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脑阁
释义

脑阁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一架就是一台戏,如同流动的雕塑。温春茂对此解释,“脑”是方言,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谓“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要将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一至三人,一般为8岁以下的儿童,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上下互动。脑阁架分单人架、双人偏架、3人高低架、担篮架、转架等,变化的架式适应了各种不同的剧情和人物。

艺术起源

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研究,脑阁(南方称“飘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兴起,后传至大江南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如初期的“背棍”、“节节高”;如成为拜佛、祭神活动中的“抬菩萨”、“抬神仙”;如水上表演的称“水色”,马上表演的称“马色”,另有抬阁、转阁等,形式多种多样。温春茂告诉记者,脑阁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山西引进,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以土左旗毕克齐镇的脑阁最为有名。

晋陕移民带来脑阁

温春茂说,在历史上晋陕等地的农民和商人越长城、渡黄河来往于内地与草原,逐渐成批地移民至我区中西部地区谋生,带来中原的知识、技术和文化。脑阁就是这时被晋陕移民带到呼和浩特的,并传承壮大,成为有草原文化特色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独具艺术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土默特左旗,一支脑阁队1992年曾到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为邓小平、杨尚昆表演,赢得极高赞誉。2006年毕克齐一支脑阁队代表我区参加全国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获得中国民俗类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脑阁是一门综合艺术,表现民族题材故事的道具以马鞭、弓、箭、银碗、哈达、狼头、鹿角居多。将这些马背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伴以安代舞曲、二人台曲子、锣鼓、唢呐、钹镲以及时尚乐曲,在大型场地时又辅之以扭秧歌、跑旱船(表演船上情景)、推彩车、舞龙狮、踩高跷,整个表演队伍形成方阵系列,规模盛大,蔚为壮观。

舞蹈动作特点

脑阁的舞蹈动作特点是扭、颤、摆。

扭是整个舞蹈动作的基本步伐,要求成人演员扭动时的力点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

颤就是上下起伏有点颤劲,这样肩上的孩子就会给人一种轻快、跳跃式的感觉;

摆就是要左右摇摆有晃动,这样肩上扛的孩子的两臂才能自然摆动起来。

讲究

呼和浩特地区解放前后的脑阁是有讲究的,由成人8人组成,每人肩上立一幼童。这8出戏一为《白蛇传》,下面成人扮许仙,身背伞,上边幼童扮白蛇,立于伞上。二为《错中错》,下边人身背一拂尘,大姐立拂尘上。三为《辛安驿》,公子身背一把刀,女盗立刀上。四为《一片漆》,由后背一水桶,姑娘立桶上。五为《戏牡丹》,吕洞宾背一宝剑,白牡丹立剑上。六为《泣残红》,宝玉身背花篮,黛玉立花篮上。七为《探亲家》,傻小子背上插一旗,奶奶立旗上。八为《逛花灯》,瞎子背一竹笛,大姐立笛上。当然这也不是固定模式,各地有各地的组合法。表演时,在鼓、钹、锣、唢呐的伴奏下,八组走“单夹篱笆”、“双龙出水”等队形,边唱边舞。

从木架到铁架

脑阁表演初期,其架子主要是木制而成的。制作者首先挑选出优质木材,然后再找木匠加工制成。木架较重,而且结构也会随着表演时间的加长而松动,这无疑增加了表演者,尤其是孩子的危险系数。解放后,脑阁架子由木架改为了铁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脑阁架主要分为单人架、双人装饰架、双人禾叉架、双人肩平架、双人偏架、三人高低架、三人担篮架和单人转架8种,各种架子表演方式各不相同,十分巧妙。

选材内容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选材广泛、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还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大汉与夫人》、《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等。同时,脑阁在选材上还融入了许多时代的文化元素,如有表现神州六号飞船的、表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福娃的,体现出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创新性,增强了艺术的生机与活力。

另外,内蒙古地区的脑阁因表演的故事情节不同而不同,表演民族和本土题材的故事则有满、回、内蒙古“三少”民族(即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民族服饰,最能体现脑阁艺术与草原文化相互结合之表象特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脑阁已经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