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宋遗民词人研究
释义

版权信息

书名:南宋遗民词人研究

ISBN:9787550600669

作者:丁楹

定价:¥35.00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内容简介

《南宋遗民词人研究》试对南宋遗民词人的主体特征、创作活动和词史定位进行新的阐释,多角度地分析了南宋遗民词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及其人格形象,进而对其词创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构建了一个从创作主体论、创作实践论到影响定位论的比较完整的阐释框架,视野比较开阔,论析有相当的深度,不乏作者自己创见。 南宋遗民词人是唐宋词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南宋遗民词是创作主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心灵历程的记录,是唐宋词发展中光辉的最后一页,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作者简介

丁楹,男,1976年1月25日生,江西于都人。先后毕业于南昌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师从国内著名词学专家沈家庄、程郁缀先生。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肇庆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尤其以唐宋词为主攻方向。业余从事诗词创作,曾任北京大学诗词协会《北社》理事,已发表诗词作晶若干篇。

图书目录

绪论

一、隐逸之风的盛行与遗民词人角色的自我认定

二、研究现状述略与分析

三、研究的任务、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南宋遗民词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第一节 漂泊流离

第二节 优游山水

第三节 闭门著述

第四节 聚众授徒

第二章 南宋遗民词人心迹探求

第一节 隐忍之痛

第二节 怀想之悲

第三节 仕隐之惑

第三章 南宋遗民词人人格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南宋遗民词人人格形象的特点

第二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晋人风度

第三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江湖士风

第四节 南宋遗民词中展现人格形象的主要途径

第五节 南宋遗民词中人格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

第四章 南宋遗民词人求禅问道活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道士的交往

第二节 道家思想对南宋遗民词人选择意象与构造意境的影响

第三节 道家思想对南宋遗民词人文学观念与创作理论的影响

第四节 南宋遗民词人与佛教的联系

第五节 南宋遗民词中的佛教意蕴

第六节 “清空”词论的佛教内涵

第五章 南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活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交游唱和的特点

第二节 交游唱和的原因

第三节 交游唱和的主题

第四节 交游唱和的意义

第六章 南宋遗民词人的词史定位

第一节 在唐宋词史上的定位

第二节 对元词的影响

第三节 对清初词的影响

结语

引用书目

后记

部分书摘

如宋宗室之后赵孟烦,人元后,应召为兵部郎中,直集贤院,出守济南,在写给遗民词人周密的《次韵周公谨见赠》中说:“池鱼思故渊,槛兽念旧薮。官曹困窘束,卯人常尽酉。简书督期会,何用传不朽。十年从世故,尘土荡衣袖。归来忽相见,忘此离别久。缅怀德翁隐,坐羡沮溺偶。新诗使我和,颦里忘己丑。平生知我者,颇亦似公否?山林期晚岁,鸡黍共尊酒。却笑桓公言,凄然汉南柳。”羡隐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南宋遗民词人之所以与那些出任为元朝官职的故人仍保持着友谊,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痛苦体验、矛盾心理和尴尬处境,虽出处不同、进退有别,但其归隐、羡隐之心却是相通的。江湖文士与南宋遗民促成了宋元之际隐逸之风的盛行。这种隐逸风气具有继承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是宋元时期士人长期相传和群体参与的行为风气,正因为如此,这种隐居不仕的行为风气像飓风一样具有感染性与传递性,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使宋末以来的隐逸之风蓬勃兴起、广为流行、馀波不息、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象。宋元之际词林中的那种隐逸之风,正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在词体文学上的体现与反映,若从传统隐逸文化的深层次角度,来探讨这一时期的词坛现象,对储藏在唐宋词史发展的最后阶段一一南宋遗民词中丰富多样的因袭、演变信息,进行隐逸文化方面的阐释,或许有更多的可评可说之处,也更易于深入地发掘、把握唐宋词流变的后期轨迹。因为,南宋后期以来词体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词人的隐士性格特征。所以,创作主体角色的改变,即由以前的歌者、诗人转变为词匠,词体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27:10