攻克广州。孙中山任陈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4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陈反对孙中山任职,不参加就职典礼。孙任非常大总统后,任陈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并说服陈加入国民党。孙中山致力于北伐,打倒军阀,统一全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而陈则力主“保境息民”、“联省自治”,鼓吹建立“联省自治政府”。由于这些干系,便发展成为反对孙中山北伐、统一全中国的反革命联盟。 1922年3月,孙中山决定改道北伐,大本营迁粤。4月21日,孙中山下令免去陈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三职,保留其陆军部总长一职。陈炯明离广州赴惠州。孙中山回到广州,令北伐军包括粤军第一师均由三水经清远开赴韶关一带集中。6月13日,陈炯明密下对孙中山的总攻击令。16日凌晨,围攻孙中山的总统府和住处粤秀楼,以大炮进行轰击。孙事先得到消息,登上永丰舰,率海军讨逆,并电令北伐军回师靖乱。8月9日,北伐军回师失利,孙赴上海。翌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组成东、西两路军,16日克广州。陈通电下野,退居香港。1925年2月和10月,革命军举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陈炯明军余部,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5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1933年9月22日,陈病逝于香港。1934年4月3日归葬于惠州西湖。 人物生平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 1898年,中清朝秀才; 1906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为第一届学员,同届同学中有邹鲁,教员中有朱执信、古应芬。 1908以“最优等生”成绩毕业; 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筹筑惠湖铁路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11月与丘逢甲等一起被推为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省咨议局联合大会,并当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参加倪映典广州新军起义联络工作,任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属下的编制课课长兼调度课副课长,又被确定负责率领一路选锋队进攻巡警教练公所。失败,到香港参加刘思复组织的暗杀团活动。 1911年3月参加黄花岗起义,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未中,或说临阵脱逃。10月武昌起义后,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并参与攻打惠州的战役。 广东军政府成立后,被推为副都督,不久后为代都督;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新加坡经商。期间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要求画押宣誓效忠孙逸仙个人,陈炯明未参加; 1915年,联络一批原国民党人组建中华水利促进社; 1916年,回到广东东江发动驻军和民军起义,参加讨袁斗争; 1917年,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授予其“定威将军”。参加护法运动,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建立根据地,称为“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率粤军从广西回粤,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 1922年4月,拒绝前往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后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暗中从事抵制北伐,破坏统一的行动,其部属叶举等头目于6月16日派兵包围总统府和粤秀楼,意欲把孙中山赶出广东。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 1923年,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东征军击败,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 1925年,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黄埔军官学生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陈炯明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该党首任总理,继续奔走; 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死后返葬广东惠州西湖紫薇山。 生平贡献广州新思潮陈炯明1898年考取秀才之后,对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兴趣索然,没有再循着举人、进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家乡过了几年心满意足的婚姻生活后,1906年离开家乡来到广州,入读政法学堂。 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气候已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当时的广州在两任总督陶模和岑春煊的主持下,各项新政面貌一新,新式学校开办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潮也在涌现。1908年,陈炯明以优等成绩从政法学堂毕业。在广州的两年时间里,陈炯明大开了眼界,接触到各种新思潮,而且结识了已加入同盟会的朱执信,为其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1909年,陈炯明回到家乡创办《海丰自治报》,自任主笔,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国的唯一良方。这一年,他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谘议局提出“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议草”,建议设立城镇乡地方自治研究所,专门研究城镇乡自治办法,选通晓法政人员入所研究,推动自治进行。 为加快成立国会的进程,江苏谘议局发起在上海召开16省“请愿国会代表团茶话会”。当时赴京请愿是一种非常时髦的活动,向政府表达民间的声音。陈炯明作为广东谘议局代表,赴上海参加了大会。