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欧洲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分析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薛彦平 著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9787500475040出版时间:2009-03-01版 次:1页 数:260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行业经济 内容简介工业革命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它代表着工业技术创新活动在质上的一种飞跃,从欧洲工业创新历史看,工业革命带有一定的“突发性”,而工业技术创新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活动。欧洲国家的工业创新经验表明,国家干预是工业化进程的一种重要选择,但国家干预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国家干预不仅不能够激发工业创新精神,反而会抵制企业和社会创新活动。欧洲200多年的工业创新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创新始终存在,但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因素,它需要制度与政策创新的配合,与技术相比,制度、法律和政策则相对稳定。技术创新与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成果必须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才能够迅地扩散到整个经济和社会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和政策创新能发挥决定性作用。欧盟和美国的创新文化及创新模式是不同的。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创新政策由联邦政府制定,作为联邦制国家,创新政策的实施没有那么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欧盟的情况则不同,欧盟是一个由文化观念不同的国家组成的邦联,在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利益冲突是始终存在的。 作者简介薛彦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欧洲经济问题研究。 1992—199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和高级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2 2005年曾在美国纽约担任财经记者:2007年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完成了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欧洲货币市场的理论与机制》、《美国的新欧洲政策》、《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性质与特点》、《欧洲一体化与欧美贸易摩擦》、《欧洲新经济建设与旧体制改革》、《欧洲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政策》、《欧盟创新模式的多样性与同一性》、《欧盟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等。 在美国纽约任财经记者期间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中美经贸关系的特点和前景》、《美国经济为何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快车道但隐患犹存》、《美国就业数据为何令人费解》、《美联储告别降息时代》、《美国银行业重组变化》、《美国证券监管部门面临新挑战》、《美国共同基金治理能否见效》、《中国企业在美融资遭遇误区》等。 目录前言 一关于工业化与工业创新的思考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欧洲工业创新的历史与当代环境 第一章 欧洲工业创新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欧洲早期工业创新的特点 第二节 欧洲早期工业化中的体制与政策创新 第三节 欧洲工业创新活动的制度化 第二章 欧洲当代工业创新环境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工业创新 第二节 欧洲在当代工业创新中的地位 第三节 欧洲工业创新政策的调整 第二篇 欧盟工业创新政策分析 第三章 欧盟工业一科技创新政策 第一节 欧盟工业创新的科技环境 第二节 欧盟工业一科技创新政策 第三节 欧盟知识创新政策 第四章 欧盟中小企业创新政策 第一节 欧盟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分析 第二节 欧盟中小企业创新政策 第三节 欧盟中小企业创新政策评析 第五章 欧盟资本市场创新政策 第一节 欧洲资本市场与工业创新 第二节 欧洲资本市场创新政策 第三节 欧盟金融机构与工业创新 第三篇 欧盟成员国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分析 第六章 英国和爱尔兰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一节 英国工业创新环境分析 第二节 英国工业创新政策分析 第三节 爱尔兰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七章 法国、德国等国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一节 法国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分析 第二节 德国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分析 第三节 奥地利工业创新政策 第八章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一节 意大利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二节 西班牙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三节 比利时工业创新环境与政策 第九章 北欧国家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一节 芬兰的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二节 瑞典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三节 丹麦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四篇 工业创新的国际比较 第十章 欧洲工业创新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欧洲国家创新能力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工业创新体制与政策 第三节 欧盟与美国工业创新比较 第十一章 欧洲工业创新经验与中国 第一节 欧洲工业创新模式 第二节 中欧工业发展进程比较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业创新体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人类从此告别了农业社会,开始步入了一个由“声、光、电、化”主导的神奇时代。从英国工业革命算起来,工业技术创新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工业创新的前一阶段,人们的目光主要聚焦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技术创新和能够推动技术创新的体制创新上,至少在工业革命发生后的3/4的时间里,工业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政治家追求的是工业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企业家追求的是工业技术创新带来的丰厚利润、消费者追求的是工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颖的物质享受,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始变得困惑:为什么人类不能在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呢? 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和思考后,发达工业国家开始逐步认识到,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均衡是何等的脆弱,它们开始努力通过创新思维来寻找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新的均衡点——尽管这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化主要发生在欧洲国家、美国、日本,以及苏联等少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然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即那些渴望通过工业化摆脱落后处境的国家,工业发展仍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