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大慈 |
释义 | 1、文学家陈大慈(1904~1939)民国文学家、编辑,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原名陈慈煦,笔名陈大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北栅村人。 1904年,陈大慈出生于北栅西坊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陈敬寿是晚清秀才,村中塾师;舅父邓绍勋乃清末举人。大慈自幼聪颖敏捷,好奇思,文章尤显天赋,深得父辈喜爱,舅父并为他补授新学。13岁那年,大慈天资过人,赴省应试,以文章第一名破格录入广州培英中学,为校中最年少者。在校期间,接受新潮思想,勤学好思,“五四”运动后考取上海大同大学专修国文。升大后,他追求个性解放,独立性强,靠撰稿俭学,尚未毕业,便有多家报刊约稿,颇有才名。 陈大慈供职于杭州《民国日报》主编《沙发》副刊,并为《东南日报》等撰稿。他思想激进,常撰文针砭封建礼教、伦理纲常。 陈大慈供职报界时间较长,《沙发》副刊连编二千余期,文声大振,并应聘执教国立浙江大学,主讲《修辞学》。三十年代初,抗战事起,他主笔《黄钟》副刊(《黄钟》其名,取屈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意),以爱国精神为主线,大量撰写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历史英雄,宏扬民族气节,鼓舞国人抗日情绪。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将陷,他随浙江大学搬迁广西宜山,当时环境恶劣,他身体不佳,又不服水土,加上宜山瘴气,瘟疫流行,由于缺医少药,浙大师生多有病亡,陈大慈教授也在瘟疫中病故,草葬于宜山“浙江大学师生坟场”,时为1939年,年仅35岁。 陈大慈居杭十余年,集讲学、编务、写作于一身,从文期间,与闻一多、郁达夫、老舍、陈望道、钟敬文等友善,据说病亡后,闻一多先生闻知还撰辞致哀。陈大慈一生虽然短暂,但有大量文章讲稿散落,陈大慈是常用笔名,还有“小可”等笔名署用过。可惜战乱流离,未有及时搜集整理。文革中,其二侄儿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偶从零碎资料中查悉他几本文学著作,其中有杂文集《古玩》(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9年4月出版),小说集《红叶》及散文集《西湖游记》出版行世。可惜文革混乱,未得原书保存。另出版有《疯了》(黎明书局1930年3月出版)、《花椒》(黎明书局1933年6月出版)、《新亭》(大众出版社1935年7月出版)。 陈大慈一家均为革命家庭。胞弟陈慈照(陈超)抗战前就读中山大学、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学联,1938年入党,长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建国后任广州市公安学校校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其女陈秀怀,抗战后参加粤赣湘边纵队征战,离休前是《广州日报》党委副书记,大侄儿陈广明,现任广东省对台办副主任、三侄儿陈纪萱正师级转业,现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2、医学专家陈大慈 1938年12月出生,广西区玉林市人。1952年毕业于中南军区通讯学校。现任职于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开发区中医益健诊所。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员,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会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香港科学院医学顾问。擅长运用子午流注学说,创造多穴位注射疗法与中医辩证论方药相结合来治疗疑难病症。自1990年到现在,治疗各种类型骨质增生病4000余例,有效率达98%以上,显著疗效率90%以上,治愈率达70%以上;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百余例,基本痊愈率90%;治愈中风后遗症50余例,能恢复生活自理者达70%;治肩周炎、脊柱侧弯、舞蹈病、癫痛,泌尿系结石,妇儿科疾病等,均获良好疗效。1993年经市卫生局推荐,入录《中国当代民间医生荟萃》并获荣誉证书。1998年8月以《苦参祛风汤治愈皮肤瘙痒症》等三篇学术论文入选《中国传统医药绝技论文精选——临床与实践》,其中两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获优秀论文证书和荣誉证书,医药先进工作者奖状。入编《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华英才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第二卷)、《新世纪中国城乡名医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书。2000年6月,论文《苦参祛风汤治愈皮肤瘙痒症》再次荣获国际医坛千禧名医金奖和学术成果奖;2000年8月,论文《类风湿关节炎中期的治疗经验》荣获第二次新世纪优秀特色专科名医金奖和香港紫荆花优秀论文奖;1999年10月香港科学院聘为医学顾问。2000年12月,论文《颈椎病论治》荣获新世纪中医药学术创新奖,并刊载于《中国当代名医论坛》一书中,2001年11月,荣获北京名医名方研究推广中心与农村医药报社联合授予《特色专病专家》荣誉称号。2003年11月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WESCHO)吸收为专家成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