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家湾村 |
释义 | “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山城区鹿楼乡陈家湾村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发源于陈家湾的陈式通背拳与温县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齐名,六百年来,习武之风沿袭至今,其民间武术队更是名震四方,武林中人常来这里观摩、切磋。 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御驾北征蒙古,一个带兵的武官在行军途中解甲落户在鹤壁的一个小山村,在这里耕读传家、养育子孙,此人名叫陈管三,后来随着家族兴盛,此地便称为“陈家湾”。 武术之乡六百年现状日前来到陈家湾村,对陈家湾的传统武术及制粉业的起源进行了实地采访。 北征武士落户鹤壁 后世子孙已过万人,据清光绪十年编印的《陈氏家谱》记载:“始祖讳管三,祖籍浙江宁波府北关,明永乐年间随贡帝征北至此……” 今天的陈家湾是个城中村,古老的汤河穿村而过,世代养育着这里的百姓。陈家湾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现有1400余户人家,其中陈管三的后人占99%以上,大家都知晓始祖陈管三来鹤壁前后的一些情况。 历史介绍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的军事行动。朱元璋晚年时,太子朱标和朱棣的两个哥哥先后去世,因此朱棣在军事实力和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死后,朱棣的侄子继位,即建文帝。由于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朱棣于是发动靖难之役,由北京起兵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朱棣当上皇帝后不久,为解除北方军事势力对明朝的威胁,屡次御驾北征。当年陈管三作为北征部队的一名武官,随朱棣北上征讨。 北方平定后,陈管三随军返乡经过鹤壁时留了下来,在陈家湾村开荒耕种,开办粉坊,教授武艺。后来,陈管三娶妻生子,由于他身怀武艺,而且在家乡浙江时擅长制粉,便将制粉技术和一身的武艺传授给后人,从此,陈家湾的武术以及凉粉、豆腐逐渐远近闻名,至今不衰。 近代情况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鹤壁市民必须凭票才能买到陈家湾的豆腐、粉条和粉皮,陈家湾的民间武术队也曾多次代表鹤壁到各地参加表演和比赛,屡获殊荣。 今年77岁的陈兴灿是陈管三的第十六世孙,他曾主持了1997年《陈氏家谱》的编纂。据陈兴灿介绍,始祖陈管三落户鹤壁600年来,陈氏后世子孙已过万人,现在生活在陈家湾村的6000余村民中,大部分都是陈氏后代。 陈氏制粉六百余年 祖业传承遭遇危机起源相传,陈管三来到鹤壁之前,当地人尚不知粉条、豆腐为何物。村民告诉记者,陈管三懂得制粉技术,定居陈家湾后,开荒之余他办起了粉坊,陈家湾及周边的百姓才开始吃上凉粉、粉条、粉皮和豆腐。 村民说,当年随明军北征时留在鹤壁定居的还有陈管三的一位表兄弟,最初陈管三选择的定居地是今天的鹿楼乡张庄村,在陈家湾定居的则是他的表兄弟。他们住下来不久,陈管三发现张庄山地较多,水源不足,不适合开办粉坊,而他的表兄弟当兵前是个石匠,陈家湾则缺少石料。于是,两人商议后互换了定居地。 汤河两岸盛产绿豆、黄豆、玉米、谷子和红薯,又有充足的水源,对开办粉坊非常有利,陈管三很快便在当地办起了一家粉坊,从此制粉业在陈家湾世代相传,至今仍然在生产粉条、粉皮和豆腐。陈家湾的豆腐、粉条和粉皮由于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在鹤壁建市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府统购统销的商品之一,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陈家湾传统的制粉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粉坊倒闭,目前村里只有少数人仍在延续着这份祖业。 现状简述“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办粉坊,从我记事起就跟着家人四处卖凉粉、粉皮。”今年78岁的陈买群说,很小的时候他就把方圆百里的地方都跑遍了。当年到外地卖粉全靠肩挑或者牲口驮,不管走到哪里,一说是陈家湾的粉,人人都信得过。从前由于家家户户办粉坊,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和废浆,因而家家户户都养猪。陈买群说,现在不同了,挣钱的门路多了,祖传下来的制粉手艺日渐荒废,现在经营粉坊的已经屈指可数。 记者在村民陈兴亮的粉坊里看到了十几口大缸,其中两口大缸里浸泡着绿豆,旁边还有一台电磨。今年73岁的陈兴亮说,他们家祖祖辈辈经营粉坊,陈家湾的粉坊名声在外,可如今经营粉坊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家生产的粉皮用不着到外面推销,全靠顾客上门购买,逢年过节时还供不应求。陈兴亮现在和儿子一起经营粉坊,他打算把粉坊一直办下去。 尚武之风历久弥坚 武术之乡名不虚传尚武之风浓厚陈家湾人依靠粉坊起家,但他们更愿意以“武术世家”自称。说到陈家湾的武术,村民用一句老话进行了概括:“上至八十三,下至刚会站,都学陈管三。”说的就是陈家湾人的尚武之风。 武学状况记者在村里采访时,看到四五个大人正带领一群孩子在陈氏祠堂前的空地上操练武术。据村民介绍,村里常年开办武术学校,免费教授武术,大家都很愿意学,有学太极拳、九节鞭、流星锤的,有学杨家枪、罗家枪、秦琼锏的,也有学马武双刀和关公大刀的。村民说,相比之下,村里人对陈式通背拳更有兴趣,就像温县陈家沟人喜爱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陈式太极拳一样。 陈式通背拳是历代陈家湾人根据传统套路不断探索、创新,自成一体的一套独特的武术套路。今年67岁的陈秉义几十年来一直在村里义务担任武术教练,他告诉记者,传统的通背拳虽然刚劲有力,但舒展不足,且套路生硬,动作不连贯,应变也不够灵活,陈式通背拳摈弃了这些弊端,使拳法变得舒展大方,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套路更为系统化、规范化和整体化,这样一来,大家学起来更容易。 经历陈秉义说,陈家湾人数百年来崇尚习武,一方面是因为始祖陈管三是武士出身,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祖祖辈辈开办粉坊有关。陈家湾人历代靠制粉为生,外出卖粉常常要往返数百里路程,遇上兵荒马乱或自然灾害的年景,路上常有土匪出没,村民经常遭遇袭击。据说在1888年,村里一对父子赶着一头骡子和一头驴到宜沟卖粉,走到鹿楼乡后营村附近时遇到30多个土匪打劫,父子二人虽说练就了一身功夫,无奈对方人多势众,只好丢下牲口逃跑,被土匪追打时还都受了重伤,其中一人被土匪砍掉了一只胳膊,牲口和货物全部被抢。此外,从前村里有很多人靠经营粉坊发了家,有些土匪甚至明目张胆进村抢劫。所以,为了防匪自卫,陈家湾人从小就开始习武,渐渐形成了人人习武的风气,进而远近闻名,此后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说是陈家湾人,便不再受他人欺负,就连外村人出门时也总爱谎称自己是陈家湾人。 祖训关于习武,陈管三给后人留下一条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现在看来,这条祖训在陈家湾已经不再适用了。陈秉义说,从前练武主要是为了自卫,现在练武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主要是用来健身的,所以现在他们村的武术学校,学员不分男女,也不分本族外姓,只要爱好武术,随时可以学习。 名传千里陈家湾人世代习武,为陈家湾赢得了“武术之乡”的称号。