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脓耳面瘫 |
释义 | 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西医学的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并发面瘫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脓耳失治,邪毒潜伏于里,灼腐耳内脉络,致使脉络闭阻不通而导致面瘫。 1.热毒上攻,脉络受损 毒热之邪上攻,耳内气血搏结,致使脉络闭阻,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而致面部肌肤弛缓,导致口眼斜。 2.气血不足,邪毒阻络 脓耳发病日久,以致气血亏虚,祛邪无力,邪毒困结耳窍,闭阻脉络,使面部肌肤失养而口眼斜。 【诊断要点】1.病史 有脓耳病史。 2.临床症状 面肌运动减退或丧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角歪向健侧,患侧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口涎外流;说话、发笑、闭眼、龇牙时面容不对称。 3.局部检查 鼓膜穿孔多位于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鼓室内有污秽黏脓及豆腐渣样物或肉芽,味臭。 4.其他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X线或CT扫描示乳突有骨质破坏。泪腺分泌试验、味觉试验、面神经电图、面肌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判断面神经损害部位及程度。 【鉴别诊断】1.中枢性面瘫 两病均有面瘫,但中枢性表现为病变的对侧面下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其额纹不变浅,眼睑可以闭合。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2.耳带状疱疹 两病均有面瘫,但耳带状疱疹除面瘫之外,还表现为耳痛、耳廓或耳周的疱疹,或耳聋、眩晕等。 【辨证论治】 辨治思路:根据脓耳面瘫发病原因,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托里排脓、祛邪通络为内治法;必要时配合手术治疗。 一、内治法 1.热毒上攻,脉络受损 临床表现:耳内流脓,耳痛剧烈,口眼歪斜。鼓膜充血、穿孔,流脓稠厚味臭,完骨部有叩压痛;全身可见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热毒炽盛,蒸灼耳窍,故耳流脓、耳痛;脓毒内攻,损及脉络,气血阻滞,则口眼斜、完骨疼痛;热毒壅盛,火热上攻,故流脓黄稠。全身可见发热头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肝胆火热上攻之征。 治法:泻火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加桃仁、红花、全蝎以活血通络;合牵正散以祛风通络。 2.气血不足,邪毒阻络 临床表现:脓耳流脓日久,渐生面瘫,初起面部运动迟缓,日久面部麻木,肌肉萎缩。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脓液污秽臭味;全身可见食少便溏,肢倦无力,唇淡白无华。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细弱或涩。 证候分析:脓耳日久,邪毒闭阻脉络,致使面部肌肤失养,所见面部麻木、肌肉萎缩;邪毒侵蚀,故鼓膜穿孔、脓流污秽;气血亏损,脾气不足,湿浊内困,故食少便溏、肢倦无力、苔白腻;唇舌淡而无华、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表现。 治法:托里排脓,祛邪通络。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托里消毒散托毒排脓,牵正散祛瘀通络。若脓多者,可加入薏苡仁、冬瓜仁等。气血亏虚,脉络瘀阻,面瘫日久者,可用补阳还五汤祛瘀通络,益气活血。 二、外治法 1.耳局部处理 参见“脓耳”篇。 2.其他 必要时可行中耳乳突根治手术及面神经探查减压术。 三、针灸治疗 1.针刺及灸法 以翳风、地仓、合谷为主穴,配阳白、太阳、人中、承浆、颊车、下关、四白、迎香、大椎、足三里等,针刺或用电针治疗,每日1次。气血虚者,可用灸法。 2.电磁疗法 选用上穴,行电磁疗法,每日1次。 3.梅花针 用梅花针叩击患处,每日1次。 4.穴位敷贴或注射 取颊车、地仓、下关、大通、曲池、翳风、外关等穴,用蓖麻仁捣烂,敷贴穴位。亦可选用丹参、当归或黄芪等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每次1~2穴,各穴轮流使用。每穴注入药液0.5~1毫升,隔日1次,5~7日为1疗程。 【预防与调护】(1)根治脓耳,是预防本病关键。 (2)注意眼部防护,如白天戴眼罩,晚上涂眼膏。 (3)每日按摩患侧面肌数次,有利于防止或减轻面部肌肉萎缩。 【预后及转归】 本病预后视面瘫轻重程度和治疗情况而不同。若病变轻而治疗及时,则愈后良好;若病变重或失治,则难愈或遗留功能不全,可致眼睑闭合不全而发生患侧角、结膜炎,面肌萎缩可影响面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