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华莉 |
释义 | 简历 陈华莉 1976年生,湖北宜昌人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北京 展览 2010年 “双重语境”展;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2009年 第五届宋庄艺术节·宋庄艺术群落展,北京万盛美术馆 2008年 “她们!她们”当代女性艺术作品展,北京原创博展中心 2008年 “生活在宋庄·女性版”田野调查展,北京宋庄美术馆 2008年 “一·一”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彼岸画廊 2008年 “形色各异”女艺术家第二回展,北京中坝河艺术中心 2006年 “13个同学”展,湖北美院美术馆 2005年 “热卖现场”艺术作品展,宜昌世纪欧洲城 2004年 “走出幻想”抽象展,湖北美院美术馆 物观·观物 ——燕子作品个案分析 很多人第一眼见到燕子,觉得她是个开朗快乐的小女人,时尚而物质,个性而罗曼蒂克;其实不然,接触时间长了才发现她内心更多的是悲观、敏感和细腻,这种双重性格中它更倾向于后者。她时常为一段记忆或情感而感伤流泪,对生命情感与对物的冲动表现出心灵的摇摆与失落。这也是七十年代青年的内心写照,与物质现实的感应和对精神的朴素的向往,这样的双重性格是燕子个人特殊的内心成长经历和时代浸染形成的。燕子作品中表现出对物这个永恒体的当代化思考和体验,具有时代“颗粒”的人生观。燕子“颗粒”系列作品对生命的物观,我更喜欢理解为燕子通过个人内心的碎片对于永恒物观的异延,而非个人私密的小情节。作者冥想着当下人与当下物的关系,透过“颗粒”隐藏着对记忆的凝固和偏执的感伤。 燕子的《颗粒》系列作品中对于作品名称“颗粒”的理解与物有着一致的感觉,同时有着双重的意思,颗粒即人与物的寓体,“颗粒”正常解释的本身就是一种微小和弱势的感伤特性。燕子作品中的图式如我们儿时看图说话,摆事实讲道理,一物一人或一人一景,将画面切分为二,在作品中燕子特殊地放大了物的比例,缩小了人的尺度,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让我们对于人与物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画面的人、物构成,限于两个画面,也是一种有意思的尝试,我设想了若画面正常一幅画一个图或一幅画多个图,都达不到这样的物化关系,这种人的生活碎片与物的“生硬”对照,将两者似乎没有关系的事物产生了异样的关系,应证着这样的一个哲理:世界上很多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关系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是作品的关键的价值支点,同时也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物,这种关系自动突显的感觉,需与观众共鸣得到,交给观众感应,也与观众产生了静态的互动,这就是作品想达到的效果。对照图式及色彩的朴素(画面仅黑白灰的三色运用)语言,透析着画面中作品的非修饰、自然的潜在力量,更是作者“观物”心境的表达。 燕子作品目前大致选择了三个系列: 人——稚气儿童、时尚的女性、幸福的老人和他们有异味的生活片段;物——象征男性力量的物(如钳具、刀具)、朴素自然的物(如桶、筐、鞋、油灯)和女性时尚消费品(如咖啡机、化妆品、围巾)。这些人、物的选择和对照有一种快照截取的凝固,有一种生命追忆,宿命轮回和对浮华背后自然原始动力带给我们感伤的思考,这是燕子的作品呈现的感觉,也是她对整个人的思考:人最终都会走向物化,面对物化的态度与人生观更是重要。对于这个思考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放弃脚步,除了世界各类宗教都谈到拯救精神物化的问题,各时代思想家也对物的关注与文化针对性不同:庄子“齐物论”、佛教的“格物”、马克思的“唯物”、存在主义的物和东方的物派……物观不同与东西方差异有关,更与“此时”存在有关,这也是艺术家应该探索的问题,燕子作品刚开始涉及这类问题,对于人、物的选择和它们关系呈现感觉仍需发现和敏锐,这也是我们对她的作品的期待。 张海涛 2008年3月8日于通州宋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