村民告诉记者,鹤壁建市后,陈家湾民间武术队曾多次代表鹤壁到外地表演和比赛,这些年也常有武林人士来村里观摩学习陈式通背拳,切磋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小子》筹拍期间,剧组人员还专程到陈家湾挑选武术演员,他们观看了陈家湾人的武术表演后赞不绝口。67岁的陈秉义老人由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成绩突出,1984年曾获得“河南省武术发掘贡献奖”。 云南省宣威市田坝镇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田坝镇阿迤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镇边,距离村委会3 公里,距离镇13.5公里,国土面积0.63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3 ℃,年降水量95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255亩,其中人均耕地1.04亩;有林地24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户,有乡村人口252人,其中农业人口246人,劳动力14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0人。全村经济总收入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7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万元;畜牧业收入9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1头,肉牛1头);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工资性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人,在省内务工17人。 基础设施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有4.5户饮用井水,有2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6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其他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5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2辆。 有1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云南省宣威市龙场镇 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 龙场镇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龙场镇北 边,距离 联峰村委会 1公里,距离 龙场镇13 公里,不是联峰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2.0743 平方公里,海拔2040 米,年平均气温12.3 ℃,年降水量965 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有耕地602 亩,其中人均耕地 1.71亩;有林地1681 亩。全村辖 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5 户,有乡村人口353 人,其中农业人口352 人,劳动力 2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6 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2.6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一、二产 业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9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9.53万元,占总收入的 27.21%;畜牧业收入72.02万元,占总收入的 39.5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33 头,肉牛1 头,肉羊 13头);渔业收入0 万元,占总收入的0 %;林业收入0.74万元,占总收入的0.4%;第二、三产业收入 54.68万元,占总收入的30.09%;工资性收入4.11万元,占总收入的 2.25%。农民人均纯收入2722.6元,农民收入以一、二产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88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34人(占劳动力的16.42 %),在省内务工32人,到省外务工 2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 、通路 、通电 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96户通自来水,有0 户饮用井水,有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0%)。有96户通电,有47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5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49.5 %和60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7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3 户(分别占总数的82.11 %和76.84 %)。 该村到龙场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弹石路或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 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 2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 户;建有小水窖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 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5.62 亩,有效灌溉率为10.09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3.2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94 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0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1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4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普立乡鹤谷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3.5 公里,距离乡政府21.5公里,国土面积0.86平方公里,海拔148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生姜等农作物。