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 王一涛 著 丛 书 名:教育研究丛书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2178 出版时间:2008-06-01 版 次:1页 数:28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教育与考试 > 特殊教育

内容简介

根据社会学的划分,在当前我国的十大社会阶层中,农民(包括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处于社会的较低层。在这种社会分层格局下,农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子弟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社会阶层的转换,一个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职业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社会学都对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机制给出了充分解释,M.卡诺依甚至认为“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存在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之中”。农民们当然不知道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解释体系,他们也不知道诸如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或文凭理论等名称,但是,他们会以自己的逻辑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并按这些道理行事。

在城乡社会二元分割的基本格局下,农村孩子要克服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困难才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之大意味着城乡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模式,这决定了城乡儿童之间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当大部分农村孩子仍在钓鱼、放牛或与同伴的嬉戏打闹中度过自己童年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已经在享受电脑、网络等信息社会的成果并开始学习钢琴和少儿英语了。其次,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的基础教育现正处于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困境之中,经费短缺、教师年龄老化、精英教师流失等诸多困难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似乎越来越大,这导致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流动越来越难。最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也给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带来了新的困难。大学收费高昂,远远超过很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急剧增加,使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都非常缺乏的农民子弟在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此便引出了本书的主题和线索:实现社会流动在农民对教育的期望中具有什么地位?实现社会流动在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农民子弟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就是本研究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书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田野调查是社会人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社会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研究的主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而主要是在于人类学家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即基于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本书作者曾经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大别山区支教,对我国农村教育作了参与式的观察。支教结束后的四年内,作者又对拟进行重点个案分析的学校和村庄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田野调查,这些观察和调查构成了本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书不吝笔墨对一个村庄的农民生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农民生活的描述为本书提供了思考和写作的背景。农民的生活,确切地说,农民的经济生活,是农民一切教育决策的基础。要理解农民的教育需求和他们所做出的一切教育决策,就需要从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去寻找原因,不对农民的生活进行详尽的考察,对于理解农民的教育决策而言是不完整的。

本书详细考察了农民的教育期望和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这两者分别与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相关。为了能够成功地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农民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了严格要求。农民的教育需求是强化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应试教育的重要力量。作者也将农民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思想家们对教育的阐述作了比较,教育思想家们对教育抱有十分超脱的认识,而农民对教育的态度是十分功利的,他们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决策表现出了浓厚的“经济人”特征。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农民的教育需求紧密相关。在当前的考试评价机制下,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前进距离以及他们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所以,学校为了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只能将应试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教育系统中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也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来对学校进行衡量的,这也加强了学校的应试倾向。

本书重点分析了农民子弟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流动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即文化资本的缺乏、农村教育的衰敝、农民家庭对教育开支的负担水平和高考中的“分数面前不平等”。在剖析这些困难和障碍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阻碍农民子弟通过教育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中,首要关注点要放在贫困家庭对义务教育的支付能力问题上。国家有必要保证每一个贫困孩子不因为家庭贫困而被剥夺义务教育的机会。除此之外,还要继续保证考入重点院校的农村学生不因为经济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鉴于师资因素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城乡之间师资的巨大差异,要把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师资因素的解决有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教师待遇问题。只有有效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任教,才可以有效阻止农村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农村教师待遇的提高有赖于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二是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在优秀教师很难引进、农村已有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健全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一涛,男,1977年生,山东即墨人。2000年于中国海洋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0年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大别山区支教。200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在《青年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社会学和教育学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教育研究

1.2.2 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研究

1.2.3 教育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1.2.4 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1.2.5 文献聚焦和研究的可能创新空间

1.3 研究方法和过程

1.3.1 现场的进入

1.3.2 资料收集方法

1.3.3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1.3.4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研究方法的兼容性

1.4 研究的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基本框架

第2章 社会流动视野中的农民生活

2.1 研究单位的选择

2.2 农民的收入

2.2.1 农村内部的分层标准

2.2.2 贫困户

2.2.3 中等收入户

2.2.4 富裕户

2.3 农民的消费

第3章 社会流动与农民的教育需求

3.1 调查的过程及研究单位的选取

3.2 农民对子女学习的期望

3.2.1 若干个案

3.2.2 对个案的解释:通过教育以实现社会流动

3.3 大学扩招对农民教育期望的影响

3.3.1 大学高收费对农民教育期望的影响

3.3.2 就业风险对农民教育期望的影响

3.4 从社会流动看农村教育的功能

3.4.1 关于“读书无用论”的几种错误解释

3.4.2 农村学校的功能

3.5 农民对子女道德及其他方面的期望

3.5.1 农民对子女的道德期望

3.5.2 农民对子女其他方面的期望

3.6 农民的教育期望与思想家教育观的比较

3.6.1 思想家对教育目的的陈述

3.6.2 思想家的教育观与农民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4章 社会流动与学校的教育供给目标

4.1 研究单位的选取

4.2 学校的目标

4.2.1 “应然”与“实然”的二分法

4.2.2 “实然”的学校目标

4.3 对学校教育目标形成原因的解释

4.3.1 人才观对学校目标的影响

4.3.2 公众的教育需求对学校目标的影响

4.3.3 教育激励机制对学校目标的影响

4.4 我国学校的“企业化”特征

4.5 学校目标的改革

第5章 社会流动之路上的障碍(上)

5.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及其影响

5.2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差异

5.2.1 分城乡的每万人高考报名数和录取数

5.2.2 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分布

5.3 应试能力对农村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5.3.1 文化资本

5.3.2 农村教师

第6章 社会流动之路上的障碍(下)

6.1 经济因素对农民子弟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6.1.1 义务教育阶段的开支所形成的家庭负担

6.1.2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开支所形成的农民家庭负担

6.1.3 经济因素的最终影响

6.2 “分数面前不平等”对农民子弟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6.2.1 不同地区的学生“分数面前不平等”

6.2.2 城乡学生“分数面前不平等”

第7章 结论、对策及进一步的讨论

7.1 基本结论

7.2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7.3 对农村学校方向性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7.3.1 农村学校“能否”成功传授农业劳动技术?

7.3.2 农村学校“应不应该”传授农业劳动技术?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