议员们提出请愿书,希望能尽快颁布议院法和选举法,但清政府以“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途之累”为由予以拒绝。 对所谓国会本来就只持观望态度的陈炯明来说,这次大会让他更为失望。他认为,中国政治的积弊太多太深,不是一班坐谈之客在国会里高谈阔论就可以解决的。陈炯明泄气地表示:“开国会为无聊之举,不过国家处此无可如何之时,除此别无他法,随波逐流为之耳。” 但上海之行对陈炯明意义非同小可,而且对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上海期间与革命党人交往密切,并加入了同盟会。 革命同盟会秀才出身的陈炯明加入同盟会,似乎是件难以理解的事。他的政治抱负与主张流血革命的同盟会是两条路。事实上,他加入同盟会后,确有革命同志批评过他“对清廷抱有幻想,仕途奔竞”。不过,陈炯明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建设”。他与以孙中山为代表大部分同盟会员“革命至上”的心态大相迥异,不知是否是导致最终二人决裂的一个隐藏的伏笔。1909年5月,胡汉民在香港筹组同盟会南方支部,陈炯明担任实行委员。他随后还在香港成立“乐群书报社”,作为同盟会的秘密机关,他还把母亲从海丰接到了香港。陈炯明与黄兴等人先后策划过多次起义与暗杀行动,黄花岗起义遭到惨痛失败,他又于1911年成立暗杀团,策划刺杀水师提督李准、广东将军凤山行动。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广东同盟会首先在化州揭竿而起,组织民军攻城略地,并迅速蔓延至广东各地。同盟会一批党人聚集到香港,推举陈炯明为总司令,召集一万多军民,围攻惠州。在围攻的过程中,陈炯明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深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通过游说、策反的办法占领了惠州。这时候,他拥有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民军,这也是当时广东唯一一支真正从属于同盟会的军队。 广东省长辛亥革命广东光复后,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都督。二次革命时,他在广东宣布独立,失败后转赴南洋。1916年参加讨袁,成立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随后击败福建督军李厚基后占据闽南地区。1920年10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他为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部长。 经过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之后,陈炯明逐渐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也是孙中山依靠的一支主要革命武装部队。 “六·一六”兵变决裂然而,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1921年,已经有传闻说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出现不和。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时就任非常大总统不合时,而且他并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这个南方省份作为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只留陆军总长职,最终导致“六·一六”事件的发生,二人彻底决裂。 如今,关于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重大深远的“六·一六”事件发生的细节,各方说法不一。后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六·一六”事件并不是突发的,其前因后果复杂而难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而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廖仲恺,矛盾基本公开化。 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秘密报告,陈炯明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炮声四起,陈炯明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有士兵还大喊:“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禁赌在政治生涯中,陈炯明以严禁烟赌、主张地方自治而著称。从他任广东谘议局议员的诸多提案中可以大略看出,陈炯明希望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的政治主张在《建设方略》和《中国统一刍议》二书中有完整的表述。“联省自治”一直是陈炯明坚持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对章炳麟说: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 从作为议员提出禁赌议案时起,一直到后来出任广东都督及省长,陈炯明都把禁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赌博的恶习由来已久,但清政府把赌税当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才会屡禁不止。禁赌无疑要砸掉成千上万大小赌商的饭碗,要截断官府一条每年几百万两的滚滚财源,所以,从一开始陈炯明就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过,陈炯明做得非常决绝,主张以雷霆手段,定期一律禁绝,不留任何余地,才能收效。禁赌为陈炯明赢得了最初的政治声望,也可以看作是他治理地方的一个主要政绩。 1920年12月1日禁赌章程生效后,广州市面几乎没有一家赌博。为此,广州学界发起为陈炯明铸铜像,以纪念禁赌的成功。1921年广州建桥,取名陈公禁赌纪念桥,镌禁赌经过事迹于桥边石柱。可见当时陈炯明的禁赌行为深得人心。 尽管在政治上仍存有争议,但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陈炯明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作风完全不同。他不仅颇有文采,而且廉洁自持,不蓄私财,在生活方面也相当严谨,自己还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陈炯明后来避居香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还。其后,他派代表参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直至今日都是参政党之一。 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军政长官,结局如此凄惨,这是非常罕见的。 个人影响政治上,实施“联省自治”,使广东成为全国的“模范省”。