有耕地157.48亩,其中人均耕地0.65亩;有林地526.3亩。全村有农户58户,有乡村人口242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人,劳动力1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55%;畜牧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2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23头,肉牛4头;林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2.5%;工资性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7.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5人(占劳动力的38%),在省内务工61人,到省外务工4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56户饮用井水,有5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3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户(分别占总数的50%和5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不通路;进村道路为其他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5公里。 全村建有小水窖56口。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有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阿都乡梨树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阿都乡西 边,距离梨树村委会0.5公里,距离阿都乡政府0.5公里,(是梨树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0.52平方公里,海拔 1650米,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水量975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327.04亩,其中人均耕地2.07亩;有林地327.04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户,有乡村人口158人,其中农业人口158人,劳动力7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8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30%;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 3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6头,肉牛2头,肉羊14头);林业收入0.9万元,占总收入的2。8 %;第二、三产业收入6.1万元,占总收入的 18%;工资性收入4.1万元,占总收入的 12%。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元,农民收入种植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10%),在省内务工17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0户通自来水。有40户通电,有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28 %和60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户(分别占总数的28 %和16 %)。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3 辆。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3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武术之乡六百年现状日前来到陈家湾村,对陈家湾的传统武术及制粉业的起源进行了实地采访。 北征武士落户鹤壁 后世子孙已过万人,据清光绪十年编印的《陈氏家谱》记载:“始祖讳管三,祖籍浙江宁波府北关,明永乐年间随贡帝征北至此……” 今天的陈家湾是个城中村,古老的汤河穿村而过,世代养育着这里的百姓。陈家湾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现有1400余户人家,其中陈管三的后人占99%以上,大家都知晓始祖陈管三来鹤壁前后的一些情况。 历史介绍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的军事行动。朱元璋晚年时,太子朱标和朱棣的两个哥哥先后去世,因此朱棣在军事实力和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死后,朱棣的侄子继位,即建文帝。由于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朱棣于是发动靖难之役,由北京起兵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朱棣当上皇帝后不久,为解除北方军事势力对明朝的威胁,屡次御驾北征。当年陈管三作为北征部队的一名武官,随朱棣北上征讨。 北方平定后,陈管三随军返乡经过鹤壁时留了下来,在陈家湾村开荒耕种,开办粉坊,教授武艺。后来,陈管三娶妻生子,由于他身怀武艺,而且在家乡浙江时擅长制粉,便将制粉技术和一身的武艺传授给后人,从此,陈家湾的武术以及凉粉、豆腐逐渐远近闻名,至今不衰。 近代情况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鹤壁市民必须凭票才能买到陈家湾的豆腐、粉条和粉皮,陈家湾的民间武术队也曾多次代表鹤壁到各地参加表演和比赛,屡获殊荣。 今年77岁的陈兴灿是陈管三的第十六世孙,他曾主持了1997年《陈氏家谱》的编纂。据陈兴灿介绍,始祖陈管三落户鹤壁600年来,陈氏后世子孙已过万人,现在生活在陈家湾村的6000余村民中,大部分都是陈氏后代。 陈氏制粉六百余年 祖业传承遭遇危机起源相传,陈管三来到鹤壁之前,当地人尚不知粉条、豆腐为何物。村民告诉记者,陈管三懂得制粉技术,定居陈家湾后,开荒之余他办起了粉坊,陈家湾及周边的百姓才开始吃上凉粉、粉条、粉皮和豆腐。 村民说,当年随明军北征时留在鹤壁定居的还有陈管三的一位表兄弟,最初陈管三选择的定居地是今天的鹿楼乡张庄村,在陈家湾定居的则是他的表兄弟。他们住下来不久,陈管三发现张庄山地较多,水源不足,不适合开办粉坊,而他的表兄弟当兵前是个石匠,陈家湾则缺少石料。于是,两人商议后互换了定居地。 汤河两岸盛产绿豆、黄豆、玉米、谷子和红薯,又有充足的水源,对开办粉坊非常有利,陈管三很快便在当地办起了一家粉坊,从此制粉业在陈家湾世代相传,至今仍然在生产粉条、粉皮和豆腐。陈家湾的豆腐、粉条和粉皮由于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在鹤壁建市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府统购统销的商品之一,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陈家湾传统的制粉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粉坊倒闭,目前村里只有少数人仍在延续着这份祖业。 现状简述“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办粉坊,从我记事起就跟着家人四处卖凉粉、粉皮。”