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通年画 |
释义 | 概述南通年画,或称南通木版门画 同地缘很近的苏州桃花坞年画比较,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显著不同。构图更简洁,着色更单一,没有桃花坞的细腻绵密。 溯源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在现代印刷技术产生之前,这是大批量生产图画的唯一方法。 工艺一般用红、黄、紫、绿色套印叠印,再用主版印出线条与墨色块,也有套印金银色的。极少用手绘,只用灵巧的一笔染出女性和娃娃脸上的红晕。背景全部留白,贴在桐油色的木质门板上,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如果把河沟、小桥、老树鹊巢、竹园曲径,鳞次栉比的村落当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的话,木版门画正是这图画的点睛之处。 南通年画色彩不用青蓝色,倒不是南通百姓忌讳“青间紫”,而是注重年画与居住环境的整体对比。旧时南通百姓在民居建筑上都向往青砖青瓦房子,非青色的年画配青色的房屋,对比会更强烈。南通门画的色彩特厚重,色和墨都要调明胶,为的是适应南通特殊的气候条件。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为江海河交汇的水网地带,地势低洼,湿度较大,且常年受台风暴雨的侵蚀。笔者看到易氏传人易长青家门上的年画虽久经风雨,然而色彩依然厚重。 题材南通年画题材十分丰富,有“秦琼”“尉迟恭”“天官赐福”(魏征)“郑成功”“赵子龙”“岳飞”“关公”等,都是老百姓崇拜的英雄豪杰。还有“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和合神仙”“状元骑马”“四季平安”等吉祥寓意题材。据张自强先生讲,南通诸多木版门画中最具南通特色的是“披风官”(秦琼、尉迟恭)。秦琼横眉慈目、五缕胡须,尉迟恭竖眉碧眼、紫髡,两人面部都印以赭色,有别于北方门画的花脸。笔者有幸在袁桥看到晚清时期的易氏“披风官”旧版,虽稍腐蚀模糊,仍可看出当时高超的刻版技艺。此画曾广泛流传于市郊、通州、如皋一带,唐代名将居然为南通百姓看家护院,并能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充分反映了普通百姓驱邪避恶的心理愿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