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拟短丝蜉科 |
释义 | 拟短丝蜉科(Siphluriscidae) unnamed subfamily of Siphlonuridae Demoulin, 1974: 4. Siphluriscidae Zhou et Peters, 2003: 本科包括拟短丝蜉属Siphluriscus和Stackelbergisca属。 鉴别特征 稚虫:身体流线型,鱼状;头下口式;触角短小;上唇具中缝;上颚切齿特化成刀片状;下颚及下唇各具1对鳃丝,下颚须3节,下唇须4节;前基节与中基节基部各具一簇鳃丝;腹部鳃7对;三根尾丝。 成虫:头顶具脊状突起,雄成虫后头部具瘤突,前足与中足的基部具鳃丝残迹,后翅长度大于前翅的一半,前翅的CuA脉由一系列的小脉连接到翅后缘,肘区狭长;尾铗4节,末两节短小;中尾丝退化。 Ulmer(1920)建立了发现于我国广东的拟短丝蜉属Siphluriscus,模式种为中国拟短丝蜉Siphluriscus chinensis Ulmer。Demoulin(1955)以及 McCafferty & Wang(1994)对本种的亚成虫和雄成虫进行了重新描述。但本种的稚虫以前一直没有发现。 Tshernova(1967)以部分前翅翅脉与稚虫印迹化石建立了一化石属(侏罗纪),模式种为 Stackelbergisca sibirica。该种的翅脉与稚虫都具有明显区别于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的特征,但与拟短丝蜉属Siphluriscus非常相似。因此,Demoulin(1974)将上述两属归入短丝蜉科Siphlonuridae一未命名的亚科中。周长发& Peters (2003) 建立新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