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判断理性批判
释义

I.康德论述美学与目的论的著作。初版于1790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阐述了主体的先验的自由。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分三大部分:导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以及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在“导论”里,康德对他的“批判哲学”作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从而指明了《判断力批判》在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他认为自然的感性领域与自由的超感性领域之间,存在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分割出两个世界。康德认为,判断力就是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中介,它给我们提供的“目的”概念,使得从自然的必然性过渡到自由成为可能。

在“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分析了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来看,那规定审美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来看,美不依赖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普遍的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从关系来看,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成,当它被感知时并不想到任何目的。从样式来看,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作是产生愉快的必然的对象,这种必然性不是来自概念,而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分析了美(即优美)之后,接着分析壮美(即崇高)。康德说,“壮美感动着人,优美摄引着人”。美与崇高的区别在于,美是与有限的对象相关联,美的东西是有确定的界限的,而崇高则是由那种没有确定界限的和无形式的东西产生的。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理性的内在活动,理性的本性就是要追求那无条件的整体。在崇高感中显示出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体现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尊严。它不同于美的事物给人带来的愉快。康德把审美判断视为在客体的感性表象形式中显示出主体的主观的合目的性,以此克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在“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中,康德讨论了动植物有机体的合目的性问题,并进而论述了整个自然界的目的论。在他看来,审美判断只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自然界的存在本身具有客观的目的。康德认为,这种有机体的自然的目的的概念,给自然科学提供了目的论的基础,是对单纯的机械力学规律的补充和提高,从这种先验的目的论立场出发,就可以克服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康德的目的论是要论证整个自然界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人” 。但他所说的“人”,是一种道德的实体,他是要论述自然与人的统一,这是《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旨。自然界的目的是人的生成,而人是在审美活动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