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药王庙
释义

建筑简介

明清两代,北京药王庙最著名的有四座。最大的系南药王庙。在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路北。建于明末,相传为武靖侯李诚铭出资所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殿宇宏伟。奉祀伏羲、神农、黄帝、孙思邈、韦慈藏。还有“三皇治世”以来的诸名医:三皇时的岐伯、雷公,秦朝的扁鹊,汉朝的淳于意、张仲景,魏之华陀,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朝的李景和。

南北药王庙

塑像道装,儒服者不一。院内有碑,皆恭顺侯吴惟英所书。庙内有一戏台,为昔日酬神之所,台上有匾额“道济群生”四个字。旧时,每逢朔望各开放一日。香火很盛,除夕夜至大年初一彻夜不断,拜庙进香者,多不得入庙,于庙外设香池数处,焚香遥拜。历年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爷生日,在庙内戏台上演戏庆祝。

北药王庙在旧鼓楼大街迤北,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7)建立。庙内有明末宰相洪承畴碑二。三为后海药王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8)魏忠贤所建,沿堤傍柳,风景甚佳。每逢朔望开庙,烧香者众多;四为小药王庙,在东直门大街路北,庙址狭小,仅一层殿,内供药王。平日不开放。每年药王生日则有不少香客前来烧香。庙内外均有小商贩,所售皆妇女日用小百货和汽水、酸梅汤等清凉饮料。

庙会来由

南药王庙在崇文门外东晓市街路北,始建于明天启年间,为武清侯李诚铭所建。不过最初李诚铭也不是为了建药王庙,而是为大太监魏忠贤建的生祠,这座生祠名“鸿勋”。

魏忠贤当年在朝中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官员,被其迫害者不计其数,因此许多人为了保全自己,对魏忠贤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他们有的拜魏忠贤为干爹,还有的对他行五拜三叩礼,呼九千九百岁爷爷。为了表达对魏忠贤的忠心,有人就兴起了为其建造生祠之风。生祠就是为歌颂和祝福当时还活着人的功德,而建立的祠庙。从天启六年开始为魏忠贤建造的生祠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七十多座,光北京就有十二座之多。

武清侯李诚铭本是国戚,他为了讨好魏忠贤就在崇文门外东晓市也为其建了一座生祠。没想到崇祯皇帝登基后,魏忠贤的“死期”就到了。崇祯皇帝早就对魏忠贤不满,他登基不久就着手收拾魏忠贤和他的一干党羽,最后魏忠贤畏罪自杀,崇祯皇帝干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魏忠贤一死,从前阿谀奉承他的人也纷纷被治罪,李诚铭因是国戚而免罪,但是魏忠贤的这座生祠就不能再办下去了,被没收后敕封为药王庙。

这座药王庙占地二百多亩,有庙房近二百间。由于曾是魏忠贤的生祠,所以建筑考究,庙内青石为基,青砖砌墙,磨砖对缝,雕梁画栋,雄伟庄重。此庙在清康熙年间曾重修过。药王庙旧址现改建为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现在在十一中校园里还有药王庙复建的建筑,主要是药王殿三间,三清殿五间及前中院东西配殿等建筑。

旧时南药王庙每逢初一、十五两日有庙会。在明末清初时,药王庙香火极盛,元旦、除夕彻夜不断,而以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最为热闹。这一日是药王诞辰日,从四月中旬开始,进香拜神者就蜂拥而至,有的甚至挤不进庙门,于是药王庙就在庙外神路街设香池数处,供香客们焚香遥拜。

历年四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在庙内戏台还会演戏庆祝。而清中期以后,香火逐渐冷落了。但来此赶庙会的人越来越多。药王庙曾养鱼种花,庙会上设过花市。药王庙庙会,在庙内以售卖各种风味小吃为主,庙外商贩云集,各种游艺、货品琳琅满目。每月逢朔望之日以药王庙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一个贸易市场,由此东晓市街便发展繁荣起来。

药王庙会是民间的药王节,旧时的药王节是中国神仙文化与中医文化在民间杂合的产物。锦州地区把伏羲、神农、轩辕作为主神,两旁排列扁鹊、孙思邈、王叔和等神医牌位的三皇庙作米药王庙者为多。

庙会期间有很多古代巫术遗存的封建迷信活动。诸如用纸扎下个替代病人的纸人,拿到药王庙会上去烧掉,谓之“烧替身”;让许过愿的小孩到庙上跳过一条板凳,然后逃出庙去象征逃脱了小鬼的追索,谓之“跳墙”;把成串的咸菜疙瘩挂在一个象征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药王传说

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农谚说:“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这是根据锦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来的农事活动经验。

药王庙会是民间的药王节,旧时的药王节是中国神仙文化与中医文化在民间杂合的产物。锦州地区把伏羲、神农、轩辕作为主神,两旁排列扁鹊、孙思邈、王叔和等神医牌位的三皇庙作米药王庙者为多。庙会期间有很多古代巫术遗存的封建迷信活动。诸如用纸扎下个替代病人的纸人,拿到药王庙会上去烧掉,谓之“烧替身”;让许过愿的小孩到庙上跳过一条板凳,然后逃出庙去象征逃脱了小鬼的追索,谓之“跳墙”;把成串的咸菜疙瘩挂在一个象征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

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按摩、导引、行气以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乱,腹病胀满,尸餫e恶风,癫狂鬼语,盅毒妖魅,温症”。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