建立了现代的政治机构,如: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运行有序。推行基层民主和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广东在民国期间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上,私立学校兴盛,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使之绝迹,民风大好。 出走广东后,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 农民运动1920年代初,彭湃发起了海陆丰农民运动,陈炯明最初对该运动抱持宽容与支持之态,并试图说服彭湃为其服务。1925年6月第一次东征后的黄埔军校革命军暂离开海丰,因彭湃和海陆丰农会积极参加及配合东征军,陈炯明部重占海丰后对农会进行了报复,并毁了彭家。另有观点,如殷丽萍认为陈是受当地地主豪绅压力而开始反对农民运动。 女权运动陈炯明亦对女权运动大力倡导并给予支持,主张经教育权利、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现实主义的顺序渐次达到。 家庭关系陈炯明有一个胞姊,后来出嫁于钟家。另有一弟叫「陈炯晖」,是在炯明一岁时收养来的。炯明不到三岁时,父亲陈曦庭便逝世了。六岁时,祖父陈翰香亦去世。所以虽然出生于地主书香之家,陈炯明早期的家庭经济环境,却是非常穷困的。二十一岁时,和老师的女儿黄云女士结婚,夫妻两人一生感情融洽,黄女士于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长女:陈宝瑶;次女:陈碧瑶;三女:陈瑞瑶;四女:陈淑瑶;五女:陈娓瑶; 长子:陈定夏;次子:陈定炎;三子:陈定炳。陈炯明与爱国学者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笃,把两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号。 子陈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机械工程专业出身,特拉华大学硕士,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动力/电船公司任职研发组经理,美国海岸防卫队任行政督办。亦曾在美国罗德岛大学、圣母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任教。晚年研究历史资料为父亲翻案。 身后评价陈炯明政治主张为“联省自治”制省宪,效美国宪法之联邦体制,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历史观点一直认为陈炯明的“联省自治”承认北洋政府国体的统治现状,实质仍会导致变相军阀割据。亦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联邦宪政的实践者。 主政广东期间对广东有一定的建设,其对广东的主要影响有: 政治上,反对孙文北伐主张,认为应“联省自治”,推行广东省基层自治。 建设上,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精兵简政,与民休息。 经济上,兴建公路,公家兴办实业,扶持民间企业等。 教育上,建立公、私立学校,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 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鸦片与赌博,但其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潘采夫在《陈炯明:悲伤的乌托邦 》一文做了详细介绍。 全文如下: 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课本里的陈炯明,是以一个乱臣贼子的面目出现的,作为反动孙中山的可耻下场,来教育一代代天真的小孩。无论国民党史还是共产党史,都将陈炯明描绘成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他的所谓贡献,总是被一笔草草带过。 不过,折戟沉沙铁未销,时间总能磨洗出一些真相,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的自治理想与实验,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1925年,孙中山逝世的时候,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在知己相惜的情怀之下,似诉英雄心中不平事。可以看出,在这两位大人物之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鲁迅去世的时候,徐懋庸曾写过一副对联挽鲁迅,“敌乎友乎,余惟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敌,友,知,罪,倒是这两位陈炯明与孙中山两位辛亥元勋一生关系的写照。 1933年9月,陈炯明去世之时,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自治理想 陈炯明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陈炯明出生的当天,恰逢其父陈曦庭乡试中榜的捷报亦到,父亲遂为儿子起名为陈捷。 陈炯明3岁,自幼顽劣异常,但少年时期性情大变,发奋苦学,且温文有礼,20岁的时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为一个书生。但当时的大清朝气运已尽,帝国的大厦正在倾覆之中,维新思想、革命风潮在广东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响,1906年,28岁的陈炯明到了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第一届学院,两年后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 1909年毕业以后,陈炯明任广东谘议局议员,提出了《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这些提案显示出了陈炯明深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自治”也成为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 1909年,陈炯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3月,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1913年,陈炯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陈炯明流亡到新加坡,当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他对孙中山的不从,拒绝宣誓效忠参加中华革命党。 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发动起义,参加讨袁的护法运动,任闽粤军总司令,占领了闽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在这个不大的地盘上,陈炯明开始了他自治实验,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乌托邦中的一个。 