今年78岁的陈买群说,很小的时候他就把方圆百里的地方都跑遍了。当年到外地卖粉全靠肩挑或者牲口驮,不管走到哪里,一说是陈家湾的粉,人人都信得过。从前由于家家户户办粉坊,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和废浆,因而家家户户都养猪。陈买群说,现在不同了,挣钱的门路多了,祖传下来的制粉手艺日渐荒废,现在经营粉坊的已经屈指可数。 记者在村民陈兴亮的粉坊里看到了十几口大缸,其中两口大缸里浸泡着绿豆,旁边还有一台电磨。今年73岁的陈兴亮说,他们家祖祖辈辈经营粉坊,陈家湾的粉坊名声在外,可如今经营粉坊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家生产的粉皮用不着到外面推销,全靠顾客上门购买,逢年过节时还供不应求。陈兴亮现在和儿子一起经营粉坊,他打算把粉坊一直办下去。 尚武之风历久弥坚 武术之乡名不虚传尚武之风浓厚陈家湾人依靠粉坊起家,但他们更愿意以“武术世家”自称。说到陈家湾的武术,村民用一句老话进行了概括:“上至八十三,下至刚会站,都学陈管三。”说的就是陈家湾人的尚武之风。 武学状况记者在村里采访时,看到四五个大人正带领一群孩子在陈氏祠堂前的空地上操练武术。据村民介绍,村里常年开办武术学校,免费教授武术,大家都很愿意学,有学太极拳、九节鞭、流星锤的,有学杨家枪、罗家枪、秦琼锏的,也有学马武双刀和关公大刀的。村民说,相比之下,村里人对陈式通背拳更有兴趣,就像温县陈家沟人喜爱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陈式太极拳一样。 陈式通背拳是历代陈家湾人根据传统套路不断探索、创新,自成一体的一套独特的武术套路。今年67岁的陈秉义几十年来一直在村里义务担任武术教练,他告诉记者,传统的通背拳虽然刚劲有力,但舒展不足,且套路生硬,动作不连贯,应变也不够灵活,陈式通背拳摈弃了这些弊端,使拳法变得舒展大方,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套路更为系统化、规范化和整体化,这样一来,大家学起来更容易。 经历陈秉义说,陈家湾人数百年来崇尚习武,一方面是因为始祖陈管三是武士出身,更主要的是与他们祖祖辈辈开办粉坊有关。陈家湾人历代靠制粉为生,外出卖粉常常要往返数百里路程,遇上兵荒马乱或自然灾害的年景,路上常有土匪出没,村民经常遭遇袭击。据说在1888年,村里一对父子赶着一头骡子和一头驴到宜沟卖粉,走到鹿楼乡后营村附近时遇到30多个土匪打劫,父子二人虽说练就了一身功夫,无奈对方人多势众,只好丢下牲口逃跑,被土匪追打时还都受了重伤,其中一人被土匪砍掉了一只胳膊,牲口和货物全部被抢。此外,从前村里有很多人靠经营粉坊发了家,有些土匪甚至明目张胆进村抢劫。所以,为了防匪自卫,陈家湾人从小就开始习武,渐渐形成了人人习武的风气,进而远近闻名,此后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说是陈家湾人,便不再受他人欺负,就连外村人出门时也总爱谎称自己是陈家湾人。 祖训关于习武,陈管三给后人留下一条祖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现在看来,这条祖训在陈家湾已经不再适用了。陈秉义说,从前练武主要是为了自卫,现在练武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主要是用来健身的,所以现在他们村的武术学校,学员不分男女,也不分本族外姓,只要爱好武术,随时可以学习。 名传千里陈家湾人世代习武,为陈家湾赢得了“武术之乡”的称号。村民告诉记者,鹤壁建市后,陈家湾民间武术队曾多次代表鹤壁到外地表演和比赛,这些年也常有武林人士来村里观摩学习陈式通背拳,切磋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小子》筹拍期间,剧组人员还专程到陈家湾挑选武术演员,他们观看了陈家湾人的武术表演后赞不绝口。67岁的陈秉义老人由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成绩突出,1984年曾获得“河南省武术发掘贡献奖”。 云南省宣威市田坝镇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田坝镇阿迤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镇边,距离村委会3 公里,距离镇13.5公里,国土面积0.63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3 ℃,年降水量95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255亩,其中人均耕地1.04亩;有林地24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户,有乡村人口252人,其中农业人口246人,劳动力14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0人。全村经济总收入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7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万元;畜牧业收入9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1头,肉牛1头);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工资性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人,在省内务工17人。 基础设施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有4.5户饮用井水,有2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6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其他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5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2辆。 有1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云南省宣威市龙场镇 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 龙场镇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龙场镇北 边,距离 联峰村委会 1公里,距离 龙场镇13 公里,不是联峰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2.0743 平方公里,海拔2040 米,年平均气温12.3 ℃,年降水量965 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有耕地602 亩,其中人均耕地 1.71亩;有林地1681 亩。全村辖 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5 户,有乡村人口353 人,其中农业人口352 人,劳动力 2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6 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2.6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一、二产 业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9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9.53万元,占总收入的 27.21%;畜牧业收入72.02万元,占总收入的 39.5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33 头,肉牛1 头,肉羊 13头);渔业收入0 万元,占总收入的0 %;林业收入0.74万元,占总收入的0.4%;第二、三产业收入 54.68万元,占总收入的30.09%;工资性收入4.11万元,占总收入的 2.25%。