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由路
释义

简介

南由路是陇关道南侧的一条辅助路线。公元前3000年炎帝族由渭水上源沿渭水侧畔东徙时当经此路。

“南由路”一名,始见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使薛逵奏折:“臣当界又有南由路,亦是要冲。旧有水关,亦请准前扼捉。”所谓“旧有水关”,当系置于通关河渡口处的安夷关。根据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7幅板绘图分析,此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为秦人所利用。秦襄公时,秦人由西陲迁都汧邑,取南由路捷近平易,渡通关河沿苏家河谷东徙至汧。

历史沿革及道路修治

渭水上游左侧的支流通关河,东、西两侧支流密布,东侧的苏家河发源于宝鸡县香泉镇西北的五峪峡,而香泉河的一条西支流亦源于五峪峡,通过五峪峡,使香泉镇和苏家河间有谷道相通接。今之香泉镇,北魏时初为长蛇镇,孝明帝时(516~528)置南由县。由香泉河东支流东行,过吴山南沿司川河至宝鸡县功镇(隋唐时为吴山县)。由县功镇东去,经桥镇渡汧水,复经长青达于秦汉之雍县、北朝的岐山郡、隋之扶风郡、唐宋元明清的凤翔府。这条大体直东直西的谷道,绝大部分路段是沿河溪谷地而行。

周平王元年(前770),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赐“岐以西之地”。但“丰岐之地”当时为戎、狄所控制,周平王五年(前766),秦襄公死于“伐戎而至岐”的战役中。继位的秦文公不得已又退回西陲故地。周平王八年(前763),秦文公率兵700人“东猎”,达于“汧渭之会”(今宝鸡县、眉县一带)。秦人一系列的东来西往,亦当由甘肃清水县的秦亭东行,经南由路达于汧水和渭水汇合处。

1986年天水市放马滩一号墓出土的板绘地图,第三块木板A面地图上,沿渭河流向标示出一条向东的交通路线,并有专门符号且用文字标示出“燔史关”。道路设关,知是一条比较重要的道路。该板绘地图整理者何双全先生认为燔史关在陕西宝鸡凤阁岭一带。1978年2月,风阁岭秦墓曾出土一批秦国文物,可以作为当时循渭水北侧存在一条交通道路的佐证。《宝鸡县志》记:“佛岩在县西四十里,俗名西武当,北连吴山。”此石窟遗迹地处“方唐铺”附近,道路中设“铺”,说明在古代它是一条邮路。

北魏设南由县,唐元和三年(808)并入吴山县。《通典》记“吴山县西有安夷关”,即薛逵奏折中所说的“旧有水关”,得知安夷关是遮水为关。此“水”当为通关河。安夷关与秦的燔史关有何渊源关系,虽不能确知,但秦、汉、南北朝、隋、唐时期,通关河下游先后设关,说明苏家河、香泉河、司川河这条谷道,不是山间小径而是穿越陇山仅次于陇关道的一条间道。

据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梁福义先生实地考察,南由路由今凤翔县西南行,经过灵山南侧的紫荆山头到长青,渡沂水,至桥镇,再过聚庆桥到县功镇。由县功镇溯司川河西行,经司街过后安寺到范家河,折西南行至香泉。自香泉经五峪峡西北行,进入苏家河谷。苏家河是通关河的一条大支流,河谷较宽阔,谷道较平易,是关山南侧必由之径。“通关河”位于关山,通往大震关。沿通关河南行约二里到元滩河。由元滩河与通关河交汇处附近渡通关河西去,有路通甘肃省清水县山门镇。再西,经清水县达于天水市,即唐代秦州上邽县。通关河与元滩河交汇处附近,当为安夷关所在地。秦燔史关在今凤阁岭,距安夷关甚近。周孝王时准许秦人筑的秦邑,约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亭一带。则秦人由秦邑经燔史关渡通关河,汉、魏、南北朝、隋、唐时由安夷关渡通关河,经地相去不远。鉴于渭河北侧悬崖绝壁,今之铁路虽开凿隧道沿渭河北岸而行,古代限于技术水平,没有可能辟为道路。因此,古代无论由通关河下游何处渡越,必经行苏家河河谷。另外,甘肃省清水县山门镇是个三岔路口,东北接陇关道,西南达秦州,东经南由县、吴山县达凤翔府,山门镇是南由路西端的起点。如取便捷即由南由路;走驿道取陇关道,二者皆为凤翔府、秦州间的通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7: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