漳州新政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精神导师,就是信仰安那其主义的刘师复。安那其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 宗旨是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刘师复的描绘,和陈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在那位刘师复的影响下,陈炯明构筑了他的“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他以后的政治生涯,都是围绕这三大步骤紧密相关,他与孙中山的决裂,也源于“自治还是革命”这一路线的冲突。 在闽南二十六县这个小小的“闽南护法区”,陈炯明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了,2008年的《国家历史》杂志比较集中地整理了陈炯明的施政内容,抄录如下:他建设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第一片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还建设了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在公园的门口,竖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有、平等、互助。” 陈炯明的一个大手笔,是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做到“一乡一校”。他禁绝了私塾,设立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1920年又增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当年就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 报纸杂志也纷纷涌现,《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出现了,《闽南新报》、《闽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也先后创办,陈炯明在《闽星》发刊词里写,“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 陈炯明还大力延揽全国人才,帮他一起办教育,并在筹办大学。 192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发给华盛顿的一份报告中,称“陈氏……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和重税。”他还特别提到了漳州宽广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以及漳厦公路。 在陈炯明卓绝的努力之下,漳州成了全国的首善之区,闽南26县成为“模范小中国”,被时人誉为“闽南的苏俄”。陈炯明也声名远播,成为中国的政治明星,也成为广东百姓的翘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陈炯明才能以弱胜强,一举荡平广东全境。 广州沉浮 陈炯明走出漳州,进入广州,他的自治路线图到了第二步——“联省”,更大的蓝图已经展开,只待陈炯明大手描绘,但他遇到了孙中山。 陈炯明在全省92个县推行自治,到了1921年,全省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完成,广东省议会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陈炯明还邀请陈独秀到广东主持教育全局,创立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私立教育也大为发展。1921年,陈炯明创立中国城市史上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并设了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长。广州还开始筹办市政纪念图书馆、第一公园、公共儿童游戏场、公共体育场、美术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美术展览,安装马路电灯,还建筑了新式住宅小区。每天有上千名清道夫打扫街道,疏通沟渠,还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卫生的小册子。 广东全省总商会成立了,广东经济调查局成立,股票交易所成立。陈炯明还颁布了禁烟令,让广州数十年的烟、赌大害绝迹。 让人目不暇给的新政,让广东成为全国最开放、最民主的省份,陈炯明的治理天才,得到了全国的承认。当时的人甚至将陈独秀、胡适、陈炯明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三大领袖,陈炯明以他的健行,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化为了现实。 直到孙中山进入广东。 孙中山进广州之前,先对陈炯明承诺,“粤事由陈君主持,中山回粤不过回复前日被逐之颜面。”结果,到广州不久,孙中山就宣布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醉心于地方自治的陈炯明,遇上了最顽强也最偏执的职业革命家,崇尚改良的士绅,遇上了暴力革命的鼻祖,安于一方的广东百姓又开始被折腾。 孙陈决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孙主张集权,要武力北伐,统一中国,而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来谋求统一。这个矛盾无法调和,于是重重疑案产生,陈炯明的战友邓铿之死,成为第一个疑案,历史学家汪荣祖认定,邓铿是被孙中山谋害。而陈炯明的造反,也是因为孙中山欲除掉陈炯明。 最大的谜案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这个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现,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实际上粤军只虚开了三炮吓唬守军,而且事前通知了孙中山离开,反倒孙中山以海军大炮向广州城内乱轰,炸死无辜平民过百。 后来,孙中山贿赂地方军阀攻打广州,陈炯明避战而走。从此,按照学者叶曙明新著《中国1927——谁主沉浮》中记载,广州百姓因军阀驻军,被盘剥重税,并因罢市抗议被火烧商埠,大批商人被屠杀,孙中山治下的广州,竟然百姓哀号,遭到全国舆论的讨伐。 历史的真相往往令人唏嘘,再回首,云遮断归途,这才一百年的功夫,已经有太多的历史被遮蔽,被歪曲,多少杰出的人物被忽略,被遗忘,被丑化。历史总是对失败者过分刻薄,人民总是忘记对自己最好的人,而品德较高的人往往成为失败者。逢此遭遇者,千古以下,又岂独陈炯明一个人呢。 陈炯明颇有诗才,他曾写过一首白话诗,至今读之,依然心潮澎湃,拍案再三:“地中海的风浪平了,大西洋的风浪又起,起时无数平民哭声高,落时几个帝王卷入波涛去。这场祸水,正惊魂甫定了,谁知道汪汪的太平洋,耐不住波平如砥,东边的大陆,中间的岛国,望着潮头,说是早晚必至……”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