农民人均纯收入2722.6元,农民收入以一、二产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88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34人(占劳动力的16.42 %),在省内务工32人,到省外务工 2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 、通路 、通电 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96户通自来水,有0 户饮用井水,有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0%)。有96户通电,有47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5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49.5 %和60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7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3 户(分别占总数的82.11 %和76.84 %)。 该村到龙场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弹石路或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 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 2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 户;建有小水窖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 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5.62 亩,有效灌溉率为10.09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3.2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94 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0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1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4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普立乡鹤谷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3.5 公里,距离乡政府21.5公里,国土面积0.86平方公里,海拔148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生姜等农作物。有耕地157.48亩,其中人均耕地0.65亩;有林地526.3亩。全村有农户58户,有乡村人口242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人,劳动力1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55%;畜牧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2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23头,肉牛4头;林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2.5%;工资性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7.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5人(占劳动力的38%),在省内务工61人,到省外务工4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56户饮用井水,有5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3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户(分别占总数的50%和5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不通路;进村道路为其他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5公里。 全村建有小水窖56口。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有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陈家湾村村情概况陈家湾村隶属于阿都乡梨树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阿都乡西 边,距离梨树村委会0.5公里,距离阿都乡政府0.5公里,(是梨树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0.52平方公里,海拔 1650米,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水量975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327.04亩,其中人均耕地2.07亩;有林地327.04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户,有乡村人口158人,其中农业人口158人,劳动力7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8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30%;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 3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6头,肉牛2头,肉羊14头);林业收入0.9万元,占总收入的2。8 %;第二、三产业收入6.1万元,占总收入的 18%;工资性收入4.1万元,占总收入的 12%。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元,农民收入种植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10%),在省内务工17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0户通自来水。有40户通电,有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28 %和60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户(分别占总数的28 %和16 %)。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3 辆。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3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